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為參加節目,借30元買件軍大衣,6年後大衣拍出51.8萬高價

2023年10月20日14:53:04 娛樂 1035

2011年,42歲的農民朱之文為了參加山東省台《我是大明星》節目,瞞著家裡人,跟朋友借了30塊錢買了一件軍大衣。結果6年後,這件大衣居然拍出了51.8萬高價。

當時,朱之文去參加節目時,全身上下就沒一件像樣的衣服。他過去買的毛衣由於穿得太久,都已經開了線,褲子又破又舊,由於捨不得花錢,就連腰帶都是用繩子替代!


為了參加這個節目,他向朋友借了30塊錢,買了一件軍大衣。這件軍大衣不僅溫暖了他的身體,也遮蓋住了他破爛的衣服,讓他在舞台上有了些許的自信。


他憑藉著那股子韌勁和才華,成功地闖過了初賽、複賽,最後在決賽中演唱了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朱之文的成功並不是偶然,而是他一直以來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的結果。他的生活條件雖然不好,但他從未放棄過對音樂的追求。他的歌聲如同他的生活一樣,充滿了艱辛和努力。

2017年,朱之文得知四川有一個白血病兒童需要醫療救助,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捐款。他聯繫上了一家拍賣行,打算將自己每次上節目都會穿的那件軍大衣進行拍賣。這件軍大衣最後以5000元起拍,經過多輪激烈的競拍,最終被一家網路公司以51.8萬的高價成功拍下。朱之文將這筆錢加上自己的10萬元,全部捐給了需要醫療救助的孩子。

然而,朱之文的一舉一動,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當他開始掙到錢後,一些同村的村民開始眼紅他的成功,一些青年網紅甚至跑到他家,嚷嚷著要拜他為師,甚至不惜砸門相逼。面對這些困擾和壓力,朱之文並未屈服。

他深知自己的音樂才華並不足以支撐他在娛樂圈長久發展,所以他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希望能夠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他的善良和真誠感動了許多人,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朱之文。

朱之文的音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也曾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是,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和對音樂的熱愛。他始終堅信著自己的能力,不斷地努力和拼搏。

如今,朱之文已經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家。


他的音樂夢想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他周圍的人和整個社會。他的音樂故事激勵著許多人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朱之文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勇敢地追求夢想並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和挑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同時,朱之文的經歷也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夢想的同時,也要關注周圍的人和社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不過,人怕出名豬怕壯。後來,大家知道大衣哥朱之文演出掙到錢了,有不少同村村民眼紅他,還有不少網紅跑到他家嚷嚷著要拜他為師,甚至不惜砸門堵門相逼要錢借錢,也讓大衣哥左右為難!


大衣哥之所以能紅這麼多年,成為娛樂圈中最受網友喜愛的人物。這與他不忘初心,樸素無華的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大衣哥一直堅持留在老家生活,躬耕農田,保持著農民的本色。


但是,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苦惱,就像他自己說的,做個名人怎麼會這麼難呢?#大衣哥秘密# #大衣哥的影響力# #如何看待朱之文# #怎麼看待朱之文# #於文華 朱之文# #農民容易嗎??# #漫山都是大衣哥# #大衣嫂很高興# #你是農二代嗎?# #娛樂聚焦# #頭條創作挑戰賽# #妙筆生花創作挑戰#

朱之文為參加節目,借30元買件軍大衣,6年後大衣拍出51.8萬高價 - 天天要聞

朱之文為參加節目,借30元買件軍大衣,6年後大衣拍出51.8萬高價 - 天天要聞


朱之文為參加節目,借30元買件軍大衣,6年後大衣拍出51.8萬高價 - 天天要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這裡是上海This Is Shanghai」全球短片徵集計劃發布 - 天天要聞

「這裡是上海This Is Shanghai」全球短片徵集計劃發布

加快建設「五個中心」的上海正不斷吸引著全世界目光。日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起、上海廣播電視台真實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This Is Shanghai」(這裡是上海)全球短片徵集計劃正式開啟!徵集計劃面向全球創作者,徵集時長為5分鐘的優質微紀錄片、短視頻作品,旨在鼓勵創作者立足上海,用真實、多樣的影像語言共...
水均益闢謠移民傳聞 - 天天要聞

水均益闢謠移民傳聞

此前,網傳水均益移民。6月30日,水均益在個人賬號發布視頻,曬出他帶兩個孩子領取身份證的畫面。(來源:極目新聞)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解碼建國初期陝西電影觀眾的生存史詩! - 天天要聞

解碼建國初期陝西電影觀眾的生存史詩!

建國初期的陝西銀幕,像一台精密的社會掃描儀,將不同階層的生存狀態投射在方寸之間。當西安紡織城的工人憑工會證免費踏入工廠俱樂部,當陝北農民攥著五分硬幣在曬穀場等待幕布升起,當城市孩童在兒童早場啃著窩頭看《雞毛信》,銀幕內外早已超越了娛樂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