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丨《他是誰》為何成為黑馬?

2023年03月21日21:54:14 娛樂 3334

文藝評論丨《他是誰》為何成為黑馬? - 天天要聞

年初的《狂飆》成為爆款後,似乎有了一段沉寂期。但「劇荒」在3月中被一掃而光,張譯主演的《他是誰》和馮小剛執導的《迴響》雙峰齊出,都是刑偵懸疑劇,卻各有千秋。由優酷、央視同播的《他是誰》宣發並不佔優,卻是匹黑馬,熱度好評不斷。

《狂飆》之下反觀《他是誰》,就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張譯的精彩演繹保證了收視率;「燒腦」劇情,反轉設計,快節奏寬視角都是兩劇「吸睛」之舉;回到歷史,掃黑除惡,為民除害也讓它們擺脫之前《迴廊亭》《通天塔》等懸疑劇的「懸浮」和牽強,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時代責任。雖不屬於同一個類型,但《狂飆》的出圈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破譯《他是誰》的「成功密碼」——對比一根筋的安欣,《他是誰》中衛國平是「圓形人物」,有缺陷,更有成長,破案軸,可生活有血肉,這是刑偵劇的主演保證;對標《狂飆》基於真實大案,實地取景,歷經廿年正邪搏鬥,《他是誰》突破刑偵劇取材局限,以多起真實案件為原型,在紀實與虛構之間找到平衡,給觀眾帶來「現實主義」震撼;《狂飆》帶有濃郁的南方地域風格和生活氣息,甚至有絲「港片」風韻,而《他是誰》最強烈的風格化來自逼真的時代感,由此提供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懷舊的同時感受到時代的進步,家國之安穩,不復當年。

文藝評論丨《他是誰》為何成為黑馬? - 天天要聞

刑偵劇的主角保證:「圓形」張譯,成長演繹

「張譯張譯,又見張譯」,張譯都快成刑警專業戶了,有他的劇,確實是一種托底。從早期《我的團長我的團》,到《重生》《重生之門》《狂飆》,用率真隱忍、不服輸的強個性以及自己多年軍旅生涯的經歷,他完成了對主角塑造。《狂飆》中的安欣與《他是誰》中的衛國平,都很軸,就像政委提醒衛隊的台詞:「缺點也是你的最大的優點,執著。但它是雙刃劍,要是不加控制,就是偏執」。兩部劇中的男主都是拚命三郎,幾乎不近女色,都身負師友的犧牲下自責的「主角性壓抑」,讓其喘不過氣。

但細品之下,《他是誰》的衛國平是「圓形人物」。福斯特曾在其《小說面面觀》中對比了「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前者屬於性格決定,由簡單的意念或特性創造出來,容易辨認也印象深刻;而後者更複雜,更多變,往往在不協調下顯得更真實。衛隊就是這麼個更真實的人物形象。他工作上一絲不苟,對下屬嚴慈並濟,平時卻嘻嘻哈哈,聚攏人心。面對聶小雨,偶爾也會撒個嬌,面冷心熱,那幾聲「站住」(喜歡說不出口時的暗號)可愛地讓人心疼。他性格其實開朗而幽默,在澡堂時候特別放鬆,段子不斷,但心魔太深,不能也不敢發泄,玩命折騰自己,是救贖,也是懺悔。他辦事有章有法,辦案又不拘一格,突破常規,甚至會觸犯些條例,抓捕薛家健的時候,建議「撤出校區,守株待兔」,也會為了尋找證據,沒帶證件就硬闖現場。

這種「圓形」刻畫打破了「執拗刑警」的原型刻板,也見證了張譯在《他是誰》中一步步痛苦成長淬鍊的歷程。衛國平曾經是青澀保衛科「雙雄」,在上世紀80年代中轉成刑警後甚至連保護現場都不懂,親見兄弟被殘忍割喉犧牲之後,3000個日夜不斷積累辦案經驗,從新手到隊長,綽號 「衛無期」,專攻大案。他主動挑戰自己弱項,泡檔案細節,追技術發展(dna),即使失眠也在所不惜;他犯錯,也帶偏整個隊伍,在預審薛家健時候,魯莽衝動,心急壞事。但可貴的是他承認工作不足和性格缺陷,在刑偵骨幹業務會上,勇於剖析自己,否定自我,反省刑警辦案時候的「主觀惡意」。 「圓形」設計和成長路徑都給了張譯很大的演繹空間,也是該劇最大的亮點之一。

文藝評論丨《他是誰》為何成為黑馬? - 天天要聞

刑偵劇的改編突破:紀實與虛構之間的平衡

《他是誰》在虛構劇情安排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案中案,案後案的設計。一拖n,一個主線故事即88年「割喉性侵」連環案做連接線,串聯多個小案件,一直延續到1996年,從而組成一幅完整的劇情架構。多條案件線並行,抽絲剝繭的斷案,翻案,併案,疑案變新案,視聽效果十分奏效,強情節、多重反轉和快節奏呈現,給觀眾帶來硬核的刑偵破案爽感。「快到不敢開小差」,很多影迷直呼。

而這些關鍵案件,編導團隊是下了巨大心血的,不迴避,不編造,不煽情,不枉論,用現實主義之魂鑄就了劇本和劇情的真實可信,細節動人且主題穩健。《他是誰》中的主要案件都是有案可查,按圖索驥的,是國內不多以真實案件為基礎進行文藝創作的。就像《狂飆》中的原型很多以「四川劉漢涉黑案件」為基準,《他是誰》創造性地糅合了1996年刁愛青案又稱南京「1.19」碎屍案,甘肅白銀連環殺人案以及1982年香港雨夜屠夫案。諸多如環衛工人拾到拋屍黑袋,做公交到異地犯罪再跨城回鄉躲藏,受害大學生喜歡聽死亡金屬等紮實細節都是從當年大案要案中找到靈感。

所以,在虛構和紀實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是《他是誰》成功的另一要素。真實案件不僅提供了線索和細節,還給劇組還原刑偵工作提供了絕佳機會。上世紀90年代的刑偵手段都是依靠排查,沒有dna這樣先進的生物手段,也缺乏監控這樣的社會維穩工具,大規模拉網式地排查就會牽出其他案件,頻走彎路卻意外收穫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為什麼整部劇採用一拖n的敘事結構,這是紀實所要求,也是虛構的最佳表現形式。整個劇組都懂法律、懂刑偵。預審科的審問策略設計非常好,沒有讓張譯的「主角光環」遮掩其他人,群戲更精彩,在薛家健一案中,女警官顧開岩的預審能力,小湯的靈光一閃,政委吳克的嚴謹都充分讓整個刑偵隊伍閃閃發光。《他是誰》尊重法律,甚至還引入了1996年《刑事訴訟法》中「無罪推定」和「犯罪嫌疑人」的普及。強調「沒有真相,就沒有正義」,就像沒有紀實,就談不上虛構一樣。

文藝評論丨《他是誰》為何成為黑馬? - 天天要聞

刑偵劇的時代呼喚:逼真時代感帶來的沉浸式體驗

相比很多浮誇、懸浮的刑偵劇,《他是誰》的服化道用心考究、還原時代,讓觀眾重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到整個警察制度、刑偵過程的復原和再現,比如當年出警用的桑塔納,小跨斗,經典的綠警服,甚至刑偵現場警察們戴的老式的棉紗口罩,細到崔健的搖滾音樂,走訪調查中遊戲廳中的拳皇遊戲,錄像廳中瀰漫的港片和海報,以及舊澡堂大池子上一塊塊斑駁的雜色瓷磚,絕對勾起一代人的回憶。

對標《狂飆》中在廣東的江門、佛山等實地取景,融入當地土著日常的腸粉、豬腳飯等元素,《他是誰》虛化了地域,但強調了時代。和許多改編劇集一樣,《他是誰》的故事發生地在「江東省寧江市」,這個虛擬的城市很多取景其實來自湖南株洲徐家橋步行街,斑駁老街下嘈雜市場,人來人往經過數十年的老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沉浸式體驗感一下子就拉滿了。此外,劇情里的戶外犯罪或破案環節很多安排在昏黑暗沉的雨雪天,不僅僅是符合罪犯的動機和行為,因為惡劣環境會沖洗掉一切痕迹,大大增加刑偵難度,客觀上也為整部電視劇增添了肅殺緊張的氣氛,讓觀眾更加沉浸在猜測終極犯罪「他是誰」的懸疑中。

《他是誰》是否能高開高走,善始善終,這也許本身就是該劇給我們最大的懸念。但至少從目前來說,它主角塑造的圓形和成長,群戲的相互配合和展現,在真實案件的改編上大膽創新和融合,以及時代感、氛圍感的營造上都可圈可點。而且刑偵+掃黑的主題設計也是一種有益嘗試,希望這些創新能給刑偵劇帶來更多的突破和成功。

作者:馬綸鵬(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輯:范昕

策劃:范昕

責任編輯:邵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