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和數字信息傳播技術的革新,一代又一代的明星網紅被捧得炙手可熱。在這個幾乎人人追星的狂熱年代,難道大家不好奇,在曾經那個沒有互聯網,信息傳播也不便捷的時代,做電影明星又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讓我們一起走入60後心中愛慕的電影「女神」——王曉棠的故事。
1934年,王曉棠出生於河南開封的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國民黨內高級軍官,抗戰爆發後,其父帶著家庭輾轉來到重慶生活。但是隨著父親仕途不順,於1948年舉家搬遷到杭州。
因受家庭熏陶王曉棠很小就對戲劇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家庭對女兒選擇的藝術道路也十分支持。在搬遷到杭州的第二年,王曉棠畢業於浙江省立中專的這年,新中國成立了。
1952年王曉棠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京劇團,團領導一眼就相中了這個演技精湛的姑娘,她也憑藉著艱苦的訓練和出眾的外貌成為文工團的頂樑柱。1955年,王曉棠被長春電影製片廠選中,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她在此片中扮演的少數民族姑娘牽動了萬千觀眾的心,一炮而紅。從此她便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專業電影演員生涯。
過了不久,1957年,王曉棠與京劇「言派」老生藝術開創者言菊朋之子言小朋結婚,生活幸福美滿。又出演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著名影視,1958年所拍攝的《邊寨烽火》獲得了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得到國內外觀眾及評委的認可。
同時在這一年,她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隨後她在出演的電影《英雄虎膽》中跳了一段熱情激昂的倫巴,她那前衛大膽,充滿異域風格的舞蹈更是在國內引起一陣狂潮,成為當時青年所崇拜的偶像。此時她的事業愛情雙豐收,前途正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
在特殊時期時,因為父親曾經的特殊身份,王曉棠的演藝事業受到嚴重打擊。在積極改造謀求平反後不久,第二個打擊接踵而來。自己年僅18歲的兒子因得肝病去世。孩子的青年早亡給王曉棠以沉重打擊。然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經歷並沒有讓王曉棠就此沉淪在痛苦之中。她因為不再年輕便開始轉型做導演,同時也要開始決定自己的命運!
1982年,她突破了傳統軍旅題材的限制,以兩岸人民的角度出發拍攝了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翔》並出任女主角。1988年擔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從此平步青雲,仕途一路亨通無阻。1992年更是擔任廠長兼黨委書記,於第二年被晉陞為少將軍銜,可謂是否極泰來。
退休後的王曉棠一直致力於婦女解放事業,多年擔任全國婦女聯合會委員。年齡雖大她卻一直關注著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並在本世紀初獲得了一眾獎項。
現在已經88歲高齡的她身體仍然硬朗,形象也依舊驚艷,更是在本年年初與吳京靳東等著名演員參加《百花迎春》晚會,仍在為中國演藝事業里發揮餘熱。真正做到了為中國藝術事業貢獻了一生。
她幼年時刻苦練功,青年時在事業最高峰時遭遇時代洪流的打擊,當她慢慢摸索爬起時又遭遇了喪夫之痛,最終她的努力獲得了黨和人民的認可。命運的折磨並不是放棄的理由,王曉棠始終保持一顆敢做敢拼的自信心與命運做鬥爭。
即便是如此堅強的人,親人離去的痛苦對她的傷害依然很大,但她卻再也沒有組建新的家庭,她的內心最深刻的位置永遠保留著對兒子和丈夫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