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2023年12月09日18:36:08 娛樂 1863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中華大地錦繡河山,滋養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並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製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12月9日晚黃金檔在東方衛視和百視TV首播。當天上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發布暨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儀式在北京舉行。

立足考古實證,探尋「何以中國」

正如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所說:所謂「何以中國」,即用考古實證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發展」的歷程故事。百年以來,經由一代代考古學家的努力,實證了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紀錄片《何以中國》立足考古實證,從時空的長鏡頭中探尋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霍去病直入大漠場景(電影復原)

紀錄片分《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溯源至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見證中華大地的先民走向農業定居,組成家庭和社會,建立早期信仰與文化審美,開始五湖四海間的交流,形成區域古國和早期文明,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直至秦漢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曆程。

作為一部「考古寫史」的紀錄片,《何以中國》引導觀眾以沉浸的方式進入歷史長河。在國家文物局的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下,紀錄片共拍攝全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等點位230餘個,足跡遍布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跋涉超過4萬公里。創作組梳理學術資料共300多萬字,腳本撰寫字數達40萬字。依據紮實、多學科的考古研究成果,在歷史場景拍攝階段共復原敘事場景220處、服裝2268套、飾品1500件、道具3600餘件。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銅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

「比較自豪的是,我們拍完了所有覆蓋的歷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文物,基本上沒有遺漏。而且有些都是零距離拍攝。」總導演干超舉例,談及地圖,通常以歷史學家譚其驤的歷史地圖作為參考,在紀錄片所呈現的西周時期,涵蓋非常多的歷史事件,整個時代面貌若要用地圖表現,現有史料並不充分,「我們只能跟很多研究西周的考古學家反覆地畫,反覆地核對。關於朝歌的圖畫了40多稿,在片子當中就用了五秒鐘。」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評價這部作品,「既是萬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縮影,也是對百年中國考古學史的真摯紀念」。在他看來,紀錄片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萬年以來的中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整體、清晰的敘事,整部作品力圖展現了「何以中國」之「何以」的深刻內容,「可以把它看作一部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懸泉置漢簡

干超如此闡釋《何以中國》:「考古寫史,以考古引領,跨越萬年時光,實證早期文明國家中國的發源和發展;透物見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組合,通過影視化敘事,描繪更為具體有溫度的先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連接現實,以嚴謹負責的治學精神,回答中國何以為今日中國的內在邏輯和動力;視聽創造,創新紀錄片的視聽語言,並使節目各部分都具備長尾的檔案價值。」

首集內容聚焦「秦漢」

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漢化育民意,使統一成為中國人歷兩千年而不變的認同。統一而不斷強大的中國,從秦漢時代啟程,建構起多元一體的文明,持續發展至今。

紀錄片首集《秦漢》,依託百年中國考古發現,從湖南里耶古城遺址出土的秦代木方、渤海灣畔的秦代行宮遺址、秦直道遺址、漢代南越國宮苑遺址、海昏侯墓等歷史遺存中,解析史料、透物見人,解碼秦漢王朝統一的歷史進程,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發展的歷史答案。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三星堆遺址8號埋藏坑

安陸城外「睡虎地」四號墓里的一封家書,讓人窺見20多個世紀之前,秦軍普通士兵黑夫和驚對家人的牽掛,又是戰爭年代對統一與和平的嚮往。就在他們寫下家書的兩年後,公元前221年,秦掃六合,完成廣闊疆域的統一。在六國故地和秦都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大量鑲嵌秦詔版銅權和鐵權出土,鐫刻著秦統一度量衡的歷史。

以時間為線索,首集《秦漢》以出土文物、考古遺址所反映的歷史樣貌為依託,從使臣、將軍、和親公主、普通士兵的不同視角及人物故事出發,講述秦漢大一統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各領域的實現。使臣陸賈長安出發,攜帶著漢朝預備封授給南越王的印綬,前往番禺,勸服南越王趙佗臣服漢室。今天位於廣州的南越國宮苑遺址,讓人得以想像華音宮畔的曲流石渠與波光粼粼的蕃池。在漢朝疆域的西邊,亘古不變的大漠風沙,記下漢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鐫刻著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封狼居胥的豪情壯志。一個歷史上的小人物,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的嗇夫弘,則在18年的迎來送往間,見證丞相史李尊護送複員的戍卒返回原籍,也見證和親的解憂公主晚年從烏孫歸漢。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漢學堂場景(電影復原)

攝製組利用三維地圖,呈現了秦漢各階段的文化疆域版圖以及地理地貌特徵,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模擬還原了古代宮闕的面貌。蒙恬劉邦、霍去病、衛青、劉賀、解憂公主等歷史人物形象,則參考了秦兵馬俑、漢畫像磚等眾多考古發現中的造型。就連南越宮苑中的梅花鹿、龜鱉,宮人清點從北邊移植過來的棗樹所結果實數量等一閃而過的影視畫面,也都有考古實證為依託。

同天,上海廣播電視台與華納兄弟探索集團簽署合作意向備忘錄,標誌《何以中國》將啟動國際版的製作和傳播。同時舉行《何以中國》版權授權儀式,首批收藏《何以中國》的18家博物館,包括中國考古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良渚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山東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都是與中華文明探源及早期發展密切相關的文物收藏、研究、保護、展示、傳播機構。

「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大型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開播 - 天天要聞

上海廣播電視台與華納兄弟探索集團簽署合作意向備忘錄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出席會議並講話。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SMG提供

來源:作者:張熠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