一轉眼,2024年即將到來,跨年檔又將迎來一次票房的小爆發。
而其中原本最引人關注,劉德華和梁朝偉繼《無間道》後,時隔20年再度強強合作的《金手指》,目前跨年檔預售總票房卻僅有150多萬,讓人大跌眼鏡。
而相比之下 ,另一部小清新愛情片《一閃一閃亮星星》,卻佔據了跨年檔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目前預售票房已經突破了2億,完全蓋過了兩位天王的風頭。
雖然說這類愛情片放在跨年檔比較適合小情侶觀影,有其自帶的優勢,而且同名的網劇之前已經獲得了成功。
但是兩位主演屈楚蕭、張佳寧都並非什麼知名流量明星,而且網劇衍生的電影,通常也只是面對小眾粉絲群體,要破圈讓更多路人真金白銀去掏票房支持還是有不小難度。所以這樣一部看似「三無」的小眾愛情片能這麼出圈,還是遠超了大家的想像。
相比之下,預售情況不樂觀的《金手指》,似乎已經難免要票房撲街的結局了。
而回顧今年上映的幾部熱門港片的內地票房,幾乎都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首先,三大影帝劉青雲、古天樂、郭富城強強聯合的《掃毒3》,據稱投資3億,結果內地卻僅收2.84億票房,回本都成了奢望。
而另一部同樣由郭富城、梁朝偉兩大影帝合作的《風再起時》,票房更是5000萬都不到。
另一部由周潤發時隔數年復出主演,情懷值滿滿的《別叫我賭神》,也僅僅只有4000萬出頭票房。
為此,不少觀眾也吐槽,都2023年了,在港片挑大樑的,居然還是這些五六十歲的老影帝們,來來去去都是郭富城、梁朝偉、劉青雲、古天樂這些人「排列組合」。
2023年了,還在不停掃毒、掃黑、反貪,一拍就好幾部,要麼就是賣情懷反覆拍雷洛、跛豪這些都被拍濫的故事。
如今作為觀影主力軍的90後、00後觀眾,對於老港片沒有那麼大的情懷,而對港片情懷重的70後、80後觀眾,隨著年歲漸長不再像小年輕一樣熱衷進影院,再加上已經對青黃不接的港片審美疲勞,所以這些老牌影帝如今在內地空有咖位,但卻賣不動票房,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肯定有不少港片情懷迷,會覺得是內地限制太多,所以現在港片迎合內地市場,才拍不出好片來。
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呢?
就拿2023年的香港本土市場,電影票房前十來看,除了第一名破上億票房紀錄的《毒舌律師》外,剩下在香港本地的票房也就一兩千萬的水準。
《掃毒3》等幾部在內地上映卻撲街的「大片」,在香港同樣票房不佳。
剩下幾部在內地上映不了的,無非要麼是一些尺度比較大的限制級片,要麼是香港本土文化特色過於濃厚,對於內地市場過於小眾,出了珠三角幾乎沒人看的電影。
而相較於成本來說,今年在內地票房相對表現最好的港片,還得是黃子華的《毒舌律師》,但畢竟這種純香港本土粵語文化的電影,對於大多數非粵語區的觀眾來說,還是過於小眾,內地將近2億的票房已經屬於極限。
顯然,曾經風靡一時的港片,如今在內地已經逐漸淪為了小眾,而且是大勢所趨,難以逆轉。這顯然難以把「鍋」甩到審查頭上。
畢竟如今不管你港片在內地能不能上映、在內地賣不賣得動票房,都改變不了港片在香港本土都賣不動,香港本地年輕人更愛看好萊塢的局面,更不要說其他海外電影市場,早就沒有港片的位置了。
面對香港電影的困局,王晶其實一早就道出了真相。香港本來就是個小地方,特殊歷史時期,大量內地人才過去,才造成了香港電影的畸形繁榮。等到內地電影市場發展起來,香港影人北上,本土電影的衰落是大勢所趨。
如今你要說內地限制多,想拍所謂「純香港味」的電影,放棄內地市場,那意味著成本不能超過600萬,回本都難,只能拍些小成本,香港本地觀眾都未必愛看的難以擺上檯面的電影。
香港電影要繼續活下去,就要放棄固步自封,不要執著於所謂的「港味」,融入內地市場,強調華語電影、華人電影而不是香港電影的概念,才是出路。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