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搖滾狂花》迎來大結局,蓬萊和白天這對互嗆母女也給出了答卷。
蓬萊腦癌病發,白天得知蓬萊一直都通過大崔關注著她,隔著大洋彼岸愛著她,不再怨恨蓬萊。
手術後的蓬萊陷入夢境,夢裡她繼續追尋著搖滾音樂的夢想,意氣風發。鏡頭一轉,她抱著小時候的白天,兩個人幸福地偎依在一起,永遠,永遠……
母親對孩子的愛總是不會缺失,即使遲到,也會用另一種形式表達。
美國社會學家莫里·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
白天從不掩飾她需要蓬萊對她的關愛,只是蓬萊的愛得深沉,卻不肯表達。
這對母女的性格都很火爆,湊到一起發生的事故一件接著一件,讓人捧腹不已,卻又陷入沉思。
如果你的孩子像白天一樣,敏感、叛逆,該如何相處?
父母不要缺席孩子的童年
如果孩子在童年缺失了父母的愛,就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搖滾狂花》中蓬萊之所以拋下白天,並不是因為不愛她,反而是因為她從小缺少關愛,發誓要為白天付出一切。
所以當離婚不可避免,白天選擇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放棄房產,隻身赴美國,把愛藏在了心底。
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無論是身心都深深依賴著父母,一旦缺失,傷害就會擊中他們幼小的心靈。
調查顯示,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自信、陽光,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自卑、膽怯。
不缺席孩子童年,是為人父母基本的要求。
可是很多人為了生活遠赴他鄉,很多人忙於工作,很多人身不由己,無法陪同在孩子身邊。
陪伴無法做到,那就讓愛跟隨。
一個電話,一個視頻通話,一個禮物,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希望就能夠充盈在他們心中。
尊重和平等是相處的前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我意識萌發,越發渴望自己被平等對待,如果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叛逆就無法避免。
白天看到十二年未見的母親蓬萊,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是一盆冷水潑過去,兩個人的互嗆從此開始,她的叛逆可見一斑。
孩子的叛逆是自我成長的表現,需要正視。
這時候和孩子互懟是不明智的,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和家長對著干。
孟子說:
古人教育孩子提出不要過分責備,善待孩子才是相處之道。
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的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不會壓抑內心的情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融洽、溫暖。
適當的放手
孩子長大後會和父母漸行漸遠,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還是一味地包辦孩子的所有是不可行的。
曾經刷到過這樣一個短視頻,父母對孩子的屋子指指點點,討論著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小秘密,甚至拿出來了孩子的筆記本。
父親反對看孩子的筆記本,夫妻之間爭論一番放了下來。
孩子不是家長的傀儡,不是家長手中的牽線木偶,他們是一隻只註定飛向天空的風箏,需要被放開手,讓他們自由翱翔。
結語
作家村上春樹曾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過一段話:
電視劇結束了,可是現實中的生活還在繼續,不要讓你的孩子走在叛逆的道路上,這會讓他們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選擇正確的方式和他們溝通相處,等他們年長後終會發現,原來當時的想法很可笑。
但是家長要尊重他們這一刻的想法,適當地放手,給他們陪伴和愛,他們會跳出自我認知錯誤的怪圈,和父母融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