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做兒子的,總覺得對自己的父母怎麼著都行,不順心了跟父母發發脾氣,懶了就不幫父母幹活,去父母家空著手,反正父母不會計較的。
不管兒子怎麼對待父母,父母嘴上可能不說什麼,但不等於他們心裡真的不在意。
王嬸以前總以為兒子是個馬馬虎虎,大大咧咧的孩子,幹啥都粗心大意的,來他們家時也總是空著手,王嬸還跟王叔說:兒子來看咱們,兩手空空倒沒什麼,可他總在外面上班,跟那麼多人打交道,不懂得人情世故怎麼行啊。
王嬸以為兒子不懂人情世故,可是當她和兒子一起去了一趟親家那裡,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兒子並不是很了解,親家母對她兒子的評價,更是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
王嬸只有一個兒子,兒子結婚時又是彩禮,又是買車買房,他們一時拿不出那麼錢,只好跟親戚們先借著了,跟好幾家親戚借錢了,總共借了有十來萬。
王嬸就怕欠債,可這一下子欠了十來萬的債。他們家怕過年了,因為快過年了,就應該把欠的錢還了,不該欠到年後,可這麼多少錢,很難一兩年就還清了,也就只好過年過節的多送點禮物,跟親戚們說他們會儘快還錢的。
親戚們雖然沒催過還錢,但王嬸就怕跟親戚碰面,不還錢,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家裡欠著債,王叔總在外邊打工,王嬸也不閑著,也打零工攢錢,就想儘早把欠債快點還上。
兒子兒媳沒提過幫著還一部分債,王嬸也就沒說過,但她是希望兒子能替他們還點的,畢竟早還完了心裡早踏實嘛。
既然兒子沒提過,王嬸要是提了怕惹兒媳婦不高興。她還沒提讓兒子幫著還呢,兒媳婦倒先哭窮了。
兒子兒媳來王嬸家的時候,總也不見兒媳穿新衣服了,還挺委屈地說:「哪有年輕人像我這樣的,連件像樣的新衣服都捨不得買,還穿著去年的舊衣服」,王嬸知道兒媳婦是挺愛打扮的。
兒媳婦哭窮,王嬸的小孫女不懂給媽媽瞞著點,說漏嘴了。
小孫女放假時,來爺爺奶奶家住了幾天,王嬸說,小孫女就愛跟她玩,小嘴叭叭地說個不停。
那天,王嬸整理衣櫃,小孫女看到她的那些衣服就問:「奶奶的衣服怎麼都是舊的呀?怎麼不買新的?我媽媽就愛買衣服,我家柜子里有好多好多漂亮衣服」,小孫女還說:「我媽媽每次買衣服,都是一模一樣的衣服買兩件,奶奶,你知道為什麼嗎」?小孫女讓奶奶猜。
王嬸還真猜不出為什麼,誰會買一模一樣的衣服換著穿啊,就問小孫女為什麼?小孫女說:「是給我小姨一件啊,我媽媽每次買衣服都會也給小姨買。」
王嬸就知道,兒媳婦不可能總穿舊衣服,原來只是穿給她看的呀。
王嬸說她們自己為了還債,不敢吃好的,不敢穿好的,夏天連個西瓜都捨不得買,可是兒子就是不提幫著還點債。
要是兒子沒能力幫著還,王嬸也不會為難兒子的,她兒子一個月的工資7000多塊,兒媳婦4000多塊,兩個人一個月一萬多塊,幫著還點錢是可以的。
王嬸聽了小孫女的話,就還是想讓兒子幫著還點錢,因為一個親戚的孩子考上大學了,也是用錢的時候了,王嬸想快點還給他們。
兒子兒媳來的時候,王嬸就提了讓他們還錢的事,兒媳的臉立刻就拉得很長,兒子也說他們哪有錢啊,那點工資根本不夠花,聽兒子這麼說,王嬸很失望,她們處處為兒子著想,兒子卻不體諒她們的辛苦。
兒子這樣,能怪誰啊,一說起兒子,王嬸就嘆氣,還債的事她也不指望兒子了,自己慢慢還吧。
為了快點把債還清,王叔王嬸一邊省吃儉用,一邊啥苦活累兒都干。
終於還的差不多了,就還差妹妹家的20000塊沒還了。
攢夠了兩萬塊,王嬸正準備給妹妹送去,兒子來了,她就順手把錢放在柜子上了,去給兒子開門。
兒子一進屋,就看見柜子上的錢了,高興勁兒就別提了,他正是來看看父母有沒有錢呢,想跟父母借點錢花。
「這是兩萬塊吧?我想換輛新車,正好還差兩萬塊錢,這兩萬塊就借給我吧」,兒子說著就想把錢拿走。
王嬸忙攔住兒子:「這兩萬塊錢是準備還你小姨的,別人家的都還了,就你小姨家的還沒還呢,這都好幾年了,把這筆錢還上,咱們家欠的錢就都還清了,這幾年總欠著別人的錢,我連覺都睡不踏實。」
王嬸不想把錢給兒子,兒子換車要是還差錢,可以晚些時候再換啊,又不是非換不可了,還是把欠妹妹的錢快點還了才是正事。
可是兒子拿著兩萬塊錢不撒手了,還嬉皮笑臉地說:「還小姨的錢著啥急啊,她家又不是急著用錢,我正差這兩萬塊錢呢,先給我花吧」,兒子也不等著聽王嬸說行不行了,拿著錢飛快地出門了。
王嬸跟王叔說:「這叫啥兒子啊,咱們好不容易攢夠了錢,他說拿走就拿走了」,王叔脾氣好,就給王嬸解心寬:「打今兒起,我不喝酒了,多干點活兒,很快就攢夠了。」
王嬸清楚得很,王叔是每天都愛喝兩口小酒,但是從來沒喝過多貴的酒,他也愛抽煙,買的也都是便宜的,煙和酒都花不了多少錢。
過了多半年,摳著、省著,總算又攢了兩萬塊錢,還給妹妹家了,這回王嬸的心才算輕鬆了,這幾年她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還債,終於還清了,她這才感覺到了啥叫無債一身輕。
債是還清了,王叔和王嬸依然不敢閑著,還在不停地幹活攢錢,還是照樣的累,但他們說這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掙了錢,只不過是在他們手裡捂一會兒,然後都得還給別人,這以後掙的錢,是他們自己的了。
星期天,兒子兒媳和小孫女都來了,兒子說他們要去岳母家,想讓王叔王嬸也跟著一起去玩,王嬸並不想去,她認為親家之間,沒事的話還是少見面的好。
王嬸就說讓兒子一家三口去玩吧,她和王叔就不去了,可是兒媳婦說:「反正今天你們也不出去幹活,就一起去吧」,小孫女也拉著奶奶,讓奶奶跟她們一起去姥姥家玩。
既然兒媳婦也讓去,王嬸就答應一起去了,兒子提前也沒說一聲,王嬸家裡也沒啥可以給親家拿的東西,可是不能空著手去見親家呀,王嬸就說待會兒路過超 市的時候再買。
到了超 市外面,兒子把車停下了,王嬸和王叔下車去買東西,他們買了600多塊錢的禮物,拎到車前時,兒媳婦就說放到前面吧,王嬸聽兒媳的,把東西放到了座位上。
快到親家家了,小孫女就喊著說:「姥姥在那兒等咱們了」,王嬸一看,親家母出來接她們了。
下了車,親家母迎上來和王叔王嬸客套著,王嬸見兒子兒媳忙著往屋裡搬東西,她沒想到兒子給岳父岳母買了那麼多好東西,怪不得兒媳讓她們把東西放前面呢,原來是後備箱已經裝滿了。
王嬸沒特意看那些禮物,只是掃了幾眼,兒子可沒給她們買過這些好東西,看著那麼多禮物,王嬸心裡涼嗖嗖的,可她又轉念一想,兒子不懂人情世故,去她們那兒總空著手,這些禮物肯定是兒媳張羅買的。
親家母做了一桌子菜,該吃飯了,兒子把他們帶的酒拿來了,說岳父和父親都愛喝酒,就一起喝兩杯,王嬸在一旁看見王叔雖然臉上掛著笑,可是並不是開心地笑,兒子知道父親也愛喝酒,怎麼沒給父親買過這麼貴的酒啊?
一邊吃飯,親家母還跟王嬸誇她的女婿真懂事,見她們缺啥少啥了,不用她們說,就買了送過來,有啥活兒了也都幫著干,她們家的事,女婿想得特別周到,比她們兒子強多了。
王嬸聽著親家母的話,心想:這說的是我們家兒子嗎?怎麼和我看到的完全不一樣啊,兒子每次回來都是空著手,眼裡也沒活兒,吃完飯,嘴一抹就走,臨走時看看家裡有啥好東西了,也順便帶走。
親家母對女婿讚不絕口,王嬸卻越聽心裡越不是滋味。
吃完飯,王嬸又見兒子屁顛屁顛地把他買的好煙拿來了,他很了解岳父的習慣,岳父習慣吃完飯就點上一支煙,他拿出一支煙遞給岳父,又給岳父點著了,順便也給了父親一支。
「上次你們帶來的煙,我還沒抽完呢,以後別買這麼貴的了,多費錢啊」,王嬸聽兒子接話說,要抽就抽點好的,喝酒也是,要喝就喝好的,便宜的,劣質的,對身體不好。王嬸心裡話,真是個好女婿呀,岳母家裡的事真是面面俱到啊。
和兒子一起去了親家家裡一趟,王嬸心裡不是滋味,這讓她想通了一些事,她跟王叔說:「以後咱們還是自己對自己好點吧,別對自己摳門兒了,該吃吃,該喝喝,等著兒子給咱們買好吃的,還得饞掉牙呢,咱們還是自己買吧。」
王嬸王叔掙了錢不再捨不得給自己花了,她們不胡吃海喝,但也是想啥吃就買啥吃了。
兒子回來看見父母也捨得買好吃的了,就驚訝地問:「你們還捨得買這些好吃的呀」?王嬸就說:「等著你給買呢,可是你不給買呀。」
王嬸以為這麼說,兒子該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了,哪知道兒子還挺有理:「幹嘛非要等著我給買呀,你們自己買不也一樣嘛」,兒子不但不認為自己有啥錯,還又說:「咱家的債也還清了,手裡又攢了錢了吧,孫女該上學了,你們把學費給交了吧。」
兒子的話差點把王嬸氣冒煙了,不但不知錯,還讓交學費,王嬸沒答應兒子交學費的事。
王嬸說,以前她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兒子,可是兒子卻只知道孝順岳父岳母。
她說現在想開了,不能再只知道吃苦受累了,得捨得為自己花錢,她們老兩口要健健康康,自己生活的好好的,兒子愛孝順不孝順吧。
王嬸這樣想就對了,兒子這麼大的人了,孝不孝順他們也管不了了,就是得想得開,自己照顧好自己。
作為兒子,平常對父母多關心點,同樣的吃的,兒子買的和父母自己買的是不一樣的,只有兒子買的,父母吃著才更香,多孝順孝順父母吧,讓他們也享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