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打工時生下兒子送工友老家寄養,孩子失蹤!26年後,警方相助一家團圓

5月10日,四川成都,當見到親生父母的那一刻,26歲的陳興高跑上前緊緊抱著父母,一家人相擁而泣。

紅星新聞記者採訪獲悉,1998年,四川宜賓的李西付、簡小瓊夫婦在浙江務工期間生育一子,因無人照料寄養至工友家中,半年後孩子在寄養家庭被偷走。這個孩子,就是現在隨養父姓的陳興高。

其實,早在8歲時,陳興高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直到長大後,自己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加上養父去世、養母重組家庭,他才開始「尋親之旅」。最終,在綿陽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的幫助下,成功找到了四川宜賓的親生父母。

尋親:

8歲時得知自己身世

已為人父的他期盼與親生父母團聚

陳興高從小生活在浙江,沒有兄弟姐妹,養父母對他也很好,生活平淡安穩。

直到8歲時,養父母告訴其真實身世,他並不是他們親生的。對年幼的陳興高來說,這無疑是一場顛覆,「身份之謎」讓他感到迷茫和無助,也讓他更渴望了解親生父母和當年的往事。

多年來,他一直默默盼望自己快快長大,去尋找親生父母。長大後,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加上養父去世、養母組建新的家庭,2022年,他開啟了自己「尋親之路」。然而,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也找了很多人,但都毫無頭緒。

2022年3月,陳興高通過北京緣夢公益尋人工作站向綿陽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求助。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孩子在上幼兒園。看著兒子健康成長,我就在想,如果與親生父母一起生活,我們也是這樣幸福快樂吧?我想找到親生父母,希望能一家人團聚,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陳興高說。

認親:

警方歷時兩年幫他找到親生父母

一家團圓,相擁而泣

5月10日,胡祥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接報後,工作室立即展開相關調查工作,指導陳興高採集了生物樣本,檢驗入庫後dna盲比沒有結果。

隨後的兩年多,胡祥雨工作室對陳興高的生物樣本進行了多次祖源分析,直到2024年初,最新一次祖源分析出陳興高疑似與四川宜賓敘州區一李姓家族具有親緣關係。工作室隨即通過大數據核查、指令工作室志願者走訪以及詢問當地村社幹部,初步認定宜賓敘州區周壩村人李西付可能是陳興高的親生父親。

後經胡祥雨工作室進一步調查查明,李西付、簡小瓊夫婦於1998年在浙江務工期間生育一子,因無人照料寄養至他人家中,半年後孩子在寄養家庭被偷走。由於孩子在外省失蹤,夫妻倆人地生疏,多年來並未向公安機關報案。

當接到胡祥雨電話,李西付夫婦驚詫不已,根本不敢相信這是真的。2024年3月,在胡祥雨工作室指導下,警方採集了李西付、簡小瓊夫婦生物樣本入庫。4月,全國公安機關打拐系統通報部確認浙江人陳興高與四川宜賓人李西付、簡小瓊夫婦符合三聯體親緣關係遺傳標記,具有生物學遺傳關係,系父母子女關係。

5月10日下午,在四川成都,由綿陽公安、綿陽婦聯、北京緣夢公益聯合舉辦的「四川公安2024打拐專項行動」第11場認親儀式現場,陳興高與親生父母相擁而泣。

往事:

夫妻打工時生下次子

送工友老家寄養,孩子失蹤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李西付夫婦有三個孩子,失蹤的孩子是老二。

李西付介紹,1998年,夫妻遠赴浙江打工。打工時,妻子察覺自己再度有孕,醫生告知腹中胎兒已有四個半月。孩子降生後,工作之餘,李西付夫婦對孩子悉心照料,生活的擔子愈發沉重。

李西付回憶,妻子彼時在工廠里有幾位要好的姐妹,其中一位見他們既要上班又要帶孩子,便提出將孩子送至她的老家,由她的公婆幫忙照看。思量再三,他們接受了這個建議。就這樣,孩子剛剛滿月,他們就將孩子送到了這位姐妹的老家。

當年春節前,夫妻二人歡喜地前往工友的浙江老家,準備接孩子回家過年,不料卻得到孩子失蹤的消息。原來,老人上山幹活時,將睡著的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待幹完活回家,孩子已不見蹤影。

「孩子失蹤了,他們也沒有及時告訴我們。當時我們又急又氣,但因人生地不熟,膽小不敢追究,一直沒報警。」李西付說,後來,他們從未放棄尋找,四處探聽消息,這些年跑了多個省份,但一無所獲。直到接到胡祥雨電話,一家人才喜極而泣。

據介紹,今年3月,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2024打拐專項行動」。綿陽公安全面開展涉拐積案偵辦,強化涉拐dna採集比對,公安情報信息分析研判,截至5月10日,已破獲涉拐積案1件,抓獲涉拐嫌犯3名,找回曆年失蹤被拐兒童39名。

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負責人吳迪呼籲,公安機關常態化開展「打拐專項行動」,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請大家積極舉報疑似拐賣兒童犯罪案件線索。同時,請失蹤被拐兒童的父母和疑似被拐人員主動到附近的公安機關尋求幫助,接受免費的dna信息採集,爭取早日實現家庭團圓。

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

編輯 何先鋒 責編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