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圖片源於網路(除署名外)
●白效詠
■編者按
由劉亦菲、陳曉主演的古裝偶像劇《夢華錄》自開播以來,便憑藉養眼的角色形象、細膩的劇情、製作的精良持續引起關注和熱議,豆瓣評分曾一度高達8.8分。而劇中對北宋時期飲食、茶道、音樂、人文等世俗場景的再現,以及含蓄蘊藉的「宋韻」格調,更是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為《夢華錄》贏得流量和口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從此前刷屏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到《夢華錄》的熱播,以精緻、典雅見長的「宋韻」究竟有何魅力,何以頻頻成為文藝爆款?文史學者、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白效詠撰文進行了點評。
另一方面,星海音樂學院與廣州大劇院聯合製作原創歌劇《星海星海》,日前登上廣州大劇院舞台,歌劇通過講述一群星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子排演《黃河大合唱》的經歷,以「時空交織」的形式再現冼星海的人生足印與「星海精神」的薪火相傳。戲劇評論家木子在劇評中對該劇的藝術特色展開了分析和總結,敬請垂注。
不經意間,又一部「國潮」劇大熱起來,這就是近期熱播的《夢華錄》。《夢華錄》改編自關漢卿《救風塵》,該劇以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三個江南女子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三人齊心協力在東京汴梁經營一所江南風味的茶坊酒樓——永安樓,最終登上人生巔峰的故事。當然,相對於40集的《夢華錄》來說,關漢卿的《救風塵》至多算得上一個引子,畢竟故事情節較原著豐富太多了,且主要人物趙盼兒等人的性格、形象與最初關漢卿的人物設定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這部劇的大熱,固然與編劇精心構思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精湛的表演有關,但不可忽視的是,該劇對東京汴梁和錢塘豐富生活場景的呈現,大大增強了吸粉能力。從服飾、蹴鞠到飲茶、美食,滿屏流淌的宋韻之美,成功地把《夢華錄》推向屏幕頂流。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是市民化社會的先聲。隨著社會的安定繁榮,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宋人從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形成以雅緻為特徵的生活美學。學者徐吉軍先生曾指出:「宋韻就是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韻味」,這種獨特的韻味,流布在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夢華錄》通過精心的安排,將宋人生活中的這一獨特的歷史韻味十分巧妙地呈現出來,成為該劇最大的看點之一。
其中之一就是劇中人物服飾的精美。宋人對生活的講究,投射到服飾上,便是對精緻的追求,故而宋代服飾之精美也是超絕前代的。例如褙子的廣泛使用,使得女裝一改唐代豪放的風格,變得矜持典雅,成為今日漢服愛好者最喜好的款式之一。《夢華錄》劇組顯然在人物服飾方面花了心思的。劇中趙盼兒、顧千帆、宋引章等人的服飾,既符合宋代款式,又很好地呈現了宋代服飾的韻味,衣袂飄飄,劇中三姐妹彷彿是從宋畫中走出來一般溫婉動人。
主角趙盼兒是開茶坊出身,茶藝自然也是劇中呈現的重點。根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古籍文獻記載,宋代茶坊於開封、杭州兩地已是遍地開花。「燒香點茶,掛畫插花」也成為士庶日常所需,風氣之漸,連茶肆酒樓都十分講究環境的雅緻。據《夢粱錄》載,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列花架,安頓奇松異檜等物於其上,裝飾店面」。夏天添賣雪泡梅花酒,還演奏《梅花引》以招攬顧客。當然,茶坊核心技術在點茶,點茶又稱分茶。宋人分茶極富儀式感,程序繁多,器用精巧,且每件器皿都有雅號。先將茶團放在茶焙籠(韋鴻臚)上用炭火焙烘,再以木臼(木待制)、茶碾子(金法曹)、石磨(石轉運)粉碎成末,復用棕刷(宗從事)掃入細絲羅(羅樞密)細細篩過,繼以葫蘆瓢(胡員外)量取茶末,放置沸水洗過的盞(以兔毫盞為上,呼為「陶文寶」)中,將茶盞放在茶托(雕漆秘閣)上,以壺(湯提點)中沸水注入少許,邊用茶筅(竺副師,或稱「攪茶公子」)擊打,使成膏狀,再連續注水,運用茶筅攪動、點擊,最終茶麵呈現各種花紋,如今之咖啡拉花,最後以茶巾(司職方)抹拭濺出的汁液。陶谷在《清異錄》中所謂「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即指此而言。陸遊有詩云:「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點茶是宋人一大雅事,士庶皆樂此不疲。據蔡襄所著《茶錄》,點茶對茶具也十分講究,「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銅或石均不宜。「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因茶湯呈乳白色,故「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劇中劉亦菲所飾趙盼兒對點茶技藝的表現,自然而老道,無論是以「金法曹」碾茶,還是以「湯提點」注水,都生動再現了宋人點茶的手法技藝。要說遺憾當然也有,就是點茶最為關鍵的一步,以「竺副師」擊打湯麵,使茶湯麵呈現鮮花狀的過程過於簡略,蜻蜓點水,未能盡興地滿足觀眾的圍觀渴望。即便如此,已足以讓人管窺宋人生活的精緻,撥撩觀眾尤其是年輕學子的心思。據筆者了解,「看《夢華錄》,學點茶」已在部分大學生中悄然流行開來。相信隨著《夢華錄》的熱播,會為古老的點茶技藝,包括青瓷茶具及兔盞等器皿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聯繫到之前大火的國潮舞蹈《祈》《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可知《夢華錄》的火並非偶然,這部劇與以往古裝劇最大的不同,便是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獨具匠心地融入了宋代風雅氣息,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近距離地感受到宋韻之美,提升了該劇的人文含量。而宋韻之美所以能打動現在的年輕人,在於其精緻風雅而不失煙火氣,代表的是市井小民對美好生活和現世安樂的追求,故而美得親切,雖跨越千載,於今人卻毫無疏離感。不僅如此,宋代舒緩、閑適的慢生活節奏,對於生活在當今快節奏、高效率、重壓力之下的年輕人來說,不失為一種精神按摩,有著很好的治癒功能,讓他們歷經種種不如意之後,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間依然值得」的欣慰。該劇又一次證明,根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產品,在年輕一代的心裡永遠有位置。而如何拂去歷史的塵埃,讓那些舊時的遺珍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再次煥發明媚光彩,則是值得文藝工作者長久思考、探索不止的一項重要課題。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