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龍主演的電影《河邊的錯誤》,上映3天,票房破億,作為一部文藝片來說的話,算是很好的票房成績了。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我想應該主要是憑藉這麼幾個元素的疊加:原著余華的名氣與影響力,故事本身是一個連環兇殺案充滿了懸疑,主演朱一龍連獲影帝風頭正盛,再加上90後新銳導演魏書鈞,之前也憑藉《永安鎮故事集》等電影,以及自己獨特的電影藝術風格,在業界內小有名氣。
《河邊的錯誤》票房不錯,但是口碑卻兩極分化,專業影評人都盛讚這是一部好片,而普通觀眾卻有的說好,有的說差,更多的人,是說「看不懂」。
去看《河邊的錯誤》前,大家可能是這個表情:哇,余華,朱一龍,好期待!
看完後,可能就變成下面這幅圖上瘋子的表情了:啊,瘋了!這倆小時,鬼知道我都經歷了什麼!
於是,《河邊的錯誤》第一天上映,在各地影院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許多觀眾一直看完了片尾,字幕結束了,廳里的燈亮起來,還在那呆坐著不走。有的就直接掏出手機,諸事不顧,先在網上搜該電影的解析。
有位網友說,他看的那一場,電影放映完後,就連保潔阿姨都看不下去,走過來對大家說,沒有彩蛋,這就結束了。
此現象還上了熱搜「河邊的錯誤看完不走」。哈哈哈,感覺電影外的故事,比電影本身更有趣。
下面回到正題,來談一談這部電影:《河邊的錯誤》。
01 《河邊的錯誤》電影版與原著的對比
該片上映前,我曾讀了兩遍原著。原著小說是作家余華早年的作品,是余華1987年寫的,但電影將劇情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後移了,挪到了1995年。(90年代現在好像成了刑偵劇特別喜歡的年代,也是年代劇喜歡去懷舊和表現的年代,當然也是該片導演魏書鈞小時候熟悉的年代)
其實比起電影版來,我更喜歡余華的原著。原著小說雖然只是一個小中篇的體量,但是,其中充滿了大量的隱喻和不確定性,你在讀小說時,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對作品已經說出的和沒有說出的話,去做自己的體悟、解讀和補充。
而電影,除了後三分之一的真實與幻境的交織,其前三分之二段落,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刑偵故事。
電影基本上沿用了原著中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架構,但是,做了不小幅度的改編。
其實,電影版可以看作是該片導演魏書鈞和編劇康春雷兩個人,他們對原著小說的解讀與再創造。
原著中,關於連環兇殺案的兇手,眾說紛紜,大家讀完小說,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甚至,你讀第一遍和讀第二遍,可能自己的看法也會重新推翻,變得不確定起來。
原著中,殺死幺四婆婆、中年工廠男、小男孩的兇手,可能是瘋子,也可能是王宏、許亮或許亮釣友,或者是如小謝所說,是兩個人聯合作案,真兇利用了不懂事的瘋子,讓瘋子替他殺人。
但是到了電影中,導演和編劇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兇手就是瘋子。
比起原著中身份和面目模糊的幾個案件關鍵人物,電影給這些人物都安上了名字和人物關係,以及他們為何如此這般的前提和背景。
原著中,許亮是一個在鄰居眼裡很怪很孤僻的男人,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但是在單位同事的眼裡,同事卻說他人很開朗。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其實是許亮性格的一體兩面,都是許亮。從原著中許亮的種種表現來看,他可能患有癔症。
例如把釣友釣的魚說成是自己釣到的,明明最後一次他沒有去河邊,他卻說他去了,還說自己又看到了被害人。
而在電影中,許亮的身份和性格則很明確了,他是一個異裝癖(也可能是同性戀)愛好者。
之前因為被冤枉判了七年。當他不幸成為河邊兇殺案的目擊者後,當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隊長馬哲找到他後,他慌了。
他寧願被再次冤枉判刑。因為害怕自己的隱私秘密暴露。
電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是:電影故事前面的三分之二是常規、確定的,後三分之一變得荒誕離奇、真幻交織。而原著則是前五分之四部分充滿了懸疑、隱喻與諷刺,後面五分之一變得確定起來(馬哲打死了瘋子),但同時也包含著荒誕與諷刺。
電影最後,馬哲「瘋」了,他到底瘋沒瘋,他所經歷的事情,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他的幻覺,看你自己的感覺。
原著最後,馬哲開槍打死了瘋子,因為法律審判不了瘋子,他只有殺了他,才能讓他停止繼續殺人。而馬哲打死瘋子後,局長為了不讓他坐牢,暗示他可以假裝精神病,並且給他申請了神經科醫生,給他進行鑒定。
馬哲開始時並不願意「配合」,所以前兩次醫生都失望而歸。到了第三次,馬哲終於煩了,他故意惡作劇,說話顛三倒四,結果,順利被神經科醫生鑒定為精神病人,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了。至此,局長和他的妻子才鬆了一口氣。
原著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
02 幺四婆婆的鞭子,暗示了什麼,有什麼寓意
電影中,通過馬哲的夢境,揭示了鞭子的真正用途,而原著小說中,則有更明顯的說明。
原來,鞭子是瘋子鞭打幺四婆婆的工具。
小說中,通過那些好奇的鄰居的視角,來描述了幺四婆婆被瘋子鞭打的經過。他們在聽牆角時,能聽到屋子裡奇怪的聲音。有瘋子的喊叫聲,有人在屋內跑動的聲音,還有人摔倒在地絆倒椅子的聲音。後來,他們就聽到了幺四婆婆呻吟的聲音。
而且,幺四婆婆的呻吟聲「與日俱增,越來越響亮。甚至她哭泣求饒的聲音也傳了出來,而瘋子打她的聲音也越來越劇烈。」然而當鄰居們聽不下去,去敲門救助婆婆時,幺四婆婆卻不給他們開門。
看到這裡,我們的第一感覺可能是:這個瘋子太暴力了,而且打幺四婆婆越來越狠,簡直不是人。
但是小說後面的描寫讓我們大吃一驚:「他打我時,與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樣,真狠毒啊。」那時她臉上竟洋溢著幸福的神色。
原來,幺四婆婆被瘋子鞭打,居然是自願的,而且她在被鞭打的痛苦中,居然覺得很享受!
這種受虐行為,用現在的流行說法就是SM,但很顯然,幺四婆婆作為一個65歲、沒有文化的小鎮孤寡老人,她當然不懂什麼SM,也沒有興緻玩這個,她的自願受虐心理,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單身老人的孤寂可憐。
幺四婆婆,16歲嫁到這個小鎮上,她的丈夫習慣家暴,很喜歡打她。在她18歲時,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從此,她就一直一個人孤單地生活著。可想而知,幺四婆婆的生活有多麼寂寞。
養了二十多年的鵝,並且喜歡編麻繩,這就是幺四婆婆能夠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式了。
再結合小說中前面的一段描寫,幺四婆婆把瘋子領回家後,說瘋子都這麼大了(35歲),還像個小孩子,還要吃奶,甚至還把她的nai頭給咬下來了。但說起這些時,幺四婆婆的臉上毫無痛苦之色。
由此可以看出,幺四婆婆因為長年的孤寂生活,把這個不懂事的瘋子,既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又當成了自己的丈夫。
在街坊鄰居眼裡,瘋子是個溫順的人,因此可以合理推斷,瘋子之所以一次次鞭打幺四婆婆,是婆婆自己命令瘋子打的。
瘋子一開始是被動的,但是當他感覺到,他打了婆婆後,婆婆會很開心,於是他就一次次變本加厲,越打越狠,越來越暴力和瘋狂,直至最後拿起了柴刀,砍死了幺四婆婆。
鞭子代表著暴力,也代表著封建意識的餘孽,幺四婆婆是不自覺的受害者,並且已經習慣了逆來順受的命運,還把這種暴力與傷害,當作是一種幸福。
18歲就守寡的幺四婆婆,本可以再嫁人,擁有健康正常的家庭生活,但是封建意識和傳統觀念,讓她不敢邁出那一步。
所以,幺四婆婆主動求鞭打的受虐心理和愛好,看似畸形變態,實則體現了幺四婆婆的可憐。
幺四婆婆,是河邊兇殺案的關鍵人物,正是因為幺四婆婆被殺,才引來了後面的一系列案件,也徹底搞亂和改變了刑警隊長馬哲的人生。
03 馬哲到底開了幾槍?馬哲到底瘋沒瘋?
影片中,許亮的自殺,是摧毀和改變馬哲精神和心理的開始。
馬哲,是一個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的刑警隊長。他做事認真精細,過分苛求完美,破案除了要證據鏈完整外,他還要去尋求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動機。
在馬哲看來,有因才有果,一個殺人案的兇犯,必須要具備合理的作案動機,再加上清楚完整的證據,才可以去認定ta是犯罪嫌疑人。
而一個毫無自主意識的瘋子,他作案能有什麼動機?
除非是裝瘋或者被人利用。
局長告訴馬哲,現有的證據,足以證明是瘋子作案,這就夠了,你還要去探求什麼?
但是具有強迫症、過於執著的馬哲,必須要把這個案子的「真相」徹底調查清楚。
在馬哲探究真相的過程中,陸續又有人被殺,也陸續有更多的與該案有牽扯的疑似嫌疑人的隱私被暴露出來,詩人王宏與他的隱秘情人,許亮的異裝癖,這些人的生活,因為無意中目睹了兇案現場而被改變。
許亮,一看見警察來找他,就習慣性地給馬哲他們背誦接下來自己要做的事情。過去坐牢的經歷,讓他對被捕的細節已經熟門熟路。
馬哲警覺地問許亮,是你乾的嗎?
許亮卑微地回答說:不是我乾的,但這不重要嘛。反正你們也不會放過我的。
一朝被蛇咬的他,之前被冤枉坐牢,在他看來,再多坐一次也無妨,甚至槍斃他也行。
他最怕的,其實是自己秘密的暴露,怕被人們千夫所指。
所以當他保不住自己的秘密了時,他選擇了死。而且是,死在馬哲面前。
先送錦旗再自殺,而且死在你面前,死在你的車頂上,任誰目睹了這一幕能不崩潰?
這時的馬哲已經抓狂。而小男孩的被殺,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哲「瘋了」。
但馬哲到底是真瘋還是假瘋?
在我看來,馬哲至少是患上癔症了。或者說,他原先的身體內就潛藏著癔症的基因,只是之前還沒有發作出來而已。
在馬哲的意識里,他殺了瘋子。而且他感覺到一切都是局長的幕後操作。第二天,他衝進局長辦公室,讓局長把他抓起來。他告訴局長,他開了4槍,讓局長通過彈道軌跡去確認手槍型號。
局長反問他:六四手槍一共有幾發子彈?
馬哲:7顆。
結果,馬哲打開彈夾,一顆顆往外推子彈,發現,7顆子彈一顆都沒有少!
由此可見,馬哲一槍也沒有開。所謂開了4槍,只是他的幻覺。
看到影片最後,馬哲疑似發瘋了,觀眾也開始跟著「發瘋了」。
因為,電影前邊的部分,都是正常的敘述跟表達,而到了後面,編劇(有趣的是片中的瘋子就是編劇康春雷演的)、導演和演員「一起發瘋」了,所以,觀眾看到後面的劇情,也無法不跟著一起發瘋。
04 打開影片《河邊的錯誤》的正確方式
原本,觀眾就像是開始破案時的馬哲,認真查看、仔細推理、按部就班、尋求真相,可是突然,眼前的一切都變了,變得矛盾和不確定起來,什麼才是真相,也變得無法判斷。
這其實是編劇和導演給觀眾擺的迷魂陣。也是原著作者余華,給大家擺的迷魂陣。
余華這個老頭太「壞」了,他就坐在那裡,笑眯眯地看著大家逐漸混亂髮瘋。
而該影片的導演魏書鈞和編劇康春雷,就是最先被余華「弄瘋」的兩個人。他們讀了原著後,給出了自己的判斷與解讀,可是,最後又對自己的判斷不確定起來,因為,原著小說就是一篇充滿不確定的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確定真相的小說。
於是,魏書鈞和康春雷,把影片最後的三分之一搞亂了,也弄成了不確定,準備把觀眾搞瘋掉。
否則,影片不就成了普通平常的偵破片了嘛。那就既不余華、也不魏書鈞了。
要瘋大家一起瘋。
所以,我這篇所謂的解析探究文章,在這裡煞有介事地分析,其實也已經落入了余華和魏書鈞的「圈套」。
小說《河邊的錯誤》,作為余華青年時期(他27歲時寫的)的先鋒體驗式作品,其實是一部戲仿式的偵探小說。它具備傳統偵探小說的懸疑性,但是卻又突破了傳統偵探小說的套路,即真相沒有確定答案,或者說,沒有所謂的真相。
所以,大家別被「騙了」。
打開這部電影《河邊的錯誤》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但是停止探求真相,停止要揭開謎底、要去破案的常規操作,因為,這本就不是一部刑偵片。
正如余華所說,「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余華還告訴大家,把這片當作一部生活片來看挺好(感覺余華的話語中潛藏的意思其實是,電影版沒有改編出原著的精髓,只能當作一部另外的作品看。當然余華是不會明說的,他只說,能改編出來就是成功,哈哈哈),可以讓年輕的朋友體驗和感受一下上世紀90年代的質感與生活。
(文/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