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請和說話舒服的人相處

蔡康永說過:「說話是一門藝術。」


人與人的交往,少不了說話。和不會說話的人相處,往往讓人勞心費神;和會說話的人交往,則讓人如沐春風。


說話舒服,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的高情商表現。


1


說話舒服的人,懂得適可而止


大學室友小洋是一個特別沒有邊界感的人。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經常一起吃飯、逛街,上課。


隨著相處的加深,我發現,每次和她聊天,她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她總要刨根問底,會問我一天做了什麼事情,開了什麼會,去了哪裡,當我面露難色時,她絲毫察覺不到。


如此沒有邊界感,讓我忍受不了,後來,也開始慢慢淡化了這段感情。


剛開始的合適,不是真正的合適,長久的交往舒服,才是真的合適。


言談之間把握分寸,懂得適可而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讓彼此舒服的大智慧。


2


說話舒服的人,懂得真誠相待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大學畢業後,朋友小馬成功留在北京工作,在同學中,他的工作是最理想的。


但為了讓單位同事能高看自己,他經常在同事面前自我吹捧,炫耀在工作中取得多麼驕人的成績,又有多少同學追著他幫忙辦事,給他送禮、想要巴結他等等。


聽久了,同事們都開始感到厭煩,並不再理會他。


後來,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便不再一味誇耀自己,反而更多充當聽眾,給對方表現的機會。


在對方侃侃而談時,給予真誠的讚美,只有對方把話引到他身上的時候,才恰當的發表自己的想法,最終他成為了單位里最受歡迎的人。


正所謂:「不會說話的人搶著說,會說話的人想著說。」


3


說話舒服的人,懂得將心比心


作家王蒙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水平,主要表現在說話上。」


有一期《奇葩大會》,何炅是主持人。節目中,兩年前海選被淘汰的年輕選手冉高鳴重新殺回舞台。


也許是因為過度緊張,整個過程冉高鳴的表現都顯得慌亂又浮誇,最後高曉松忍無可忍的打斷了他。


現場的氣氛一度陷入僵局,多虧了何老師自帶光芒的救場。


他沒有像高曉松那樣很直接地「指正」,而是站在冉高鳴角度幫他解圍:


「我對你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因為我來這兒之前,也是緊張到不行。」


接著,又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如何在節目中表現得可愛和不著痕迹。


最後,何炅又循循善誘,設身處地為他以後的人生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希望他能夠學會舉重若輕。


何炅的三言兩語,就打破了僵局,正是因為他能將心比心,運用情緒的同步性,充分為對方著想。


說話讓人舒服,是一種修養。


和說話舒服的人相處,看得開、想得寬,更自在。


餘生,願我們都能和說話舒服的人相處,與人為善,自在地行走在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