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那個娛樂產物極其缺乏的時代,我國上映了第一部國外電影,來自日本的《追捕》。故事大概劇情是高倉健飾演的檢察官無端被指責有罪,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但需要避開警察的搜查和追捕,還要歷經艱辛尋找真相,最後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故事。
這部電影對於當時的大眾來說,是非常具有衝擊力的,當時,我國十分流行"小鮮肉",他們的形象都是白白凈凈,乖乖巧巧的,電影播出後,不但在服飾上引起了大批觀眾的模仿,在精神上,高倉健不苟言笑的硬漢形象成為眾多女性心中的理想型,唐國強等為首的一批奶油小生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有劇作家根據此還創作了話劇《尋找男子漢》。
這時候的張藝謀剛剛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和大眾一樣,他也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電影中穿風衣戴墨鏡的帥哥,這時高倉健對他來說還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不過隨著張藝謀才華的展現,他終於有能力和高倉健合作了。
在他拍攝《英雄》時,其中李連杰飾演的殺手原本是想要高倉健來演的,這部電影的主角專門為他量身定製,他是一個啞巴,與秦王對話設計的也是在沙盤上寫字,他是一個一輩子希望刺秦的人。
張藝謀將這個創意告訴高倉健之後,高倉健立即就拒絕了,他告訴張藝謀:
我不是為了和你合作而合作。
張藝謀知道高倉健不是娛樂圈中的普通明星,他是一個真的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的人,和張藝謀喜歡他一樣,高倉健對張藝謀的才華也十分欣賞,但他想和張藝謀合作的,是真正的,有深度的電影。
曾經他告訴張藝謀:"作為一個國際導演,你要堅持自己內心對藝術的選擇,不要被製片人束縛和控制。"
張藝謀也覺得自己太膚淺了,於是帶著劇本回去重新修改,找到了李連杰。4年後,張藝謀的回歸文藝之作《千里走單騎》再次找到高倉健,這次他立即答應下來,儘管當時的他已經74歲,但高倉健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深深地打動了張藝謀。
"他是我最敬佩的演員,而且從很早開始,他一直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因為高倉健當時年齡已經很大,為了照顧他,張藝謀會先將高倉健的戲份先拍完,讓他有時間休息,到了收工的時候,副導演突然告訴他,高倉健沒有走,因為劇組其他人都在工作,所以他也不能走。但是又因為怕打擾張藝謀他們拍戲,因此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了3個小時。
後來看到劇組所有人員上車後,原地鞠了一躬以後才走了。這樣的小事情發生了很多,他非常照顧別人的感受,就連送別人東西,也不會讓他人感受到心理壓力。在送人手錶時,他會將準備送出去的表戴在手上,然後假意說這塊表他戴著不合適,然後自然而然地送給他,送張藝謀衣服時也是這樣。
後來張藝謀談到高倉健時,對他的評價非常高。當年在拍完電影以後,送高倉健回去,全劇組所有人都哭成了淚人,這是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場景。張藝謀去日本的時候,高倉健總會迎接,回國的時候,高倉健也會目送他離開。
為了不那麼興師動眾,高倉健有時會躲在車後面,鞠完躬就離開。高倉健在日本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從影幾十年,不管是人品還是能力,都受到非常高的評價,就連"毒舌"的北野武,在高倉健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有一次兩人約定在一個酒店的偏僻角落見面,很多人都對著高倉健鞠躬,他本人則完全不知道。
2008年,張藝謀被欽定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高倉健知道後特意花心思定做了一把刀,送給張藝謀,刀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高倉健希望這把刀能夠保佑張藝謀能夠順利完成開幕式。
不但如此,高倉健還特地為張藝謀去寺廟祈福,並且還讓廟裡的和尚念他寫的文字,大概意思是張藝謀的任務很重,壓力很大,希望保佑他能夠順利。張藝謀去東京電影節,60年沒有走過紅毯的高倉健陪著他走紅地毯。因為和張藝謀走得很近,高倉健在日本經常被批評,但他不管那些閑言碎語,依然做自己內心認可的事情。
張藝謀說,高倉健身上有種士的情懷,默默承受,默默奉獻。
張藝謀所說的"士",不是日本武士的士,而是士大夫的士,它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士人有一種精神,叫做從道不從君,他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並身體力行,這就是高倉健的魅力所在。
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能像高倉健這樣"較真"了,他對自己比較隨便,對待他人時卻認真又真誠,高倉健的一言一行,其中無不透露著我國自古以來就非常欣賞和嚮往的品格。
因此當高倉健去世時,日本可以說是舉國哀悼,中國人民也感到非常悲傷,能夠有如此影響力的人物,實在是少之又少。
力量和金錢並不能打動人心,它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東西,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體諒與關懷。
他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高倉健用自己的一生向人們證明,一個人還可以活成這樣,充滿理想主義和希望,將情義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死亡並不能從大眾的手中帶走高倉健,他的為人處世,他的品格永遠會在人們心中閃閃發光。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體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禮,第三次是被人們所遺忘。高倉健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和作品,永遠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對高倉健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