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作為觀眾,對國產劇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期待,總是希望能有更多高質量的作品問世。
然而,縱觀近兩年的新劇,能夠稱得上製作精良的寥寥無幾,就算是那些評分比較高的作品,也有不少讓人詬病的槽點。
還有一些作品在宣傳時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播出之後卻讓人大失所望。
這種高開低走的反差,就像是一盆涼水澆在了觀眾的頭上,讓人直接喪失了追劇的動力。
一、導演、編劇的門檻太低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演藝圈對能力的要求越來越低,反而更看重背後的資本、手裡的鈔票。
這就導致一些有能力的導演沒有機會拍戲,而那些「一瓶不滿半瓶子晃」的演員,卻爭先恐後地當導演或編劇,就比如張翰。
前段時間《東八區的先生們》上線後差評如潮,整部劇在各個方面都是滿滿的槽點。
演員們演技浮誇、劇情狗血低俗、台詞涉及性別歧視,甚至連「咸豬手」、「性騷擾」這些離譜的行為也層出不窮。
網友們看過之後紛紛號召官方下架這部劇,可見其究竟爛到了什麼程度。
諷刺的是,這部劇號稱是「數年磨一劍」,張翰在前期也為其做足了宣傳,每次上節目都要大吐苦水,說劇組拍攝時多麼多麼不容易。
結果呈現出來的效果如此拉胯,也不知道把勁兒都使到哪了。
當然,有些觀眾已經預料到這樣結果了。正所謂「演而優則導」,張翰本人的演技都不過關,他拍出來的電視劇也可想而知了。
如果張翰算是「一部封神」的話,那包貝爾就可以用「部部封神」來形容了。
自從跟徐崢合作了《港囧》之後,包貝爾彷彿受到了啟發,也開始走起了導演的路線。
奈何他的才華不如徐崢,光靠自己創作不出什麼優質的劇本,於是他就乾脆「借鑒」了那些優秀作品。
《「大」人物》、《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陽光姐妹淘》等作品,都是翻拍自別國的高分電影。
電影上映之前,包貝爾還特意邀請到了圈內的同行站台。
比如《陽光姐妹淘》上線時,鞏漢林就曾在電影首映現場一頓猛誇,稱這部電影是「最高的喜劇境界」。
得益於這類「溢美之詞」,網友們紛紛買座。可是看完電影之後,大家卻給出了跟鞏漢林截然不同的評價。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包貝爾的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圈錢來的。原封不動的劇本、廉價的布景、塑料般的配樂,甚至連歷史和國情都照抄不誤。
翻拍別人的電影本無可厚非,但至少要有點新意,這種「全盤接收」的方式讓觀眾如何忍受?
與其花錢買票看他的這些劣質翻拍,不如直接去看原片了。
除了以上兩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導演」之外,還有不少演員都轉型失敗了。
其實,很多導演都承認現在的門檻很低,但這並不意味著誰都有資格和能力當導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演了幾部作品就妄圖轉型,確實是自不量力,最後也只能淪為笑柄。
二、為了矛盾而矛盾,為了壓抑而壓抑
一部好的作品裡,故事要有矛盾、情節要有衝突,跌宕起伏的劇情更容易抓人眼球。
隨著這個觀點漸漸被大家認同,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製造「無意義的矛盾衝突」,《親愛的小孩》就是典型的案例。
剛開始,整部劇的口碑和評分都很不錯,大家對任素汐的表現也很認可。
可是越往後情節就變得越有爭議,男主突然變得不愛回家,婆婆一邊照顧孫女一邊抽煙,還不讓女主請月嫂。
整個轉變的過程沒有任何邏輯和前提,彷彿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開始針對女主。
這種反差乍一看會讓人覺得挺有意思,可是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很強烈的違和感,說白了就是在「販賣焦慮」。
把所有能想到的點子集中在一起,讓觀眾有議論的話題,這種「大雜燴」確實是算一種流量密碼。
可是把太多的矛盾集中在一起,反而會弄巧成拙,影響作品本身的質量。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心居》、《我們的婚姻》這類生活劇。
本來,這類作品的主旨是反應成年人面臨的生活問題,最終給觀眾帶來思考和治癒。
結果,在講述故事時強行加入了很多狗血和矛盾的劇情,一股腦把大家關心的問題都擺在檯面上,來彰顯所謂的「現實主義」。
最後,再配上幾句「引人深思」的金句,就算是完成任務了。
可是,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觀眾的感受,大家真的喜歡這種「為了矛盾而矛盾」的劇情嗎?
記得曾經有一位爛編劇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可以對不起觀眾,但我要對得起甲方」。
如果人人都抱著這種「扭曲」的心態,那麼國產劇還值得大家期待嗎?
三、資源咖、星二代橫行
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現象:在某些作品裡,總有那麼一兩個遊離在主線劇情之外的角色,甚至把這個角色刪掉對劇情也沒啥影響。
而且,就算是一些評分很高的作品也出現過這種現象,比如之前口碑很好的《覺醒年代》。
這部劇中有一個名叫「柳眉」的角色,人物設定是主角陳延年的紅顏知己。
其實,這個角色在歷史中並沒有原形,只是編劇為了豐富主角的形象刻意加上的。
也就是說,無論有沒有這個角色,對主線都沒有任何影響。
然而,這個角色卻成為了劇中最大的槽點,說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都毫不為過。
飾演「柳眉」的女星名叫張思樂,剛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觀眾都是一頭霧水。
這樣一個既沒顏值也沒演技的演員,憑什麼讓編劇和導演給她「開小灶」?
直到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張思樂是演員張光北的女兒,而張光北恰恰是《覺醒年代》的製作人之一,這下一切就解釋得通了。
除了《覺醒年代》之外,張思樂還參演了《巡迴檢查組》、《啊搖籃》等熱播作品,而她的表現也無一例外地遭到了觀眾的差評。
從那以後,張思樂就逐漸銷聲匿跡,估計她也是被網友們罵怕了。
作為一名星二代,張思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想要一步登天卻不可能。
她完全可以從一些配角演起,不斷地打磨自己的演技,這樣就算實力不濟也不至於被觀眾詬病。
可她偏偏接演了那些容易引起爭議的角色,結果表現得卻十分拉胯,自然不會被觀眾認可。
至於「資源咖」的代表人物,則是大家很熟悉的女星江疏影。
之前《掃黑風暴》播出時,就有觀眾發現江疏影在劇中的角色完全遊離主線。
再加上江疏影的演技也毫無亮點,導致她這個角色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直接刪掉或許會更好。
其實,圈內一直不缺「資源咖」和「星二代」,但最近幾年卻格外地多。
像劉浩存、陳飛宇、鄒元清這些青年演員,都是話題中心的人物,每個人都有「德不配位」的爭議。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背後的資本上,資本青睞誰誰就能風光無限。反之,就算再有能力也很難出圈。
好在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大家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好演員,也不會一直崇拜一位「資源咖」。
想要得到觀眾的認可,還是得靠實力說話。
四、演員不挑劇本,明知是爛片還要接
寧靜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表示:作為一名演員,當然不願意用摳圖或者其他手段,因為這樣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譽。
但如果導演給她3個億,那沒關係隨便摳。
這話聽著像是開玩笑,但在當今的環境下卻十分常見,畢竟以內地的片酬水平,拍一部戲幾千萬甚至上億都是有可能的。
而這個觀點也是很多明星的想法:名聲確實比錢重要,但如果錢多到一定程度,那名聲也可以捨棄。
就連寧靜這種成名已久的演員都能放下身段,那麼年輕的演員就更沒什麼堅持的必要了。
拿女星郭曉婷來舉例,她是童星出道,參演過《仙劍三》、《步步驚心》等作品,也算是有一定的知名度。
按理來說,她應該有自己的傲氣和藝術追求。可實際上,郭曉婷遇到爛片也照拍不誤。
在拍攝時,她完全不用有自己的想法,全程按照導演的指示一步步走下來,就像是在拍廣告一樣。
後期配上特技和背景音樂,一部成片就出來了。
而且往往在試鏡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一個劇組的整體水平。可即便某個班底很差,郭曉婷也不會拒絕。
只是在拍完之後,她會默默地祈禱這些爛片不會被放出來。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條定律在演藝圈並不適用,因為演員們比圈外人更了解拍戲時的一些缺點。
比如濾鏡太重、演員不被台詞全靠後期配音、拍戲不用心營銷卻很賣力等等。
這些都是演藝圈裡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案例,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麻木之後便有更多的演員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
試問,如果有一個「躺著」賺錢的機會擺在眼前,能有幾個人不心動呢?
與其費勁巴力地背台詞、醞釀情緒,不如劃划水,反正都是那些片酬,誰不想輕鬆點呢?
說到底,對於大多數演員來說,最難熬的不是拍爛片,而是無戲可拍。
五、尬演少女、帥哥,沒有自知之明
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觸,因為確實有很多演員都接演了不適合自己的角色,就連劉濤、章子怡這種口碑一向不錯的女星也不例外。
明明都是四十幾歲的人了,卻硬要在劇中扮演十幾歲的少女,就算保養得再好也會給觀眾帶來違和感。
更何況兩人在劇中的狀態非常一般,各種賣萌撒嬌的行為簡直辣眼睛。
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決,只要找一個小演員就行了,等到劇情發展到後期再讓劉濤、章子怡登場。
可是不知道劇組是沒有考慮到這方面,還是故意留下「話柄」引發爭議。
而劉濤和章子怡肯接演這樣的角色,估計也做好了被人吐槽的準備,只能說製片方給得太多了。
其次就是古裝劇中的各種「美男」,明明在原著里的設定是風流瀟洒、玉樹臨風,可是搬到熒幕上之後就變得歪瓜裂棗了。
不得不說,有些男星確實不適合演古裝劇,這跟他們的長相、氣質都有一定的關係。
有些人明明在現代劇里狀態不錯,可是一到了古裝劇里就變成了公開處刑。
可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男星樂此不疲,頻頻在各種古裝劇里亮相,比如楊祐寧、白澍等等。
說到底還是為了一個「錢」字。
古偶劇是當下市場中的主流,而且也一般來說製作成本都比較高,因此演員們的片酬也更豐厚。
這就導致很多演員都盯上了這塊蛋糕,別管形象符不符合,只要進了組拍完戲就拿錢走人,最後「遭罪」的卻是廣大觀眾。
總的來說,爛片的來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製作組,二是演員,而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賺錢。
賺錢本無可厚非,但把觀眾當傻子就是他們的不對了。
但凡演員們多用點心,好好琢磨一下劇本、體會一下角色,製作組不要一味追隨市場奢求流量,作品的質量肯定會上升一個檔次。
真正的好作品是要尊重觀眾、尊重行業,就像《山海情》、《開端》等作品,雖然沒有宏大的場面和誇張的特效,但一樣能有市場有口碑。
國產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需要所有從業者都認真對待,一點點改掉這些缺點嗎,國產劇才能走得更遠。
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有誕生更多優秀的國產劇,也祝願中國的影視劇行業能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