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民心目中的「初代男神」,很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曾經紅透半邊天的費翔。
雖然對現在很多人來說,「費翔」兩個字已經相當陌生,但這個名字仍在一代人的心裡跳動著火苗。
如今,費翔已經62歲了。這個昔日全中國最性感的男人,蓄起了鬍子,身材依舊健碩,沒有半分油膩感,而那雙會放電的眼眸依舊迷人。
他獨自與兩隻貓居住在倫敦,至今未婚,生活平淡且自由。
這個男人究竟擁有怎樣的魅力,可以曾經叱吒一個時代,讓男人爭相模仿,女人紛紛想嫁?
其實答案,在於他的「完美情人」特質。
費翔,為何是女性「完美情人」的模板?
有人總結,女人對「完美情人」的標準主要有四個:才貌雙全、沉穩成熟、深情體貼、有品有趣。
而熒幕上的費翔,幾乎完全符合。
年輕時的費翔,五官精緻,氣質迷人,就像從書里走出來的白馬王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行走的荷爾蒙」。
不僅如此,他還是斯坦福大學醫學系的高材生,第二年轉到了戲劇系。
科班出身的他本就演技卓然,而那獨特的歌喉,又讓第一張專輯《流連》迅速走紅,在中國台灣聲名大噪。
隨後費翔很快被央視春晚邀請,憑藉著洒脫奔放的迪斯科和撩人的歌聲,一夜爆火全國。
外形出眾而又才情滿懷,光是這一條,就足夠滿足很多女人的幻想。
而費翔還有著超出常人的思考力與決斷力。
在事業如火如荼之時,他沒有流連聲色犬馬的生活,而是出於對娛樂圈浮躁和功利的認知,以及對自我成長的規劃,果斷退出華語樂壇,前往美國百老匯學習音樂劇。
他有自己的夢想,希望能將東方文化融入西方音樂劇,以此來宣傳中國文化。
這種長遠的眼光和沉穩的心態,更是令人心生好感與崇拜。
如此閃閃發光的男人,對待愛情也有著世間少有的堅定與深情。
他曾與港星葉倩文相戀,兩人志趣相投、情意相洽,費翔對葉倩文照顧有加,並且多次在採訪中大方告白,他愛的人就是葉倩文。
要知道,對於炙手可熱的男星而言,主動公開戀情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而費翔的堅定也收穫了廣泛的祝福。
而就是這段被大家看好的感情,卻被費翔的母親拆散了,她不看好葉倩文,堅決反對。
努力無果之後,無奈最終兩人分手,而費翔也表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結婚。
果真事到如今,他依然單身。
雖然也坦言有過其他感情經歷,但費翔對葉倩文的確算得上是情深意重。
而這種深情,是幾乎每一個女人都渴望擁有的。
都說喜歡一個人,始於顏值,忠於才華,陷於人品。
費翔關注公益,1999年曾是第一個與艾滋病患者擁抱的明星,領養過一隻殘疾大熊貓,更會將演唱會收入的一部分支持貧困山區教育事業,汶川地震時曾捐出80萬用於災後重建。
充滿愛心與責任的男人,自帶光環,令人淪陷。
而除此之外,在對生活的追求上,費翔既有西方的自由,也有東方的浪漫,生活品質非常高,即使年過花甲,依然是有趣的型男大叔。
這樣的費翔,簡直就是「完美情人」的模板,但更扎心的是,在生活里,我們常常得不到,卻還放不下……
得不到卻也放不下的「完美情人」
無論是曾經的費翔,還是現在的一些演員藝人,似乎每一個時代都會炮製出一批「大眾情人」,他們承載著無數人的美好幻想。
人們需要「完美情人」,從心理學上說,其實是一種對「理想化父母」的追尋,以及對現實缺憾的心理補償。
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依附父母而活,常常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並通過感受自己是父母的一部分,來確定自己也很強大、很安全。
但我們很快發現,父母也並不完美,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創傷和陰影。
在劇烈的痛苦和失望之中,我們開始追求幻想中的「理想化父母影像」,這就是「完美情人」的雛形。
結合「完美情人」的四個特質來看,也恰好是理想化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苦苦追尋這麼一個人,希望在他的身上看見「理想化父母」的影子。
這個人可能是某位師長、某個哥哥或姐姐,更多的是自己的伴侶。
但具體的人總是有各種瑕疵和問題,我們也總是避免不了一次次失落。
然而,對於隔著熒幕的偶像來說,這種「理想化」可以維持的時間更久,只要不「塌房」,各種幻想和美好就可以在他們身上持續激蕩,非常符合我們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構建了一個「完美對象」,並通過他來獲得童年缺失的慰藉,以此來完成自我滋養。
在雞零狗碎的現實生活中,「完美戀人」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補償。
一個30多歲的來訪者,向諮詢師大吐苦水,認為她的老公不如戀愛時完美。
他的老公本是來訪者選擇的「理想化父母」的對象。
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長得高大英俊,性格溫柔隨和,戀愛的時候,也會給她準備小驚喜,注重儀式感。
這些讓沉浸在愛情中的來訪者,對其充滿依戀和幻想。
可惜婚後的生活,輕易就把這層濾鏡打破了。
在一起時間久了,對方開始不修邊幅,邋裡邋遢,衣服襪子總是亂扔;事業的晉陞也總輪不上,錢也賺得不多;驚喜變少了,給的陪伴和情緒價值銳減。
於是來訪者在一次次的爭吵中,對老公逐漸撤回了興趣和熱情,轉而把精力投向了各種小鮮肉,還沉迷於電視劇里磕CP,開始與老公冷戰,夫妻關係接近冰點。
因為在「完美情人」身上,她能找到現實伴侶缺失的那一部分,通過幻想去獲得美妙的情感體驗,對自己進行心理補償。
殊不知,正是這種幻想,很有可能讓她錯過了真正的「完美情人」。
或許,真正的「完美情人」就在身邊
「完美情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一種精神寄託,但如果與現實混淆,可能會帶來一些麻煩。
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中,來訪者因為對「完美情人」的執念,導致了她和老公的感情危機。
在她的心目中,老公應該時刻保持帥氣迷人,既有能力為她摘月摘星,帶她過上理想的生活,又能把她寵成女兒一般,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緒價值。
現實是,老公婚後為了更好的生活,拚命工作,努力應酬,很難再有精力對她保持高度關注,陪伴的時間也確實大不如前。
每天回家,只想倒頭大睡,放飛自我,也不再顧及形象。
遺憾的是,來訪者只活在自己對於「完美情人」的強烈需求中,既要持續承受現實撕裂幻想的痛苦,也無法真正看見自己的親密愛人。
看不見老公形象邋遢的背後,是高強度的工作壓力;
看不見老公無法晉陞的背後,也有不甘和失落;
看不見老公沉默寡言的背後,其實有著無處訴說的苦悶;
她甚至沒有意識到,老公婚後的改變,其實是因為他對家庭的高度責任心,以及對她深沉的愛。
而身處這段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是憋屈的、匱乏的,愛無法流動,關係也日漸僵化。
在關係里,要區分好幻想和現實,有兩個小建議。
第一是對自己的需求保持反思。對於類似「既要A又要B」的需求,可能都存在「完美情人」的影子,對它保持警惕和審視。
就像來訪者,既要老公陪伴,又要老公能賺錢,這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本就難以兼顧。
一旦這樣的念頭升起,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時辨別它的「幻想」屬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增強「現實感」。現實的人、具體的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學會先接納這份不完美,才有可能看見真實完整的對方,也才能迸發出真實有力量的愛。
最後一次諮詢時,來訪者已經能夠體諒老公的辛苦和不易,並學會享受自己的獨處時光,把追偶像的時間用來為老公做一桌美味可口的飯菜,或者幫他把西裝洗凈熨平,把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
而老公感受到了來訪者的變化,話變多了,愛開玩笑了,也儘可能地擠出時間,陪老婆做家務、過紀念日,工作也越發有動力。
夫妻之間的感情迅速回溫。
每個人生來,都對「完美」抱著執著,這並沒有錯。
但現實生活中,完美只會是我們內心的虛妄。離虛妄越近,離真正的幸福就越遠。
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具體的人是麻煩的、不完美的、不可愛的,但也恰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真實而非虛妄的愛。
當兩個不完美的人,彼此包容、成長、升華,互相成就對方,共同成為更好的人,或許這才是「完美情人」最好的定義,不是嗎?
策劃 | 魚甜
編輯 | 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