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曉東方》正在成為2022年最後的國劇王炸。
這部全景展現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應對的第一個歷史性「大考」的劇集已經播出了7天, 開播當晚收視就破1,直接拿下央衛視收視第一的位置。7天下來,熱度不減。
昨晚解放上海的戰爭戲,從宏大的戰爭場面,到鏡頭的美感,戰士們的慘烈,都構成了讓人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被很多觀眾認為是劇集開播以來最精彩的段落。
但除了劇中跌宕起伏的劇情和動人心魄的大場面,最打動人心的,還是演員們在劇中的表演。
張嘉益首次扮演陳毅,演得好不好,觀眾各有看法。前8集,劉濤扮演的紀南音既為虛構人物,也暫未拿出高光段落,對於劉濤的演技,觀眾心裡同樣有桿稱。
央視大劇向來是演技盛宴,歷史劇更極度考驗演技實力,兩種因素一疊加,《破曉東方》演員的演技表現,註定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
實際上,好劇好演技,也是對內娛歪風的某種糾偏,不知何時起,內娛飯圈開始流行鼓吹演員的「演技」。
相信很多觀眾對這幾個吹演技彩虹皮的詞,早已深惡痛絕,比如「演技炸裂」、「演技脆弱感」、「戰損美」、「你知道哥哥有多努力嗎,他連台詞都是自己說的」……
但對演員來說,演技是吃飯的行活,是核心競爭力。
雖然對普通觀眾來說,「演技」這個東西,並沒有可以統一評價的標準體系。但對於好的演技,觀眾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同理,爛演技,再怎麼誇出一朵花,不行就是不行。
那「封神」的演技,在《破曉東方》里存在嗎?
目前看,電視劇里的演技「名場面」,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從絕對主角陳毅老總,到有名有姓的歷史風雲人物,再到許多不知名的角色,每個人物都有十足的細節刻畫, 我從這些演員中挑出了內心中的演技前十。
那些好的表演中,總能聽到歷史的轟鳴。
第十名:演員(飾丁猛、大劉、代降龍)
表演細節:老媽媽的生煎饅頭
在更知名的劉濤和這幾位不知名演員之間猶豫了很久,我最終還是決定將第十名送給後者。
他們在劇中只是一閃而過,但卻承包了昨夜許多觀眾的淚點。
在解放軍在攻打上海時,中央定了一條鐵律——不能用重武器,因此解放軍猶如在瓷器店裡「打老鼠」,為了還人民一個完整的上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昨晚這場戲巨大的震撼力,正源自於此。
從這群演員出場開始,表演就冒出了煙火氣。
大劉說著帶小戰士回家,嘗嘗母親的手藝,而只要打過眼前這條江,他就是回家了。
但在有重炮而不能用的前提下,守城者不受任何束縛,攻城的戰士們只能用肉身突破敵方的炮火,結果必然是戰況慘烈。
當戰前約定好一起吃家鄉生煎包的小戰士們,最終還是倒在了跨橋的槍林彈雨中,看著連隊中最後一個兄弟倒在懷中,丁猛喊著「哥帶你們回家」向著敵方的重炮衝去......
看到這個表情的一瞬間,雖然只是一瞬,但觀眾應該都能聽到演員此時從嗓子深處發出的嗚咽和嘶吼。鏡頭拉近,前面逗趣的表情變為一種沉痛的悲壯,思鄉之情和戰友之情此刻溢出屏幕,讓人動容。
雖然幾位演員在豆瓣演員表中都找不著,但這一段他們無疑共同完成了難以代替的經典表演。
而接下來升國旗那段戲,在導演的鏡頭語言下,用犧牲迎來新生的段落,同樣感人肺腑。
所有演員的這段表演水準都很高,甚至超過了很多所謂的「知名演員」。
這也證明,戲份不在多少,角色不在大小,小角色同樣能熠熠生輝。
TOP9:馮紹峰(飾演榮毅仁)
表演細節:伸手試鼻息
馮紹峰在劇中扮演的榮毅仁,代表了上海解放前後,愛國的舊時代資本家如何一步步成為新時代的民族資本家。
前幾集中馮紹峰演出的最多的是忐忑,雖然暫時留在上海,但榮毅仁當時不知道上海解放後,到底會是什麼狀況,正是這種搖擺不定中,他在工廠停工的情況下,依然承諾保證工人工資,並在國民黨政府放出大量監獄惡霸打砸搶的情況下,積極組織工人護廠,囑咐工人注意安全,顯示了一個商人的擔當。
但馮紹峰真正演的精彩的是迎接解放軍入城那場戲,前一天晚上還是戰火轟鳴,突然早上一下子安靜了。
榮毅仁騎著自行車,一上大馬路,就看到整個大街全是士兵。他開始以為是屍體,但後來驚訝地發現,他們都是安靜睡著的活人。
一個不注意的小細節,可能讓人物坍塌,但好的表演,也可以讓角色活起來。
此是馮紹峰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小動作,就能把人物演活了:他難以置信地伸手試了一下鼻息,確定這是真的活人。
就在確認是活人那一瞬間,馮紹峰捕捉到了人物瞬間的情緒轉折,回頭就往家騎,越騎越開心,心中已經有了不走的理由。
我認為這場戲顯示出馮紹峰的演技實力,他演出了一個內心徘徊猶豫的民族資本家的心路歷程,而最終留下他的,是對於人民軍隊的相信。
過去幾年馮紹峰的好戲不多,《破曉東方》中,無論在造型上,演技上,他還處在那種呼之欲出的蓄力狀態。
我們或許會等來他真正的爆發。
TOP8:張喜前(飾演湯恩伯)
表演細節:湯恩伯的尷尬
張喜前上一個出圈角色是在《幸福到萬家》中的公公王友德。
有趣的是,這次他飾演的湯恩伯,在國共渡江作戰和上海攻防戰中,既是個大人物,也依然是個小人物。
說他是大人物,因為他時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手裡指揮著國民黨最後的幾十萬精銳。
說他是小人物,則是他其實是完全聽命於蔣介石的棋子。
這種特殊的小人物怎麼演,張喜前給我們打了個樣。
他最經典的一場戲,就是渡江戰役前夕,被蔣介石將他召到自己老家,詢問長江布防。
沒想到湯恩伯氣場十足彙報完,只換來蔣介石一聲嘆息。
湯恩伯對蔣介石又敬又怕,對長江防務有信心又沒信心,句句回應里摻雜著各種情緒,怕蔣介石瞎指揮,又不得不聽從他瞎指揮。
結果蔣介石最後說明了自己的態度,既要讓他保存力量,又要讓他守住上海。
說到最後湯恩伯臉都綠了,他心裡清楚三大戰役是怎麼輸掉的,又不得不重複前者的命運。
從最開始的信心滿滿到逐漸的面露難色,再到最後硬著頭皮表態,其實內心已經另有打算,張喜前完全演出了亂局下一個「小人物」的無奈與悲哀。
大廈將傾,國民黨內部,哪還有什麼矢志不移的忠臣良將?還不個個都是身不由己的「生煎包」。
TOP7:喬振宇(飾演田國立)
表演細節:「夜鶯」的「圓滑」
喬振宇當年是憑藉《雪花女神龍》歐陽明日一角嶄露頭角,憑出色的古裝扮相獲封天涯四美。
但《破曉東方》前8集中,很多觀眾意外看到了喬振宇的諜戰劇演技。
他扮演的田國立,是我方潛伏在敵人內部的王牌特工,代號「夜鶯」。開場就是他女扮男裝,繞過封鎖給特工李白遞送江防圖。
後來李白被捕,他看到李白的妻子為了活下去不得已選擇裝瘋賣傻時,眼裡滿是痛惜,卻不得不繼續潛伏。
這個角色行走在懸崖之上,既要努力完成各種高難度任務,還要面對敵人的審視,而最大的破綻是:他雖然卧底在保密局,但保密局的任務沒完成幾件,警察局的治安工作倒做得有聲有色。這樣都能不被發現,靠的是人物的高度警覺和隨機應變。
面對犧牲的同志時,他的表情中總帶著同情和悲憫,但轉瞬間就必須扮上另一幅面孔。
喬振宇的面部表情並不多,但給人的感覺卻戲味很足,因為眼神表演和肢體動作都很到位,尤其是眼神,時常給人四兩撥千斤的感覺。
有場戲是上司在上海解放前最後試探他有沒有鬼,結果喬振宇的演法是討好賣乖+明目張胆地牆頭草,反倒擺脫了懷疑,榮升警察局副局長,可以順理成章等待上海收復帶領警察局向組織投降了。
同樣是雙面卧底,喬振宇的演繹可能不像許多偶像諜戰劇中那麼酷炫,但寫實感更強,張力也不缺,老演員展示出新魅力,這就是驚喜。
TOP6:王勁松(飾演杜月笙)
表演細節:杜月笙的咳嗽
上次跟高希希合作還在演蔣介石的王勁松,這次演的是杜月笙。
說是參演,更接近客串,出場的戲份,也只是跟黃金榮聊了聊天。
杜月笙的角色,馮小剛、呂良偉等知名演員都演過,但看完王勁松的單場戲表演,觀眾還是印象很深刻,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歸功於杜月笙這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歸功於王勁松的演技,戲份雖少,戲味可不少。
他演的杜月笙,一邊對昔日老大畢恭畢敬,一邊拿著一塊兒手帕,咳嗽得厲害。但這種咳,又和《北平無戰事》中王蒲忱咳出的狠厲殺氣截然不同,而是一種往日不再的落寞。
聊天的時候,雖然語氣不嚴重,表情不凝重,但觀眾能感受到他內心的震撼和壓抑的無奈。
這是老演員表演的剋制,許多情緒並不需要通過歇斯底里去表達,不形於色,才是情緒的最大值。
眉頭一皺,輕聲咳嗽,就演出了上海幫派的大勢已去。
上海,終究將成為新時代的上海。而昔日的上海灘霸主,當然只有灰溜溜地消失於時代塵埃之間。
TOP5:李卓遠(飾演毛森)
表演細節:劊子手的落敗
李卓遠扮演的毛森是全劇最搶眼的反派之一,從開場他的一句台詞開始,國民黨瘋狂的屠殺就開始了。
這樣的劊子手角色,配上李卓遠這張坑坑窪窪的臉,每個特寫都令人心驚膽戰。
但真正的優秀反派向來是需要演技的,越邪惡的角色,需要演技的水準越高。
毛森這個角色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恰恰在於李卓遠的演繹並不總是窮凶極惡,相反,也會有生活化的時刻,比如下令下屬利用監獄的無賴搞破壞,給錢給搶,但如何行動「隨你」,何時行動也「隨你」。
看似窮凶極惡,實則又百無聊賴,明白這一切都只是螳臂當車。
有一場戲,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他跟李白的那場對手戲,李卓遠全程沒有發狠,而是一口一個,「這是你的慶功酒」「何功之有啊?」「你們馬上就要打入上海了,恭喜你,李白先生,你妄想的,你期待的,想要看到的上海的黎明,就要來了」。
說這些對白的時刻,雖是套路,但毛森這個殺人不眨眼的人物眼睛無神,身體僵直,眼神里滿是不慍,還有一絲無奈,直到李白說出了他們失敗的根源是民心盡喪,他眼神瞬間,徹底失去了光彩,雖然嘴上讓李白別給自己上課,但能感受到絕望已經在內心奔涌。
演一個壞到極致的惡棍不難,演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惡棍卻不易,這位低調的實力派做到了。
TOP4:張嘉益(飾演陳毅市長)
表演細節:開國元帥的心結
選張嘉益演陳毅是本劇最大的冒險,但高希希從來是一位選角喜歡兵行險招的導演,《大決戰》中他選用王勁松飾演蔣介石,最初也曾經引發質疑聲一片,結果事實證明這個選角大獲成功,但這次冒的險更大。
張嘉益是曾經是國劇一哥,無論是《懸崖》里的周乙,還是《白鹿原》里的白嘉軒,都是那種經歷大場面的人物,所以他飾演一位重要將領原本不是難題,但演陳毅卻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形不似。
這種形不似又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外形。儘管張嘉益為戲增胖,但是體型和陳市長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直觀看過去,簡單來說,就是不像。
二是體型。陳毅是標準的軍人出身,走路颯爽帶風,而張嘉益在強直性脊柱炎的作用下,原本走路越來越佝僂,即使在劇中努力改變了行走坐姿,還是不可能徹底改變身體機能的限制。
三是口音。能看出張嘉益已經努力學了四川話,但陝西話是刻進他骨子裡的東西,讓他硬說四川普通話,說出來還是陝西味的,這本來也不是演員的問題,同樣的方言,放進《裝台》就是表演特色之一,但放到陳毅市長這裡就不行了,很容易被觀眾聽出不對味。
除了這些硬阻擾,還有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則是陳老總是一個性格極其鮮明的將領。
觀眾不可能熟悉每一位開國元帥的性格,但天不怕地不怕,勇猛大氣,豪爽樂觀的陳毅的性格卻極其深入人心,不管誰演都有壓力,戲份越多壓力越大,本劇少有地將陳毅市長作為第一主角,又用的是型不似的張嘉益,那麼演員破局的唯一可能,當然就是完美演繹出人物本身的特質,改寫觀眾的印象。
張嘉益做到了嗎?
我認為他還是展現出了一個優秀演員的表現力。
打從趕赴西柏坡的路上,他就著力刻畫出這位開國將領的豪邁勇敢親切個性:「你要不行停下來我來開。」
但就是這樣一位性急的元帥,在得知自己要擔任上海市市長一職時卻不免猶豫:「心裡頭又想去,又害怕去。」
這麼一個性格和心理對比,也被張嘉益處理地很好,槍林彈雨沒什麼好怕的,但如何讓幾百萬上海人民吃飽飯,卻會困擾一位大將。
從他和小平同志因為戰役綱要的制定發生意見分歧就能看出,陳毅是極其注重細節的將軍,具體到治理上海,如何讓 「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才會讓過去不懂經濟的陳毅犯難。
這一切都證明張嘉益其實在演一個觀眾不熟悉的陳毅,不僅是半生戎馬,從槍杆子里走出來的陳毅將軍,而是徹夜研究上海經濟數據,從解放上海到治理上海的陳毅市長。
一些表演的小細節,張嘉益也演得非常好。
但這裡挑戰的難度就在於,觀眾對於陳毅將軍根深蒂固的印象已經太深了,相比王勁松演蔣介石几集就讓觀眾口碑逆襲,張嘉益前八集中的表現算是穩健而非驚艷,我認為值得給這位公認的實力派更多時間。
TOP3:唐國強(飾演 毛澤東)
表演細節:毛主席的笑
當今影視圈,扮演毛主席最深入人心的,應該就是唐國強了,而對毛主席的塑造中,他的表演早已深入角色的不同階段,從而讓角色本身更為真實和生動。
本劇中毛主席的角色並非主角,但角色統攬全局,絕對不可或缺。
而每當他豎著大背頭,腰杆子筆直,肚子微微往前挺的時候,依然就像毛主席從老照片里走出來一樣。
很多觀眾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應該都是他在西柏坡迎接「遲到」的劉伯承和陳毅,笑容滿面的一句,「給百姓辦事,不能算遲到」,親切隨和中又豪氣逼人,一句話就演出了此時指揮著解放戰爭走向最後勝利的毛主席。
單從表演上看,唐國強每一個鏡頭的語氣神態,肢體動作都無可挑剔,但要說不足,就是和第67次扮演周恩來的劉勁, 朱德特型演員」王伍福,「鄧小平特型演員」盧奇一樣,這些老戲骨
畢竟都在老去,而年齡感最終會影響他們演繹角色的狀態,這也是近幾年觀眾探討的老問題了。但別急,別急。
TOP2:馬曉偉(飾演蔣介石)
表演細節:蔣介石的無力回天
這次蔣介石的扮演者,是「蔣介石專業戶」馬曉偉。《解放大西南》、《外交風雲》、《長沙保衛戰》、《跨過鴨綠江》等劇中,馬曉偉都是蔣介石的扮演者,這些劇中的蔣介石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憂思深重。
本劇中的蔣介石剛剛為三大戰役失敗負責而下台,還在遙控時局,幻想退守上海,等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反攻的機會。
所以馬曉偉的表演,既有一種窮途末路的無力感,又有一種不願放手的執拗。
召見湯恩伯那場戲,雖然語氣得體,態度溫潤,但話里的意思卻句句鏗鏘,寸步不讓。
搞得湯恩伯面露難色,他卻堅持己見,絲毫不以為錯。
他叫毛人鳳來家中,提到了兩份名單。
一份都帶走,一份都消滅。
聽到毛人鳳說,有的人跑了,有的該處理的人沒上名單,蔣介石的這個抬頭,情緒都寫在眼神里,不用多做解釋,那種內心的震撼、苦悶、無力回天的怨恨和無奈,就一下子溢出了屏幕。
無力回天,又要勉強維繫,所以指示湯恩伯駐防上海,這頭嘴上說要穩定軍心,那頭下令把將官家眷都先行送到台灣,說白了就是做人質。馬曉偉這段台詞說得溫情滿滿,行為又是如此恬不知恥。
這些表演細節,都展現了一位老戲骨的實力,馬曉偉的表演也生動詮釋了何為頂級的歷史人物扮演:
就是只要在鏡頭中,演員無時無刻,都能保持著飽滿且真摯的「角色情緒」,讓觀眾入戲。
再簡單一點說,他一出場,演員就是角色本身。
TOP1:曹磊(飾演李白)
表演細節:李白的眼鏡
但要說前八集最出彩的角色,我的選擇,依然是曹磊飾演的李白。
李白烈士的段落象徵著黎明前的黑暗,我黨地下戰線的同志為上海解放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
這個人物的故事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就有極其動人的呈現,被放入第一集的故事中,依然打動人心。
故事開場就是李白收到「夜鶯」送來的重要情報,發報,則極有可能暴露自己,但他送走「夜鶯」後立刻選擇了發報。
果然保密局根據信號,很快鎖定衚衕,進到小院里搜查,配合音樂和剪輯,能把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這期間對方巡邏隊已經來到了他家樓下,李白的電報還沒有發完,他聽著樓底巡邏隊的動靜,鬢邊都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卻依舊鎮定地邊敲鍵盤,邊讓妻子給他倒杯水來。
可惜妻子因為太緊張,在倒水的時候打翻了水壺,突如其來的動靜令巡邏隊去而復返,朝著李白的房間急速趕來。
好在巡邏隊上樓前,李白完成了最後的信息傳遞,在報文的最後寫道:「永別了,親愛的同志們!」
然後他不慌不忙地撕碎了田國立帶來的情報,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將碎紙全部吞進了自己的肚子里,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
幾個情緒,短暫在眉宇間停留,又短暫消失,既有情,又有理,既有危機關頭的緊張,又有共產黨員自帶的鎮定和無畏,這感覺,足以直入觀眾心扉。
而這場戲最動人的一刻,就是李白髮完情報後,坐在屋中等巡邏隊上門,敵人破門而入,拿槍指著他時,他才從容地戴上眼鏡轉過身來,輕輕地吐了一口氣。
雖然一句台詞沒有,但飽滿充實的情感噴涌而出,觀眾也為這個角色命運而揪心,而悲憫。
共產黨人的信念不是掛在嘴上,而是體現在行動上,捨生取義,我所願也,這個層面上,李白這個劇中的配角形象,也被徹底立住。
但後面還有一場精彩的戲,就是毛森來到監獄對李白做最後的誘降,李白看毛森桌子上放著一瓶酒,還笑了笑說,「這是我的壯行酒嗎?」
毛森說共產黨就要打進來了,只要李白供出我方潛伏的特工,就可以放他一馬,他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看到上海解放的那一天。
但李白根本不為所動,直言自己看不到無所謂,只要上海市民看到就行了。
接著驕傲挺胸抬頭,英勇赴死。尤其那個邊走邊擦眼睛的動作,雖然是習慣性動作,卻真實且有力,雖是將死之身,卻處處彰顯共產黨人的氣節,死生大事,不過如此。
觀眾的情緒,也瞬間衝到頂點。
歷史上,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原型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了,犧牲時年僅39歲。
雖然他沒有看到勝利的黎明,上海市民卻看到了。這就是我們的英雄人物,他們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愛,潺潺如細流,洶湧如大江,焚心似烈火。
時代在變,但這種精神卻會穿越時代,打動一代又一代人,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經典角色被演繹這麼多次,每次都如此打動人心的原因。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心中全劇前八集的好演員前十,《破曉東方》顯然不是傳統的戰爭劇,它的原著《戰上海》在2018年12月出版,是上海交大教授劉統撰寫的紀實文學,講述上海解放之後一年間發生的故事。
正如劇中陳毅的一句台詞,「關關難過關關過」,《破曉東方》還原的這場「大考」,既有軍事戰,也有政治戰、金融戰,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包括米棉煤「兩白一黑」之戰、銀元之戰、打擊盜匪、清除敵特、戰颱風、解除「大轟炸」危機等,可以說,好戲剛開始。
而已經去世的劉統老師在作品中努力解答的一個問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如何佔領上海,同時又戰鬥在上海?
真正的好戲,總有後勁兒,有記憶點,有故事結束後的回味。
無論是驚險萬分的諜戰,炮火紛飛的戰場,還是我黨和反動派在上海穩物價、挺貨幣的智斗,都是最好的表演舞台。
而無論是怎樣的故事, 「人」永遠是共通的,演員在表演,其實也是在表演人生,表演人性,《破曉東方》已經成了年末王炸,但能否成為經典,就看這群好演員,如何演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