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you promise to never stop completing my sentences or singing off-key, which I'm afraid you do often?
你願意承諾永遠不打斷我的話和我走調的歌聲嗎?我怕你會經常這樣。
And will you let today be the first sentence of one long story that never, ever ends?
你願意讓今天成為那永不結束的漫長故事的第一句嗎?
Will you?
你,願意嗎?
這是珠寶商 Tiffany & Co. 在 2015 春季平面廣告上的一頁文案。文字間帶著期待和嬌嗔,也帶著小心翼翼和忐忑不安,任憑提問的是個怎樣的人,我若是情境里接受求問的那個人,也一定會在 「Will you?」脫口而出後的一瞬間,深情款款地送上一句「Yes, I do.」
但廣告畫面上出現的,卻不是個單膝跪地,含情脈脈的男子,也沒有雙手微顫,在水藍色精巧盒子前泛起點點淚光的女郎,而是一對攜手並坐,顰笑里寫滿從 容和幸福的同性戀人——這是 Tiffany & Co. 自 1837 年創始以來,第一次在廣告中展示同性伴侶的溫情。
廣告圖片公布後,Twitter 上的網友們紛紛讚歎兩個男子帥的「一塌糊塗」。但Tiffany & Co. 副總裁 Linda Buckley 卻在採訪中表示,二人其實並非專業模特,只是紐約的一對現實中的男同性情侶,使他們成為代言人的也並非顏值,而只是真實。
其實在時尚界中圍繞同性戀人做宣傳的不只有 Tiffany & Co. 。
早在 2011 年,美國休閑服飾品牌 J.Crew 就曾在產品宣傳冊上放上了自家設計師 Somsack 和其男友 Micah 的合照。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廣告代言,帶因表明了 J.Crew 對同性戀群體,或 LGBTQ 群體的尊重和支持,贏得了不少好評。
2012 年,GAP 也在路邊廣告牌上放上了這樣一張照片。兩位模特的取向雖不可考,但這張廣告卻被當時的時尚界評論人視為 GAP 從嚴謹和老派想求異和突破邁進的一個例證。
去年 2 月,著名同性設計師情侶 Jeremiah Brent 和 Nate Berkus 二人也曾為時尚品牌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拍攝廣告,與 GAP 廣告中不苟言笑、略顯扭捏的兩位模特相比,Jeremiah 和 Nate 的偎依和笑容展現了羨煞旁人的幸福。去年 5 月兩人也已正式成婚。
在「基情四射」、「同志輩出」的時尚界,品牌們借表達對 LGBTQ 群體的支持來贏得品牌形象的樹立,似乎談不上「拼」,更像是順勢而為。但對於代表「愛情」的珠寶商 Tiffany & Co. 而言,或許有更豐富的意義。
經濟利益上,此舉是對市場進行的進一步細分。隨著社會對同性戀群體的接受度的不斷提高,和同性戀群體追求自由的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必將成為珠寶廠商 獨特的,也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之一。Tiffany & Co. 在發布廣告的同時也宣布,將在 2015 年春季推出為同性伴侶打造的專屬婚戒。作為首屈一指的珠寶品牌之一,又率先迎合同性戀群體需求,Tiffany & Co. 同性婚戒系列的未來利潤不容小覷。
同樣,Tiffany & Co. 也藉此次營銷贏得了更多社會價值,是對社會多元的擁抱,也是對目標消費者們重新定義,或者說是「奉承」——我們的消費者,必然是和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消費 者,他們成熟、理智、有判斷力,他們也捍衛 LGBTQ 群體的自由和平等。正如副總裁 Linda Buckley 所說,Tiffany & Co. 相信愛能超越年齡、種族和性別。你既然能因浪漫和心境為一顆華而不實的鑽石買單,又怎會不為一個傳遞平等價值觀的品牌鼓掌呢?
不管怎樣,又一個品牌向前邁進一步,終究是讓人欣慰和興奮的事情。但或許 LGBTQ 內容的營銷不再成為話題的那一天,才是更值得期待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