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良
2023開年,張譯打出王炸《狂飆》,熱度至今未減。
餘熱未盡,這次又帶著《他是誰》來了。
一經播出,收視率破1.1,穩佔後黃金時段全國收視第一的位置,露出了不俗的爆款潛質。
除了超高的收視率,全網的熱度也持續上漲,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該劇實時直播關注度高達1.29%,市佔率超過了10%,位列第一。
有意思的是,排在第2的就是《狂飆》,果然能打敗張譯的,只能是張譯本人了。
《他是誰》好看在哪,讓觀眾如此喜歡,還引起了如此超高熱度?
今天阿良就來聊聊它。
【一】
尺度大,改編自真實案件
一口氣刷了4集後,阿良敢自信的說一句——
放心沖,入股不虧。
短短4集,就鋪墊了多條線索,多個案件交織在一起,環環相扣,懸疑感直接拉滿。
1988年,刑警 衛國平(張譯 飾)在行動中目睹戰友/師父 陳山河 被割喉,而兇手卻逃跑,此事也成為衛國平最放不下的心結,無法自諒,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
8年過去了,法醫一句「割喉」,衛國平的記憶像是被「重啟」了,精神一晃瞬間就清醒了。
作為一部懸疑劇,阿良很關心的就是劇情的尺度問題。倘若只是披著懸疑的外衣,蜻蜓點水式的展露,那看點就大打折扣了。
但《他是誰》是真敢寫、也敢拍。
單單前4集內容,就借鑒了3個現實的真實案件。
其一,香港雨夜屠夫案。
《他是誰》中,兇手都是雨夜尾隨受害者,然後進行犯罪,因為下雨天能把現場的犯罪痕迹基本上沖刷掉。
而現實中的兇手 林過雲,犯案前是一名夜班計程車司機,做案時多為下雨天,先後殺害四名夜歸女性,被依法判處死刑,但是由於香港自1966年後就沒有再執行過死刑,因此以慣例改判為終身監禁,讓他逃過了一死。
其二,白銀市連環殺人案。
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間,在甘肅省白銀市有11名女性慘遭入室殺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還遭受過性侵害。此案被列為「建國十大懸案」之一,也間接說明了此案的偵破是何等艱辛。
2016年3月,偵查工作重啟。
2016年8月26日,辦案刑警在白銀市工業學校一小賣部內將犯罪嫌疑人 高承勇 抓獲。
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執行死刑,為這一場世紀懸案畫上了一個句號。
高承勇會將受害者頸部切開,正好對應了《他是誰》里的兇手殺人所用的割喉手段。
此外,白銀案的受害者有一個人躲過了一劫,據說兇手當時就是那雙充滿地獄般的眼神看著她,窗口對她怪笑,這起案子有了目擊者,因而有了三張犯罪嫌疑人畫像。
《他是誰》里就有一個被害人從窗戶向外望,看見兇手的細節,劇里真實還原了。
其三,南大碎屍案。
案發時間為1996年1月19日,被害人是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一年級女學生 刁愛青,在校期間被兇手殘忍殺害,此案被稱為「建國十大懸案」之首。
兇手為毀屍滅跡,將屍體加熱至熟,並切割成2000片以上。受害人遺體碎片在其失蹤9天後,被一名清潔工在南京華僑路發現。
《他是誰》中這一案的受害者叫「艾卿」,對應了現實中的受害者刁愛青,發現者也是環衛工人。
劇中,有很多鏡頭非常具有挑戰性,畫面衝擊力極大。
在垃圾堆、垃圾場尋碎屍塊,還是小場面。
張譯在下水道撈屍塊那段,看了一度反胃到吃不下飯。
鑽到下水道的衛國平,逐漸臉色發白,臭氣熏得他趕緊衝出來,接著就是止不住的嘔吐,真實到隔著屏幕彷彿都聞到味了。
這種樸實的查案手段,太沉浸式了。
當然了,《他是誰》的大尺度,並不代表全是血腥,亦有它的高級之處。
有些大尺度場景,它用純文字表述。可即便是這樣,阿良還是覺得心驚膽戰。
清潔工撿了一袋肉回去,解凍之後,發現了肉裡面有一塊人的牙齒。
僅僅一段文字,就將一起案件展現在觀眾面前,絲毫不比鏡頭遜色,甚至依據文字想像出來的畫面,每個人的感觸都不一樣。
這才是最膽顫的地方。
再加上適時的背景音樂,灰濛濛的天,陰冷的雨夜,讓整個劇情看起來,就像是一部紀實作品,有一種回到了在看《紅蜘蛛》的既視感。
【二】
節奏快,細節還原度高
《他是誰》的節奏很快,舊案未破,新案又起,高反轉、環環相扣。
前面4集內容除了主線「割喉案」和「碎屍案」外,還有不少其他要案當支線,很符合那個年代警察辦案的節奏,人員不夠,不可能專門成立某一個專案組調查某一個案件。
按照這個節奏,想必後面的案子不會少,會把許多舊案、新案緊密聯繫在一起,高能場面一個接著一個。
多線並進的敘事模式一打開,緊張的懸疑氣氛,再加上龐雜的信息量,阿良是一幀一幀地觀看,生怕錯過什麼細節。
有時以為已經找到了真相,卻又突然出現反轉,到最後還能完整閉環,這個跟著衛國平查案的過程,過癮又上頭。
關鍵是,該劇的細節做得也非常好。
1996年,對於現在的好多觀眾來說,可能已經記憶模糊或者說壓根兒就不知道是個什麼樣子。《他是誰》劇組就將八九十年代的街景基本複製出來了,橄欖綠色的公安警服,也讓人心生熟悉與溫暖。
有一幕商場里買鞋的場景,還原度也挺高。
《他是誰》的好看在於,它將刑偵回歸到了「人」的視角。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人,人是偵破案件最重要的條件。
沒有天網系統,無法幾分鐘內就能找到對比信息的受害人;
沒有GPS,想要找到罪犯的行進軌跡,就要逐一排查、縮小範圍;
沒有檢測DNA的輔助工具,要用手電筒打光在房間里不斷尋找,考驗眼力與耐心。
如果說懸疑是《他是誰》的包裝,那麼刑偵就是這部劇的靈魂與魅力。該劇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去對刑警的破案過程進行描繪。
進下水道撈屍,嘔也絕對不能嘔在下水道里,否則會污染現場。
找到一袋臟器,立刻進行推理嫌疑人的思考邏輯,去倒推其他屍塊的藏身之地。
現場盤查的情節處,有兩次重要信息,都是依靠多年的偵辦經驗和對人性的判斷完成的。
一次是對保潔阿姨。
發現其神色有異,一頓安撫後要求她說出正確信息。
另一次是對男領導。
去派出所排查時,發現男領導渾水摸魚,沒有輕信。
這些細節有如此細緻的描繪,就說明了導演/編劇/演員都對刑偵有大量的了解,絕不是敷衍就能表現出來的。
【三】
演員陣容豪華,幕後團隊頂配
《他是誰》演員選角的眼光,也非常准。
張譯,一張留住觀眾的「萬能卡」。
這次在劇中,他又一次飾演警察,但他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賦予了獨特的內核。
就拿《狂飆》來對比,安欣是溫柔細膩的,衛國平則更果敢,又酷又拽。
張譯在演安欣與衛國平的走路姿勢,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背影。
安欣是步伐比較沉重,雖然瘦,但是感覺身子很難抬,有一種被壓垮了的感覺,肩膀都是塌著的。
衛國平不一樣,他大多數時候都提著肩膀,硬漢,氣場很強。
以上是兩部劇中的兩個角色對比。回到《他是誰》的衛國平一角,8年前與8年後的他,又不是一個樣。
比如,從前的青澀熱血一掃而光,轉而變得沉穩內斂,隊長的氣質瞬間貼臉。
再比如,衛國平因好友的犧牲,在查案上有著超越常人的執念,但看似不苟言笑的他,內心也隱藏著搞怪的一面,被徒弟煩得不行,就來一句「把嘴閉上」。
好演員的功力就在這裡,明明樣貌沒什麼太大改變,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讓觀眾感覺判若兩人。
所以,即使張譯演了很多的警察角色,觀眾依舊不會出現審美疲勞。
這就是一個演員的可塑性。
這劇上線2天後,央媽就把張譯誇上了熱搜,
「無聲的表演,目光如炬的『眼技』,張譯的走戲展現什麼叫穩,在會議上的情緒大爆發震懾住了眾人」。
整整8年線索找尋,好不容易在「碎屍案」里察覺到兇手的痕迹,領導卻把指揮權給了別人,他漫不經心的神色一變,眼神里暗流涌動,深不可測。
國平從質問到拍桌怒吼,嘴唇顫抖,情緒層層深入,最後連哽咽的聲音都讓人感同身受。
張譯,真正地把角色演活了。
一部劇的成功,不可能單靠一個人。全面開花,才是一部爆款劇打開的正確方式。
丁勇岱飾演的公安局領導 顧長衛,時而慈眉善目,時而怒不可遏。
范雷飾演的劉順奎,可鹽可甜。與衛國平一起出任務時,前腳還笑眯眯的露出可愛相,當見到那些小混混後立馬冷起臉來,顯得硬氣十足。
還有石涼扮演的專家吳克,陳雨鍶扮演的黑老大妹妹聶小雨,趙陽飾演的黑老大聶寶華,以及還未正式出場的俞灝明等,都貢獻出了應有的演技。
《他是誰》塑造了非常有魅力的刑警群像,它不是男主一人高能的獨角戲。
去屠戶家裡搜查,找到血跡的並不是衛國平,而是劉順奎。
衛國平和劉順奎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是靠意念,通常是一個眼神就能了解彼此的需求。
不僅是他倆,刑警隊內部也存在分歧和矛盾,但在查案這件事情上,大家的配合是默契的。刑警和法醫討論劇情,刑警不斷的要法醫提供準確信息,但法醫說物證太少,太真實了。
這樣的群像,太愛了。
此外,除了演員陣容,後期團隊也是頂配。
丁黑擔任本劇監製,鮑成志任導演,美術指導丁國力,造型執導任曼麗,這是四人繼《警察榮譽》之後的又一次合作。
編劇由白日夢戲劇創作工作室的吳迪、李芳擔任,其代表作電影《懸崖之上》,在懸疑、刑偵故事創作上駕輕就熟。
入股一部擁有這麼強勁實力的團隊,是觀眾的福氣。
【四】
都說以小見大,《他是誰》做到了。
前4集的內容,就讓阿良感受到了刑偵劇的魅力,再加上劇組的細節打磨、演員的整體表現、靠譜的製作團隊,這劇後面的驚喜肯定會更多。
對張譯還是有信心的,可以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