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最憋屈的電影,要數《無名》了。
程耳導演打磨7年的作品,經歷很長時間的製作周期,本來在春節檔之前可以與頭部電影一較高下,結果就因為豆瓣粉絲的集體一星差評,導致一直無法出分,片子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現在,豆瓣終於開分,6.8,這個分數,可以說不盡如人意。
分數不高,就一定意味著《無名》不是好電影嗎?
並不是,因為上映後,有大批量的黑粉湧入豆瓣上《無名》的主頁,開始集體刷一星差評,這些極端黑粉是有組織有記錄的,用的話術模板,套路和攻擊對象基本都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無名》的看過和評論條數都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差評。
這種不正常的差評,導致平台官方延遲了《無名》的出分,同時也影響了電影的口碑以及路人緣。
可以說《無名》因為被黑,所以才6.8分,而43萬看過的人中水分很大,超過60%。
有觀眾做過統計,一般情況下,留評率是100:1,也就是100個人看電影,只會有一個人專門來評分。
按照43萬人看過的數據,加上20-30的超低票價,觀影人數應該在4000萬以上,也就是票房成績至少應該在8-12億,但《無名》如今的票房,也僅有4億。
這當然說明,那43萬人中,大多數評論的人,是沒有真正看多電影的,而這部分人,也恰恰和打一星的那部分重合。
在微博上,有人發起了關於《無名》豆瓣6.8分合不合理的投票。
在十幾萬人參與的投票中,有近乎40萬人認為,6.8分確實低了。
這個結果已經可以充分說明問題:《無名》目前的打分,確實受到了黑粉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是長尾效應,一直延續到《無名》放映結束。
因為這些評論,《無名》可能要損失掉數以億計的票房,而這些票房很可能是幕後每個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績效等等。
當然,也有不少觀眾搞不清《無名》的操作,因為近乎40萬人評論,應該是大大的爆款,到頭來票房卻非常低,讓人奇怪。
也有人表示,這個評分數量和觀眾群體,比所有的頭部影片人數都高,但從口碑和票房看,卻又完全相反。
有更多觀眾,則是為《無名》鳴不平,因為在他們心裡,《無名》應該是豆瓣8分以上的好片子。
要知道這個評價客觀不客觀,前提肯定是看完電影了,對於那些沒有看完電影的黑子,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除了豆瓣平台,在其他平台,也有這樣的事,比如淘票票和貓眼。
有人對這兩個平台的評分進行了匯總,發現給《無名》評分的人中,性別比例完全失調,有超過85%的女生,男生只有不到15%,而這85%的女生,有23000人打出了6分以下的評價,幾乎是春節檔所有電影的總和。
這還是不算,在十分制的購票軟體中,打出一顆星星的就超過3%,打出3顆星星的多達1.5%,都是春節檔之最。
咱就說,這樣的評分數量和比例,真的客觀嗎?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至少有兩點。
第一點是平台監管不力。
面對極端黑粉和大批量的私密賬號刷差評抹黑,平台應該擔負起監管責任,既然有影評的功能,就應該有相關的處理機制,而不是聽之任之,任憑網路暴力發酵,最終影響電影口碑,票房和幕後工作人員的努力。
對此,有不少網友指出平台的錯誤,希望平台可以引以為戒,不要讓其他優質好片成為下一部《無名》。
第二點是黑粉猖獗。
這些黑粉,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攻擊,而且是有人領導的,話術模板都一樣,最後被證明是某男星的粉絲群體。
他們看誰不順眼就大批量抹黑,網暴,肆意人身攻擊其他藝人,影響電影,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對這種飯圈暴力文化,相關部門應該予以管制,而不是聽之任之。
因為《無名》的今天,就是所有非該男星主演的作品的明天。
某男星的粉絲,表面上蝦兵蟹將,但卻十分能打,表面上歲月靜好,但一肚子蛆蟲本色。
他們會給所有非該男星主演的影視作品打低分,他們已經是內娛的頭號毒瘤。
《無名》的遭遇,正是該男星粉絲將髒水引向豆瓣的最直接受害者。
不過,略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無名》發聲。
這樣的聲音多起來,我非常看好《無名》的長線放映,它必將成為未來幾年的最佳案例,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而《無名》也必定會得到它應該得到的高票房!
不信,咱們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