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有一部特殊的動畫電影,《深海》。
這部電影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採用了首創的粒子水墨效果,巧妙運用了絕美的畫面,為觀眾帶來的震撼的視覺效果。
在故事題材上,不同於已經趨向於類型化的《熊出沒》,而是關注到特殊群體——兒童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狀態,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將其外化出來,達到共情的藝術效果。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作參宿的小女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她在家中得不到重視,倍感壓抑,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墜入海中,開始了海底的探險。
電影上映十幾天來,票房目前不瘟不火,口碑評價兩極分化。
在春節檔期放映這部電影,其實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這部電影很難稱得上是合家歡,首先這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為主角的題材,註定了不會歡樂。
但是,票房失利並不僅僅是因為題材不合適,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電影的特效做的相當用心。製作團隊花了7年的時間,對動畫效果進行打磨,在影片中融合上百種色彩,使得海水五彩斑斕,人物肌膚的紋理可見,連毛髮都十分生動,實在是一場視覺盛宴。
但是在視覺精心設計的同時,也設計了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鏡頭與畫面,比如參宿身上被沾染了一些不明物質,看起來讓人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適。
所以,如果想要打造視覺美學,《深海》還需要進一步的精進。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在劇情方面的邏輯硬傷。
首先,人設單薄。
主人公參宿一出場就是一個很喪的小女孩,完全沒有孩童的天真和活潑,甚至連一點點可愛都沒有。
所以南河才會說她晦氣。
正因為如此,觀眾看的時候,很難能夠帶入到小女孩的情緒中。
在故事當中,她的主動性也很差,雖然一心想要找到媽媽,但是並沒有做出與之相匹配的行為,所以人物顯得十分單薄。
在最後40分鐘的時候,觀眾才會恍然大悟,當了解到她的真實經歷之後,也會對主人公有一些情感上代入,但是未免太晚了些。
從劇作上來講,這個包袱必須在最後抖開才會有效果。
所以,前邊還需要設計更多讓女孩個性豐滿的元素。
再說船長南河,他和小女孩互相救贖的設定很好,但是這個人物本來和女孩是萍水相逢,但是後來為什麼願意幫助參宿了呢?
故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原因,轉折十分生硬,從而導致這個人物也很難立住。
另外,劇中雖然涉及到了一些人物,但是真正刻畫的只有參宿和船長南河,船上的船員以及遊客的形象都是模糊的。
他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是也不知道在忙些什麼。
這也導致了觀眾看得一頭霧水,很難代入到故事當中。
其次,敘事混亂。
參宿一心想要找媽媽,在海中遇到了一幫人,但是,她接下來並沒有找媽媽,而是在飯店呆了下來。
在飯店的戲份也沒有什麼核心事件的支撐,只是一味的表現飯店的口味不好,所以要改進飯菜的口味。
其實在這個階段,如果設計一些參宿找媽媽的細節以及障礙,故事會變得非常好看。
很遺憾的是,參宿只是默默的在餐館打工,並沒有真正的推動劇情往前推進。
這也導致了故事後繼乏力,看的人昏昏欲睡。
不過,這部戲也有讓人驚艷的地方。
最後的時候,影片揭開謎底,原來剛才發生的一切,都是參宿在彌留之際的潛意識,而南河,就是在關鍵時刻救了參宿的男人。
此時的細節設計的很好,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相互映射,用幕布隔開了生死兩界。當我們看到參宿拚命的想要撕破幕布邊界找到南河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內心焦灼。
經歷過生死考驗,儘管媽媽並沒有出現,但是參宿卻從南河那裡汲取了心理營養,而這,也促使她有勇氣活下去。
導演田曉鵬說過,他一直想要做這個作品,正因為如此,他才願意蟄伏七年磨一劍。
我們從電影中,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誠意,他其實完全可以不必選擇這個致郁的題材,但是,當他從選擇了這個不太討巧的題材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尊重他。
雖然影片的確沒有十全十美,但這一份誠意值得肯定,這一份表達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見。
「獻給走過長夜的你」,不僅僅是一份關懷,也是黑夜裡的一束光,又有誰知道,不會有人看了之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