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二兒子,求助人張老太太立馬吐槽,一向待她孝順有加的二兒子,突然不順從了,這讓她很著急。
她擔心,母子最後變成陌生人。
他們現在很少來往,二兒子不願意過來看她。
哪怕是春節和她的生日,二兒子也是一概不出現。
鄉里鄉親問她,二兒子來了嗎?
她都不知道怎麼說,心裡酸酸的。
說到這,張老太太眼眶紅了,聲音哽咽顫抖。
調解員拍了老人的背,安撫著老人。
張老太太抹了眼淚繼續說,老伴去世多年,留下她一個老的,說不出的憂傷。
分家那一年,大兒子從大家庭搬出去,而她和二兒子一起居住。
起初,她和二兒子一家相處還算不錯,只是時間久了,就變了。
她想了很多,想通了後,從二兒子那搬出來,到村裡分到的房子單獨居住。
調解員留意到老太太家裡的門鎖有被砸的痕迹,門板有一部分往下凹,她問張老太太,這門是怎麼回事?
張老太太開口回答,二兒子把她門砸了。
調解員很是不解,為什麼砸門啊?
張老太太嘆氣,那天,二兒子和二兒媳吵架,他被二兒媳攆出家門,不讓他繼續在家裡住。
二兒子生氣,卻不敢對二兒媳發火,就將怒火撒在她身上。
她本就對二兒子有一肚子的氣,意識到二兒子拿她當出氣筒,她的怒火更旺了。
二兒子和她說,他也要搬到她這邊住!
她不同意,質問二兒子憑什麼?
她家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二兒子置辦的。
看看,房子里的碗筷,針線,哪樣是二兒子給她準備的?
她乾乾淨淨從二兒子家搬出來,好不容易過上稍微舒心的日子了,二兒子沒有資格搬過來和她一塊住。
她說得到做得到,不讓二兒子住就不讓住,把二兒子皮箱拉到門外。
二兒子不願意離開,站在門口跟她吵架,引得不少人過來圍觀。
她覺得丟人,大門一關,不理會二兒子罵罵咧咧,越過二兒子跑二姐家裡去了。
第二天回來,才到村口,就有人跑過來和她問,昨晚她去哪裡了?
家裡的門被二兒子砸了,發出很大的聲響,大家都知道了。
她心裡一驚,胡亂跟鄰居說幾句話,就跑回家裡看了。
果然,門板留有痕迹,她摸口袋的鑰匙去開門,根本開不了。
張老太太回想起這個事,再次淚流滿面。
她太心塞了,二兒子以前乖巧懂事,待她孝順有加,從來不和她說一句重話。
可是,以前的二兒子不見了。
二兒子,他徹底變了個人,動不動忤逆她,和她吵得面紅耳赤。
唉,人心太複雜了,明明那麼好的孩子,居然變得那麼糟糕。
不過,二兒子到底是她的孩子,他變成什麼樣,她都不會放棄二兒子,希望二兒子迷途知返,回頭是岸。
只要二兒子改了,她還是他的好兒子。
調解員好奇,二兒子怎麼突然性情大變了?
張老太太揮動雙手,她表示二兒子被利益蒙蔽了。
自打家裡拆遷,二兒子就開始變了,盯著她分到的房子。
她跟著二兒子生活了一段時間,拆遷補償款,她一分不拿。
大概分到了六十三萬補償款,二兒子全部拿走了。
按照方案,他們按人頭分,拆遷補償款也有她的份。
大兒子一家分出去了,拆遷補償款是直接到大兒子賬上,不和他們混在一起。
她對二兒子問心無愧,給二兒子帶孩子,給一家人做飯炒菜,打掃家裡的衛生。
沒和二兒子鬧掰之前,她每天勞動量很大,不過她沒有任何怨言,覺得能幫兒子是一件開心的事。
後來,女兒準備結婚了,為了這個事,她和二兒子之間的矛盾再次升級。
為了解決母子之間的矛盾,調解員在張老太太的帶路下,找到了老太太的二兒子。
調解員問二兒子,他與母親之間最大的矛盾是哪一件事引起的?
二兒子卻說,拆遷的事倒是次要,引發最大矛盾的事是妹妹出嫁的事。
這本是好事,可他們卻鬧得幾乎決裂了。
張老太太解釋說,按照他們的這邊的傳統習俗,女兒出嫁,親戚好友會封禮錢表示祝賀。
吃飯的時候,二兒子和她商量封禮錢的事,問妹妹的事,要怎麼辦?
她說,二兒子說咋辦就咋辦,她聽他的。
二兒子還是不拿主意,堅持讓她說說。
她拒絕,讓二兒子拿主意。
在她看來,她開口就不太對了,像是張口替女兒跟二兒子要錢。
加上,二兒媳也在場,她更不好開口,怎麼說,對方可能都會有想法。
看她不願意多說,二兒子當場表示,那他出五千塊錢當妹妹的禮錢。
按照正常情況,二兒子出五千塊錢夠可以了。
問題是,他們家情況特殊啊,二兒子拿著全部的拆遷補償款,幾十萬啊,不分她,不分給女兒。
到女兒結婚,他卻摳摳搜搜只掏五千塊錢,就是他的不對。
她有些生氣,問他,就這五千塊?
隨便打發女兒一點點錢,有這麼當二哥的嗎?
二兒子不認同母親的說法,他自然看重與妹妹的親情,也覺得沒有虧待妹妹。
那些被子的錢,婚禮酒席吃飯的錢,也是他掏的啊,並不是只付出了五千塊錢的禮錢。
只是,其他的錢,沒有算上而已,母親因此向他發難,他很憋屈。
母親還提出一個很過分的要求,讓他給妹妹買車當嫁妝。
他當然不會順著母親來,他沒有義務給妹妹買車。
除非,他自己條件寬裕,不缺錢。
可他只是個普通人,需要養家糊口,上有老下有小。
老人的養老,他不會推給妹妹,也會按照傳統的養老方式去執行,由兒子養老。
母親不依不饒,非得讓他買。
他拗不過,問母親怎麼個買法?
他是真的沒實力。
母親說,賣掉她分到的房子,一半錢拿去給妹妹買車。
他直接拒絕,這不行,他到時會很難做。
妹妹買了車,大哥那邊心裡有想法,跳出來問他母親的房子怎麼沒了?
他又怎麼交代!
到時,只怕他兩頭落不到好,大家吵得更厲害,一大家子人都成了仇人。
又或者,大哥也想分母親賣房子的另一半錢,他給不給都吃虧。
不給的話,大哥埋怨他。
給了的話,母親賣房子的錢都分出去給妹妹和大哥了,他一分沒落著,又得單獨負責母親的養老,這對他不公平啊!
就這樣,母親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和他大吵大鬧。
張老太太不認可二兒子的說法,她沒有強迫二兒子給女兒買車,只是說女兒想買車,卻沒有足夠的錢。
看婚禮上收到多少禮錢,到時用這些錢買車。
她壓根沒打算賣掉自己房子,人老了,她怎麼可能會隨便賣房!
這可是她的保障啊!
二兒子語氣肯定,母親說過,只是不願意承認。
母親否認說過的話,不是一次兩次了,他都習慣了。
老太太搖頭,她沒說過讓二兒子給女兒買車。
她生二兒子的氣,是因為別的事。
女兒婚禮前一天,他們會喊上一些親戚到家裡吃飯。
她安排二兒子拿肉去店裡攪碎,到時好用來包餃子。
二兒子沒辦好這件事,還找借口說沒電,又說家裡鑰匙被二兒媳帶走了,出不了門。
一聽,她瞬間火大,一件小事都辦不好。
好在,侄女靠譜,她給侄女打電話,侄女立馬給她解決了,帶了足夠的肉餡過來。
她這邊火氣沒下來,二兒媳來了個電話,說女兒婚禮,不過來了。
她壓著怒火問二兒媳,為啥不過來?
二兒媳說,自己出錢出力給妹妹張羅婚事,娘家人給的禮錢,都被她拿給了女兒,自己啥都沒落著。
她聽了更加惱火了,二兒子和二兒媳專門是來氣她的。
當晚,二兒媳又打來了一個電話,說鑰匙禮封個兩百塊錢的話,二兒媳就不讓孫子交出鑰匙。
她問二兒媳什麼意思,那邊不說話。
她氣炸了,直接掛斷。
沒辦法,她擔心二兒媳會挑唆孫子鬧事,給女兒難堪,就厚著臉皮給女兒婆家打電話。
她羞紅了臉問女兒婆婆,那鑰匙禮準備了多少錢?
女兒婆婆回答,六百六十塊錢,怎麼了?
她告訴女兒婆婆,封個一千塊,過後再好好解釋。
女兒婆婆很配合,不糾結原因,爽快答應了。
鑰匙禮是什麼情況?調解員不明白。
老太太解釋,按照他們當地的習俗,女兒出嫁之時帶著的陪嫁箱子是鎖起來的,鑰匙由女方家的小孩子帶著,一起跟著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家,男方按照禮數給小孩子鑰匙禮錢,小孩子才會把鑰匙交給男方家。
他們這邊拿著鑰匙的小孩子,正是二兒子的兒子,她的孫子。
鑰匙禮基本上是看心意,沒有規定說要多少錢。
不過,鑰匙禮事先可以商量,她與二兒子一家有了點隔閡,也就顧不上和他們商量鑰匙禮的事。
二兒媳打那個鑰匙禮電話,是在提醒她,鑰匙禮太少,就不想配合了。
為了不讓女兒難堪,她說服二兒子一家都去參加婚禮。
可是,她心裡堵得慌,好吃的飯菜端上來,她也不怎麼動筷子去吃。
那鑰匙禮錢,很快到了二兒媳手裡,但也不見二兒媳過來和她說話。
到了晚上,二兒子也沒有過來安撫她的意思,她傷心死了,流了一夜的眼淚。
想著,二兒子以前的模樣,再想想二兒子這幾年的做派,她真的很難接受。
要知道,以前的二兒子乖到給她端水洗腳。
天一亮,她不想一個人待在,就去了娘家哥哥家,打算在那邊住幾天。
走之前,她讓侄女幫她發條信息給二兒子,說她回去了。
這條信息發出去了,卻跟石沉大海一樣,沒有得到二兒子的回復。
娘家人看她鬱鬱寡歡,主動打電話問二兒子,勸二兒子,但二兒子始終不為所動,依舊對她十分冷漠。
二兒子解釋說,他不想搭理母親,也是對母親的一種反抗。
她老人家總是搞一言堂,什麼事都不和他商量,直接自己做主了。
自己做主就算了,還給他安排各種事,他不配合,她老人家就生氣。
讓他做事,母親得提前和他商量,這是對他的尊重。
她這種不想商量,又要別人無條件配合,真的很為難人。
他做了,母親高興,可他得內耗幾天。
另外,妹妹的禮錢收了多少,鑰匙禮怎麼封,母親也不給他吱聲。
他當然生氣了。
妹妹收的所有禮錢,他和妻子都沒有分的想法,妻子那個電話,只是生氣了才故意那麼說的。
他們覺得,不給母親個下馬威,老人家總想拿捏他們,處處要他們順著她。
若他和妻子真的不孝順母親,雙方怎麼可能和諧相處了十幾年,沒紅過臉。
他和妻子對老人也很公平,給岳父岳母買東西,母親這邊也有同樣的一份,不偏不倚。
岳母收到妻子的衣服和鞋子,還有金銀首飾,妻子會買一模一樣的給母親。
母親沒和他們鬧翻之前,妻子會提醒他,母親生日快到了,得提前準備準備。
母親說妻子不好,良心不會痛嗎!
妻子做得夠到位了。
老太太點頭承認,二兒媳確實有給她買過很多東西,日用品,衣服鞋子,再到貴一點的金戒指,金耳環。
想點曾經的美好,又在調解員的勸解下,老太太和二兒子一家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