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的熒屏一度被香港無線電視台製作的影視劇佔據,諸多如《射鵰英雄傳》、《上海灘》輪番播出,成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成長記憶。
隨著內地影視文化的發展,觀眾的審美和需求也出現了變化,進入21世紀後,香港發行的這些被統稱作TVB的電視劇,也因為布局簡陋、情節不嚴謹而遭遇詬病,昔日熒屏霸主統領內地影視劇的風光,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TVB電視劇也並非完全沉淪,近些年,TVB在古裝劇領域不乏一些內容新穎,細節據實的題材,譬如2012年由黎耀祥、鄭則仕等主演的電視劇《造王者》,就以南宋宋寧宗時代,朝堂上幾個男人間的宮斗為賣點,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
該劇劇情主題明確,緊湊不拖沓,不過開場一處情節令不少觀眾覺得天雷滾滾。
宋寧宗的二皇子趙貴和,率軍挑釁金兵未能獲勝不說,反倒被金兵打得灰頭土臉,回來後面對滿朝文武,他還大放厥詞:「咱南宋為啥打不過金國呢?,因為錢都交歲幣了,沒錢買武器,為啥不自己造呢?因為鐵礦產地的北方都是敵占區,咱們沒鐵礦自然也就沒法打造兵器,所以除了求饒喊大爺,我們只能白白被打!」
偏安一隅的南宋,屢次被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竟然不是因為主和派從中作梗?而是因為以富庶著稱的南宋會缺少作戰的兵器?
探究下來,這麼標新立異的劇情,其實不是劇中二皇子的辯解之詞,而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南宋之所以患上了畏金如虎的軟骨病,主要在於舉國上下缺少了兩樣能與金抗衡的物資,一是戰馬,二就是二皇子所說的鐵礦。
一、消失的鐵礦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使用鐵器的時代相當早。
戰國之後,隨著冶鐵技術的提升,鐵制兵器展現了遠超青銅兵器的硬度和韌性,不過由於早期的技術不成熟,鐵器的產量不高,秦朝前的戰場上基本都是青銅兵器和鐵制兵器混用。直到漢朝以後出現了生鐵冶鑄、鑄鐵脫碳鋼、灌鋼、炒鋼等工藝,鐵器的產量得以飛速的提升。西漢時名將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時 ,騎兵人手一把環首刀殺得匈奴人聞風喪膽,到了東漢以後,青銅器徹底被鐵器取代。
等到了宋代,鐵器的冶鑄已經發展了千年,無論是鐵器的質量還是數量,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書於北宋宋仁宗時的《武經總要》就是一部介紹軍事理論和技術的兵書,其中就有不少篇幅介紹冷兵器的樣式和製作工藝。
不過這麼輝煌的成就到了後來卻變成了南宋人的心痛:再高超的的工藝,失去了鑄鐵的原材料——鐵礦石,一切都成了空談。
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將作為中原屏障的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以至於建國後的北宋對北方地域的控制區域很小。不幸的是,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基本都位於北方。
在北宋境內,鐵礦的產地主要有六處:徐州、兗州的萊蕪、磁州的固鎮、邢州的綦村、山西沁縣、虢州。根據《宋會要輯稿》的記載,在宋神宗的元豐年間,這幾處地方的生鐵產量達到了507萬斤,佔全國總數的9成。
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了東京汴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連同皇室成員三千多人擄至東北的苦寒之地,史稱「靖康之變」。
僥倖餘生的趙構後來在臨安登基稱帝,史稱宋高宗,南宋王朝拉開了序幕。只可惜,金軍一路南下,望風而逃的宋高宗,拋棄的不止是江北無數期待王師歸來的遺民,還有那六處關係著國家命脈的鐵礦。
靖康之變後,六處鐵礦全部落入金人手中。有資料顯示,宋高宗時期的紹興三十二年,鐵的產量大約為88萬斤,只是宋徽宗崇寧年間的216萬斤的三成不到,連宋神宗元豐年間的2成都不到。
而且就這點兒鐵,估計還得滿足民生,老百姓鑄個鍋、鍛把鋤頭鐵鍬都得用鐵。如此一來,能裝備軍隊的鐵,還能剩多少?
二、縮水的兵工廠
和現代的製造企業一樣,下游的原材料減產,必然會觸發上游的加工企業效益下滑。南宋時期,由於鐵的產量減少,連帶著兵工廠也不得不一度裁員。
製造御前軍器所是南宋的國營兵工廠,建朝初期,僅是一個小作坊。公元1129年,朝廷為了防禦南渡的金兵又將幾個作坊併入,再加幾個物料庫、成品庫,一個稍具規模的軍械所才算有了雛形。
設備和場地有了,趙構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經過幾次戰亂,軍械所里大批工匠流失,算上各類雜役,不過千人而已。到了1134年,才增加到了1900人。
公元1162年宋金議和後,由於雙方長期對峙,兵工廠的兵器產量趨於飽和,不得不減產裁員,僅剩工匠864人,連上各州縣派遣的勞務工,也不過2300人而已。
宋高宗膝下無子,皇位由養子趙眘繼承,史稱宋孝宗。
這位趙眘就是《造王者》里宋寧宗的祖父,也是南宋君王里僅有的英明人物,他上位後積極對金用兵,以圖恢復中原。基於這樣的背景,軍械所的工匠人數在宋孝宗年間一度達到高峰,常年維持在4000人左右。
到了南宋末年的宋度宗時代,國庫空虛朝政腐敗,軍械所的工匠僅有700人,這點人連日常的武器維修保養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打造兵器了。
終南宋一朝,即便出個勉強合格的宋孝宗,也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且不論軍事策略,單就軍械所的規模而論,都落後北宋幾十條街。
看到這慘不忍睹的數據,不難理解,為什麼金兵一南下,宋高宗的第一反應就是拔腿就跑?真實的情況就是,跑還有一線生機,不跑真的只能束手就擒了!
就像金主完顏亮南侵時,南宋這邊的軍械所里工匠還不滿800人,連日常的弓箭箭頭生產都難以滿足,還指望著這樣的軍隊能反戈一擊?
至於出現了岳武穆韓世忠等一批不世出的名將,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那隻能說是趙氏王朝的幸運。
對於自身的實力,趙構的心裡其實比誰都清醒,他禪位後安心當起了太上皇,面對宋孝宗的北伐夢,他不時敲打一番:「北伐之事,關係社稷安危,你還是等我我死後再說吧!」
胸懷大志的宋孝宗沒有聽取養父的意見,倉促發動的隆興北伐最終也是草草收場,從側面也驗證了宋金雙方的軍事力量相差是何等的懸殊!
三、腐化的人心
鐵礦這類原材料不足、人員流失大,這些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南宋這個集團公司最後走向倒閉,源頭還在於內部的腐敗。
最明顯的例子,若說鐵礦因為戰亂被金人侵佔以至於生鐵減產還能自圓其說,為什麼連帶著銅、銀、鉛、錫這些主要產於南方的金屬也都減產了呢?
南宋的官員洪邁是個學術型人才,他針對廣東岑水場的銅礦衰落進行過調查,一番考察後他指出:「岑水場銅礦興盛時,有八九千戶居民,現在還不到一百戶,除了湖湘一帶的洪水泛濫,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官府對礦工的吸血體制。
譬如龍泉縣石堰湖的銅礦,礦工們需要自帶裝備開採,每提煉純銅四斤,需要交納一兩的開礦稅銀,而且成品銅不得私賣,只能由官府收購。
而官府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給出的的收購價低於市場價,以至於礦工掙得的血汗錢都不足以贍養一家老小,久而久之這些銅礦都因無人開採而荒廢。
採礦業的腐敗,給軍工業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材料的雜質多,軍械質量低下。
隨著這種腐敗的風潮蔓延到軍械所里,整個軍工系統的亂象令人觸目驚心。
宋高宗末年,有人反饋說軍械所里的監造官,多是由不學無術的貴戚子弟充當,這些人不具備專業知識,任憑工匠按照圖樣製作,對武器的性能一概不知,優劣全隨工匠說了算。
偶爾有粗通軍械的,也是玩忽職守之輩,經常曠工玩耍。甚至還有監造官將工匠當作私家奴役使用,許多工匠不堪屈辱,紛紛逃走,宋孝宗隆興年間,就發生了軍械所的工匠集體逃亡的惡性事件。
工匠里那些手藝高超的,都被達官顯貴出高價雇走為自家打造庭院傢具,為了完成任務,這些人又在社會上僱傭一批無業游民,隨便給點小錢讓他們代勞,最後做出來的武器,只能是形似的模型而已。
如此這般,號稱富庶的南宋,用龐大的政權機器打造的武器,還沒到戰場上都成了破銅爛鐵,除了割地賠款,還能有什麼良策?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與其說南宋王朝的艱難與悲壯,不如說深入骨髓的懶政和腐敗,最終將這個先天性不足的王朝送上了積弱的不歸路。
參考資料:《宋史》《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論宋代的兵器生產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