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隨著文博行業的發展和影視作品製作水平、傳播方式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國內文博類影視作品目前也在逐漸發展成熟,近年來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博類影視作品,這些作品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傳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創新。
文博類影視作品通過傳播文化內涵和文博知識,不僅增加了博物館與社會的溝通交流,也提高了受眾對文博行業的關注和文化認同感。對近十年國內文博類影視作品進行統計,將文博類影視作品分類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其價值及產生的社會影響。
國內文博類影視作品現狀
國內文博類紀錄片經過長久的發展,目前也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並且越來越多的融合各種表現手法和敘述方式,其呈現的內容在不失嚴肅性的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2012年,紀錄片《故宮100》開播,以微觀的視角講述故宮文物的故事。
同時,這部紀錄片使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講述方式具有親切感,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了解學習故宮文物背後的歷史。並且這部紀錄片採用了不同的視角進行拍攝,十分注重對故宮細節的描述,詳細記錄了故宮建築、故宮的歷史和文物,通過100個故宮故事,傳播了故宮的歷史文化,展現了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觀,傳播了文博知識。
同時這部紀錄片也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的目光,拓寬了觀眾的年齡層,迎合了大眾傳媒時代新媒體用戶的觀影習慣,在記錄頻道播出後也收穫很多好評。這部紀錄片之後也出現了《鎮館之寶》、《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等幾部紀錄片,但都未引起很大的關注。
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部紀錄片採用口語化的敘述方式、樸實的敘事視角,聚焦文物修復師,以文物修復師來講述故宮文物的故事,呈現了他們對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也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講述方式,收穫了眾多好評和關注,這部紀錄片每集5分鐘,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選取100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具有標誌性的文物,展現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果國寶會說話》不同於其他文博類紀錄片嚴肅的表現方式,這部紀錄片體現了其製作的用心,不僅具有更為真實的表現手法,也有豐富的敘事手法,為觀眾展現出中國文物的獨特魅力,使觀眾能夠通過紀錄片更好的感受歷史。
同時,《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將歷史與文物更好的融合,用短小精悍的形式、擬人的手法,採用文物「開口」講故事的方式吸引了眾多目光,創新了文博類紀錄片的表現方式。並且這部紀錄片宣傳海報也極具創新和吸引力,海報的設計既文藝又有趣,海報文案結合當下流行元素和話語,展現出逗趣賣萌的文物形象,這些也成為這部紀錄片的加分項,吸引了眾多關注和好評。
2020年是紫禁城建立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的第95周年。為了紀念紫禁城600周年,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於2020年年底播出,通過對故宮的建築歷史、保護而設計的綜合性展覽和各種文物的修復過程的呈現,講述故宮深厚的歷史文化。
2020年是中國電視誕生的第62周年,紀錄片作為傳播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在過去的62年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進步。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的產生及新媒體平台的多元化下,國內製作播出了更多優秀的、內容更加豐富的文博類紀錄片。
尤其近幾年來,文博類紀錄片的製作方式、敘事方式都更加創新,同時更加有趣味性,越來越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在收視率上也是一路飆升,文博類紀錄片的受眾群體也在不斷擴大。
文博類綜藝節目現狀
國內文博類綜藝節目在近些年經歷了不斷地變化與發展,由之前注重商業利益的鑒寶類、收藏類節目類型,發展到現在的更加註重文化知識傳播的節目類型。由於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節目的播出平台也由電視媒體擴大到了網路平台,節目製作方也不斷增多,除中央電視台外,其他各省衛視、視頻網站等也都開始製作並播出文博類綜藝節目。
並且文博類綜藝節目的製作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包含了現場講解、明星加盟、素人參與等多種形態,節目內容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內容質量也不斷提高。節目的價值觀從單純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到傳承文化與引導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兼顧。在文化類綜藝節目崛起且備受關注的當下,文博類綜節目也在不斷進步並逐漸發展成熟。
2015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博物館條例》中明確規定:「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通過合法經營補充博物館發展資金、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同時必須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博物館條例》頒布後,各個行業開始注重與文博行業的結合,其中也包括電視行業。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通知》,提出「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牢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
要求進一步強化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的文化屬性,鼓勵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和播出。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蘊含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大量出現,節目形式更加多樣化,內容更加豐富,文化元素也增多,播放平台也更加多元,同步視頻網路平台播放。
2017年,《國家寶藏》的播出使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節目一開播就收穫了眾多好評,觀眾討論度也很高,第一季在豆瓣評分也超過9分,嗶哩嗶哩評分高達9.8,微博閱讀量50多億,討論度也達600萬。
《國家寶藏》是結合了劇場演繹、明星參與、專家點評等方式的文博類綜藝節目,以一檔文化為內核的綜藝節目。節目與國內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每集一家博物館並選取3件國寶重器,每件國寶重器都配有自己的明星「國寶守護人」,由他們講述這些寶藏的前世今生,展現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
節目不僅具有綜藝節目的趣味性,同時更凸顯了節目的文化屬性,可以讓觀眾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吸收歷史文化知識和文物相關知識,有助於提升觀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同時,節目邀請撒貝南、那英、周冬雨等明星來參與節目的錄製,也提高了節目的觀賞性和收視率。並且這檔節目精準定位文化和文物,傳承中國歷史文化,使公眾對文博領域的關注點落在博物館和文物藏品上,也提升了觀眾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受到了眾多人的喜愛。
2018年,北京衛視播出的《上新了故宮》也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這檔節目中加入真人秀的元素,以嘉賓的視角帶領觀眾領略故宮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將文博與「文創」結合起來,聯手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故宮文創產品,吸引了很多青年人的關注。
2018年春節期間,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大型青年文博主題節目《贏在博物館》採用益智競賽的節目模式,參賽單位選取國內六家博物館,由博物館對當地15歲以下的青少年選手進行選拔和培訓,通過主客場積分制開展對戰競賽,並最終選出冠軍。
這檔節目結合了博物館外拍與演播室錄製兩種形式,充分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不僅讓觀眾領略中華文明、欣賞珍貴文物,同時聆聽動人的故事,針對特定青少年收視群體在內容講述上進行更為個性化、綜藝化的設計。
隨著國內文博類綜藝節目的不斷發展,近兩年也陸續有幾檔優秀的文博類綜藝節目推出,如《腦洞大開博物館》、《遇見天壇》、《文物「潮」我看》等節目。這些文博類綜藝節目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創新,製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反映出國內文博類綜藝節目不斷發展與成熟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張琳笛:《淺談國內文博電視節目與受眾需求》,《群文天地》,2012年第13期。
[2]包東波:《大眾傳播視角下的博物館功能初探》,《中國博物館》2012年第1期。
[3]趙愛華:《基於收藏類電視節目盛衰原因的思考》,《中國傳媒科技》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