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你也許想起了已跌到6.8分的《指環王:力量之戒》中的黑人精靈,並準備堅定地搖搖頭。
或許你又想起了依然堅挺在8.8分的《龍之家族》,覺得只要演技和劇情到位,與預期不符的人物也有越看越順眼的可能。
但與其空想,不如用AMC最新推出的美劇版《夜訪吸血鬼》來親眼評判。
一舉拿下「吸血鬼教母」安妮·賴斯17本小說的改編權,AMC計劃在下一個十年里推出至少5部新劇集,打造一個恢弘的「永生宇宙」。
作為第一步棋的《夜訪吸血鬼》自然是從官宣之初就備受關注,更別說1994年的同名電影也培養了大批擁躉。
顏值巔峰期的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讓書中的兩位俊美吸血鬼——萊斯特和路易斯——從此有了臉。
可想而知,當粉絲們得知劇版路易斯的選角居然是黑人的時候,有多麼擔憂。本劇正式放出之後,原著粉更是震驚於改編的力度,紛紛表示與其說這是「based on」(基於原著改編),不如說是「inspired by」(受原著啟發)。
但或許是國內該小說的原著原教旨主義者並不多,本劇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8.4。不僅如此,劇版的改編,恰恰是它獲得好評的理由。
畢竟,這改得實在是太香了。
《夜訪吸血鬼》小說出版於1976年,描述了吸血鬼路易斯向年輕的記者丹尼爾講述自己這200年來的「鬼」生故事。
路易斯曾是種植園主,在喪失親人、一心求死之時,被吸血鬼萊斯特轉變為同伴。
但路易斯從未甘心屈服於身體的嗜血慾望,他一度打算離開萊斯特。為了維持兩人關係,萊斯特轉化了一個小女孩,賦名克勞蒂亞,作為兩人的女兒養育。
只是,這依然無法阻止三人走向相殺結局。
在訪談結束之際,丹尼爾為吸血鬼的力量深深著迷。他無視了路易斯的失去、痛苦和愧疚,甚至祈求路易斯將自己轉化為黑暗眷屬。
當然,丹尼爾的願望未能實現,兩人不歡而散。
劇版就開始於那場災難性採訪半個世紀後的現在,丹尼爾又一次接到了路易斯的邀請,前往後者藏身的迪拜豪宅,將當年那場未能發表的採訪,重新來過。
但不同的是,丹尼爾早已不是那個稚嫩的愣頭青年了。他如今功成名就,然而正在遭受帕金森疾病的折磨。
他成為了一個更具洞察,也更尖銳的對談者,從他兩次採訪路易斯問出的第一個問題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差距。
49年前,他誤以為吸血鬼的身份是一種賜予,一種獲得,所以他好奇地探問路易斯是從何時成為吸血鬼的。
現在,經歷了人世滄桑,他已經充分意識到了吸血鬼身份代表的意義。他挑釁一般地拋出提問:
「你死了多久?」
這個問題引來了路易斯的一陣大笑,也讓觀眾明白,這次夜訪,不會是我們熟悉的版本。
首先是那些顯而易見的不同。
路易斯不再是一個白人。這位原著中的17世紀路易斯安那種植園奴隸主,搖身一變成為了上世紀新奧爾良紅燈區的妓院老闆。
不論初衷是否為了政治正確,人設的顛覆顯然增加了戲劇的張力和人物的層次,符合劇情所需和歷史背景,並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路易斯雖然積蓄了不小的財富,得到白人的另眼相待,甚至能夠有資格與達官貴人同台吃飯打撲克,但是他依然無法堂而皇之地進入高雅劇院,在與白人的商業合作中也處處掣肘。
他是異類,是矛盾的集合。
既是同族裡的佼佼者,也是白人眼中可隨意欺壓的廉價勞工。既是家庭的供養者,其經營的皮肉生意和潛在的同性傾向也讓他被親人暗暗不齒。
他既聰明機敏,可靠親善,也能在必要時動用暴力威懾。
不得不說,演員雅各布·安德森對路易斯的塑造功不可沒。這位在「權游」中不苟言笑的無垢者領導者,這回終於有了舒展眉眼的機會。
他既自然展現了路易斯在各個圈層中遊刃有餘的從容,也深入刻畫了其無論置身何處都是「他者」的惶惑。
如此多面的路易斯,到底是因何引來了吸血鬼萊斯特的注目?
在原著和電影中,萊斯特都在路易斯失去人生意義後與他相遇。劇中兩人的初遇要更早。
路易斯為維護生意而迸發的力量,以及被迫與親人拔刀相向的悲傷,如黑夜中閃耀的花火,讓途經此地的萊斯特一見傾心。
這是劇版對小說的另一個重要變動,它將書中路易斯和萊斯特之間暗流涌動、未能明言的情愫爆發了出來,坐實了兩人之間的戀人關係,大大加強了本劇的 性 張力。
由薩姆·里德飾演的萊斯特外表俊美紳士,一口迷人繾綣的法國口音,實則一個徹頭徹尾的「瘋批美人」。
他急切地在當地購置了房產,如跟蹤狂一般創造和路易斯的偶遇機會。
他輕易地成為白人權貴的座上賓,在牌局中以熾熱的目光欣賞著同座的路易斯展現出卓越的商業頭腦。
在那些白人精英輕視路易斯的努力時,他以心靈感應向路易斯表達自己的不滿。他暫停了除兩人之外的時間,替換掉路易斯和對手的牌,向意中人展現自己的力量和魅力。
與此同時,他步步緊逼,求愛如同狩獵。
他奪走了路易斯中意的女人,挖掘出他不願承認的同性取向,在路易斯向神父懺悔求死的時候,他斷絕了路易斯向上帝尋求救贖的最後可能,向他發出致命的邀請。
路易斯無法回絕。最吸引他的並非黑暗的力量,而是被真正看到和認可。
他漂泊的自我一直在渴望歸屬,而這個剛剛殘忍屠戮了兩個神父、雙手沾滿鮮血的怪物,告訴他會予其歸宿、予其愛情、予其自由。
劇版《夜訪吸血鬼》保留了小說的核心骨架,注入了更濃厚的血肉。
它為我們呈現的,是不止一晚扣人心弦的採訪,一段更為激情和危險的羅曼,一個更加躁動失控的女兒,以及一場又一場哥特式的嗜血狂歡。
而讓這個與原版有極大差異的新故事最終立住腳的,是本劇對「不可靠的記憶和敘述者」這一概念的巧妙利用。
在第3集,丹尼爾比較了路易斯過去和現在的採訪錄音片段,指出路易斯是在以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態度和立場訴說同一段歷史。
1973年,路易斯將萊斯特形容為一個毫無音樂品味的豬耳朵,一個偽裝成導師的騙子,愚蠢且脆弱;而現在,他把萊斯特描述成知己,精明的獵手,情感操縱大師,寒冬中的一捧火。
通過將重點從「vampire」轉移到「interview(採訪)」,劇版《夜訪吸血鬼》提醒我們它不甘於做小說或電影的續作,而是一次基於記憶的不確定性和敘述者主觀性的重新演繹。
正如路易斯所說,這是一場「記憶的奧德賽」,記憶的探索之旅。自此,一切與此前不同的敘述都將被賦予存在的合理性。
在第4集,丹尼爾又會通過克勞蒂亞的日記來獲得另一種聲音和視角,正如在真正採訪中記者所需做的那樣,去面對不同主體的語言及意志之間的交鋒。
而要如何去確定所述的真實,抑或是放棄區分真實,將交由傾聽者——丹尼爾,以及我們——去做出判斷。
來吧,let the tale seduc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