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傷人》中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愛孩子,這是不容置疑的公理,可是為什麼父母的付出越多,孩子的距離卻越遠?
一個正常家庭中,夫妻關係是第1位,親子關係是第2位。
父母過分的關注孩子,很容易形成父母對孩子的掌控。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一樣,只不過小的時候他很弱小,無法脫離父母的掌控。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獾與蛤蟆的關係一樣。
獾和蛤蟆的父親是好朋友,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獾代表了蛤蟆的父親,他的一言一行代表了蛤蟆父親的態度。
蛤蟆的父親雖然不在了,但獾說的話就代表了一定的權威。
因此即便是蛤蟆已經成年,獾對他的關心在蛤蟆內心,仍然是最大的傷害。
每次獾說的話,在蛤蟆這裡就像聖旨一樣無法反駁。
所以當獾命令他:「你必須接受心理諮詢」,河鼠和鼴鼠也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他為了取悅,還是順從了。
1,為什麼鼴鼠會與蛤蟆產生共鳴?
自從鼴鼠看到了蛤蟆可憐巴巴的樣子,內心很不是滋味。
過去蛤蟆衣著光鮮明快,風度翩翩,還會像模像樣的開車兜風。
而獾對蛤蟆的打扮不屑一顧,他說沒有哪個自尊自愛的動物,願意跟他站在一起。
鼴鼠意識到,蛤蟆臭烘烘身體的背後,是精神和內心經歷了重大的變化。
而當獾以命令的口氣讓他接受心理諮詢的時候,鼴鼠敏銳的察覺到蛤蟆不是不想,而是沒辦法。
為什麼鼴鼠會敏銳的察覺到蛤蟆內心的感受呢?因為他也跟蛤蟆一樣,內心承受著同樣的煎熬。
他生活在河鼠的陰影下,無法做自己的感覺,與蛤蟆被獾的「貼標籤」感受到的傷害如出一轍。
河鼠處處顯示自己的能力,他們倆一起做任何事,河鼠都是處在指導的地位,幫助鼴鼠做這做那,不給鼴鼠自己動手的空間。
鼴鼠感到內心不舒服,甚至後來覺得厭煩,憎恨。
而獾是以蛤蟆父親的身份出現的,他一直對蛤蟆的各種行為實行打壓式評價,無論蛤蟆做何事,每次責罵蛤蟆都會讓蛤蟆想起已經去世的父親。
他說蛤蟆討厭,輕浮,讓蛤蟆覺得自己很悲慘,很內疚,使以前那個充滿活力的蛤蟆變得自信全無,邋裡邋遢,萎靡不振。
甚至接受心理諮詢也要獾做決定,他也是為了取悅大家才去。
他已經迷失了自我。
這種感覺鼴鼠也正在經歷,只不過鼴鼠還有繼續反抗的心理,每次河鼠對他指手畫腳時,他都會在心裡回擊,嘴上嘟囔幾句,雖然河鼠聽不見。
而蛤蟆卻實實在在的淪陷了,雖然內心對獾的關心還會感到被羞辱,但已經沒能力反抗,甚至已經開始認同獾對他的評價。
鼴鼠與蛤蟆的那種感覺,曾經在同一狀態有共鳴,只是蛤蟆陷得更深一些,因為他所面對的是等同父親一樣的獾的權威壓力。
托馬斯.揚說:儘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我並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百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他也會弄錯,而他的權威也許有時甚至阻礙了科學的進步。
生活中,當父母的羽翼逐漸蔓延,遮蓋了孩子自身的光芒,甚至影響到成年時,我們也應該在堅持自己的想法的狀態下,打破權威,展示自己,畢竟以後的日子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獨立走過。
2,為什麼蛤蟆對獾的關心反而覺得被羞辱?
在大家看來,獾確實是在幫助他,照顧他,但在蛤蟆心裡,獾是一個真正讓他害怕的人。
為什麼獾明明是在幫助他,反而讓蛤蟆覺得害怕呢?
首先蛤蟆覺得獾嚴厲審視的目光,就像是小時候永遠在批評他的父親。
獾從頭到尾的責罵,讓蛤蟆覺得難過,甚至痛哭,無語。
在奪回蛤蟆莊園的過程中,獾擺出的領頭人和大家長的樣子,不僅讓蛤蟆覺得他是一個天生的領袖,而且在隨時利用機會,想方設法的羞辱他。
這種借著幫助之名和情感綁架責罵、打壓,甚至羞辱的大家長做法,嚴重的傷害到了蛤蟆的自尊心,讓他變得像一個無助的小孩子一樣。
蒼鷺說蛤蟆的這種狀態就叫「兒童自我狀態」。
也就是說,在獾面前蛤蟆的行為和感受像是一個孩子。
對於獾的拯救,蛤蟆更覺得是一種羞辱。
從頭到尾,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出:獾一直處在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不僅以他父親的好友進行情感綁架,還以為他好的名義處處指責謾罵蛤蟆,嚴重挫傷了蛤蟆的自尊心,讓他變得像一個孩子。
然而,事實上蛤蟆已經成年,他是一個有思想,有獨立狀態的個體。
他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親的嚴苛之下。
所以當兒童的自我狀態已經成年的蛤蟆,在內心產生碰撞的時候,蛤蟆明顯的感到了對方的羞辱,從而在蒼鷺的引導下:帶著怒氣說蒼鷺在找他的茬。
余光中說:你是一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
當我們面臨各種來自外在的壓力的時候,只要內心篤定,任何人都不能成為你路上的絆腳石。
3,真正的親情不是掌控,而是平等狀態下的溫和而堅定
蒼鷺對待蛤蟆的態度,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父親對他的態度,永遠都在批評。
他以自己的視角和眼光評判兒子,以自己嚴厲苛責的方式教導兒子。
這種方式讓蛤蟆被迫掩蓋了自己可能產生的光芒,以致成年以後再看到獾他都害怕。
這種掌控的親情關係,嚴重傷害了蛤蟆的內心,影響了他的個性追求和發展。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了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方式,倡導父母保持情緒控制的同時,採取一種積極而有紀律的方法來教育和引導孩子。
所以,在孩子幼年的時候,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孩子發揮獨立自主,個性展示。
成年以後,就像蛤蟆一樣,還是處在父親權威的陰影之下,要學會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
自己的問題歸自己,父親的問題歸父親。
明確的劃分自己的責任範圍,避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從而更好地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
寫在最後:曾經看到很多的父母傷心的說,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他長大了反倒離開我?
因為你過多的關注他,過分的掌控了他的生活,甚至會有意的操控他。
而他長大了以後,具有了一定反抗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會想方設法離開你。
這就是家為何會傷人中所說的,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反而距離越遠。
父母愛孩子毋庸置疑,但要平等的對待孩子,不能像書中所說的獾和蛤蟆的關係一樣。
指責,打壓,評判。甚至讓蛤蟆感覺到,即便關心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
而是應該像《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
把他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私有財產,就會想方設法離開你。
這就是家為何會傷人中所說的,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反而距離越遠。
父母愛孩子毋庸置疑,但要平等的對待孩子,不能像書中所說的獾和蛤蟆的關係一樣。
指責,打壓,評判。甚至讓蛤蟆感覺到,即便關心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
而是應該像《正面管教》中所說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
把他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私有財產。
所以,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在夫妻關係和諧的情況下,共同關心自己的孩子,爸爸管爸爸的事,媽媽管媽媽的事,分工明確,讓孩子體會到既有父愛又有母愛。
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美好,心裡也會越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