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對於6歲的趙本山來說是非常難過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他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孤兒。
1963年,年僅6歲的趙本山看著媽媽在自己的身邊離世,已經是非常難過,而且接受不了。
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媽媽離世之後,自己的爸爸又拋棄了自己遠走他鄉。
6歲的趙本山不僅要面對媽媽離世的悲痛,還要面對爸爸狠心地拋棄。
雖然年紀小,但是那個時候的他經很懂事,
媽媽離世,爸爸狠心拋棄,6歲的他只有跟著自己的盲人二叔相依為命。
趙本山的盲人二叔是拉二胡的,各種傳統手藝都很精通,
在艱苦的環境下長大的他,也是學到了二叔身上的所有手藝,而且還把從二叔身上所學來的手藝發揚光大。
最終,趙本山不負眾望,成為了全國觀眾都熟悉的演員,
在他登上央視春晚舞台之後,在他紅遍大江南北,趙本山那個一貧如洗的爸爸來相認了。
艱難時選擇拋棄,成名時一貧如洗的爸爸卻來相認了,那麼當年的趙本山有沒有幫助自己的爸爸?
01:
1957年,趙本山出生在遼寧鐵嶺開原市的一個很普通的家庭。
家裡的爸爸和媽媽都是貧窮的普通人,家裡唯一一個有手藝的就是盲人二叔。
由於家裡窮,所以趙本山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
不過在媽媽沒有離世之前,他並沒有吃過太多的苦頭,反而在媽媽的寵愛中逐漸成長。
而在6歲時媽媽離世之後,他的生活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媽媽的離世,爸爸的拋棄,讓年僅6歲的趙本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後來實在沒有辦法,他只能跟在盲人二叔的身後,一邊學藝一邊能有一口飯的溫飽。
盲人二叔也是一個苦命的人,雖然有手藝,但是由於看不見所以賺的錢並不多。
二叔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知道趙本山這個孩子是個苦命的孩子,所以把好吃的都留給這個孩子,
為了讓這個孩子在長大之後能有一番出息,也用心良苦且非常嚴厲的教育趙本山。
在二叔的嚴厲教育下,趙本山漸漸地成為了有頭有臉的人。
1982年,他表演的《摔三弦》已經紅遍大江南北,後來優秀的他更是登上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
成名之後,那個苦命的孩子不再苦命,那個苦命的孩子也能讓自己背後的盲人二叔過上幸福且安穩的生活。
也是在自己成名之後,那個在6歲拋棄自己最後還是一貧如洗的爸爸找上了門。
02:
自己成名的時候,一貧如洗的爸爸突然來相認,這樣趙本山很驚喜也很難受。
當年的他之所以驚喜,是因為他特別懷念自己的爸爸,也希望爸爸能夠一直在自己的背後替自己撐起一片天。
當年的他之所以難受,是因為在自己受苦受累的時候,爸爸並沒有出現,
而自己在輝煌,可以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候,爸爸卻來相認了。
一貧如洗的爸爸來相認時,趙本山也已經成為人父,
所以他懂得當爸爸的滋味,也懂得孩子希望爸爸的那種心情。
自己成長的時候,爸爸幾乎沒有陪伴自己,更沒有給自己過多的教育,但這並沒有讓趙本山恨自己的爸爸。
雖然經常在鏡頭前公開說自己和爸爸沒有父子情,但實際上在他的心中還是很喜歡爸爸,也是很渴望爸爸能夠一直在自己的身後。
一貧如洗的爸爸,在自己成名時來相認之後,
雖然之前有抱怨過爸爸,但是趙本山還是非常開心地把爸爸領回家住,把爸爸領到公司里看看,把爸爸領到辦公室里坐坐。
趙本山的爸爸沒有讀過什麼書,對於趙本山背後的事業雖然一開始沒有參與,但後來見到一些不好的也是直接破口大罵。
對於爸爸的那種暴脾氣,當時的趙本山也很難受。
不過在他的心中,他還是很疼愛自己的父親,也很孝順自己的父親,
他知道父親發脾氣,也是為了自己好,也是為了自己的公司能多節省一些。
就是這樣,成名之後的趙本山並沒有嫌棄一貧如洗的爸爸,反而傾盡所有的孝順爸爸,和幫助爸爸。
趙本山為了讓爸爸能夠一直在自己的身邊,不僅僅是安頓好自己的爸爸,還讓自己的爸爸出現在公司以及出現在自己的身邊。
在公司里,很多人都知道趙本山的爸爸脾氣不好,也知道他愛管一些事情。
因為這些事情,當年的趙本山和自己的爸爸可鬧了不少矛盾。
爸爸始終覺得:農村人不能鋪張浪費,哪怕是在成名之後也要勤儉節約。
趙本山覺得:對自己節約是可以的,但對於下屬或者辛苦跟在背後一起演出的人們,得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
當時不管趙本山還是他爸爸的出發點,都是非常好。
在爸爸的心中,他知道兒子那樣做是為了別人好,
在趙本山自己的心中也知道,爸爸這樣做是非常用心的,
可明明知道對方出發點都是好的兩個人,還是鬧彆扭鬧了幾十年。
03:
在這本山的心中,他是知道父親的用心良苦的,
之所以會和父親經常鬧彆扭,也是想讓父親能夠過得更好,想讓父親別那麼操心,想讓父親能夠好好地享受來之不易的生活。
後來,為了讓自己的父親別再那麼操心,又能夠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他決定讓父親替自己去做公益。
在農村里長大的趙本山和爸爸,都是心地非常善良的人。
只要提起做公益、幫助別人,他們都是很樂意而且是非常開心地去做。
成名之後的趙本山,一直都在背後默默地堅持在做公益。
可自己因為拍戲或者參加節目沒有時間的時候,他就讓自己的爸爸代替自己去做這些事情。
他自己做公益幫助別人,本就是很低調的,
他讓自己的爸爸去做公益,幫助別人,更加沒有刻意地去宣揚。
而趙本山的爸爸也是一樣,幫助別人這麼多年,直到現在都沒有幾個人知道。
趙本山的爸爸,當年把做公益當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管自己的兒子有空沒空,自己都會拿著兒子賺來的錢,去外面光明正大地幫助老農民。
趙本山的爸爸自己是苦過來的人,自己也是當了一輩子農民的人,
所以在自己的兒子有能力的時候,他就藉助自己兒子的能力,去幫助更多和自己一樣吃過苦的老農民改善生活。
趙本山的爸爸,為了做公益,為了幫助趙本山背後的事業也是勞累了一輩子。
看到爸爸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趙本山的內心很難受,那個時候的他選擇把更多的時間留在爸爸的身邊,
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爸爸,每天在拍戲的時候他都要讓爸爸陪在自己的身邊。
當年的趙本山之所以這樣做,一來可以讓爸爸看到自己拍戲的歡樂,二來又可以無時無刻地呵護和照看爸爸。
也是在這個時候,爸爸在自己背後做的一些事情,讓很少落淚的趙本山掉下的眼淚。
趙本山領著自己的爸爸拍戲時,自己的爸爸卻帶病偷偷地跑出外面去慰問農民。
知道這些事情之後,趙本山被自己爸爸的行為所感動,也因為爸爸的勞累和身體大不如從前而掉下了眼淚。
後來趙本山的爸爸,病情越來越嚴重。
為了不耽誤事業,為了能夠每天照看爸爸,白天辛苦拍戲,晚上也顧不及休息直接就來到爸爸的病床前。
在爸爸臨終之前,有兩件事情讓趙本山感動不已。
第1件事情:躺在病床上的爸爸,還是想著多做一些公益,多幫助一些人。
第2件事情,躺在病床上的爸爸,緊緊握著趙本山的手告訴趙本山:你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聽到爸爸在臨終前所說的這兩件事情,趙本山再也忍不住痛哭了起來。
在他的心中知道爸爸是用心良苦,可他並沒有想到爸爸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會親口自己說這些。
當倔強的爸爸不再倔強,當強硬的爸爸不再那麼強硬,那個時候的他也知道意味著什麼了。
結束:
爸爸離世之後,趙本山非常深情地吻了一下爸爸的臉,
那是他人生當中,最用情的一次貼近爸爸的臉,
那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和爸爸這樣接近。
6歲的時候雖然被拋棄,但是在趙本山的心中,爸爸永遠是自己的天。
成名的時候爸爸一貧如洗來相認,他沒有嫌棄,反而是傾盡所有的去幫助,用最好的方法來給爸爸養老送終。
在《劉老根》這部電視劇中,趙本山曾經演過一個忘記回家的老爺爺,
他之所以演得那麼深情,是他把人生中的經歷給演了出來,也是他把未來可能自己會成為的模樣演得出來。
他通過這樣的方式,是呼籲大家多關心一下家裡的老爸爸。
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是呼籲大家能夠多給家裡的老人多一點關愛,多一些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