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我們父母這一代才喜歡經常去寺廟,那個年代很窮,吃不飽幾頓飯,那個時候,每到一個固定時間,父母都會帶著我們去寺廟,進寺廟以後,也主要是父母給我們祈願,父母們希望我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再後來父母開始祈禱,我們能考上一個好一點的大學,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找一個對象,能早點結婚,早點生子……
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我們也長大了,我們也開始效仿我們的父母去寺廟作祈禱,不過我們更多的是為自己祈禱,希望自己能夠滿足父母的願望,考上一個好點的大學,找一份好點的工作,找一個對象,早點結婚,早點生一個孩子,早點孝敬父母……
後來我們漸漸發現,父母對我們的這一願望,看似簡單,實現起來卻很難很難,於是我們慢慢開始學會跟自己和解,不再去追求這些「看似簡單」的夢想了,我們進寺廟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少了,因為從此刻開始,我們的信仰已經崩塌了。
本來以為這種佛繫心態能夠讓自己變得輕鬆一點,結果發現,讓自己活著,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艱難了。
一邊是大量企業在裁員,找工作越來越難了,一邊是35歲以上很多企業不要了,找工作也很難。
去送外賣吧,市場需求變小了,外賣行業也很卷了,以前一個小區有10個外賣員,現在有30個了,外賣單價也降了,錢也越來越不好掙了。
去考公務員吧,今年兩會,國家已經開始準備精簡編製了,未來可能不需要那麼多公務員了,這也就意味著,以後報考公務員,錄取崗位會變得越來越少,進公務員的門檻也會變得越來越高。
去做一名保安,當一名保潔員吧,工資又很低,物價卻一直在上漲,房租又不便宜,一年下來,恐怕只夠勉強養活自己。
先去結婚吧,自己都快養不活自己了,拿什麼去結婚啊,另外就算想結婚,沒有房子,沒有穩定的工作,誰願意跟你結婚啊。
所以,年輕人越往後越發現,接下來的生存問題,恐怕都是需要提前考慮的問題。
就在這一刻起,他們開始焦慮了,他們開始迷茫了,他們每天都活在了恐慌之中,也是在這一刻起,他們決定先暫時放下心裡的這些不愉快的包袱,試圖讓自己不去想這些糟糕的事,他們決定再一次「重返」寺廟……
這次他們走進寺廟,跟之前的進寺廟有點不一樣,之前的一次進寺廟,年輕人主要是祈禱自己能考上一個好一點的大學,能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能找一個好一點的對象,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能馬上結婚,能被老闆重視,能讓自己發財……
這次年輕人進寺廟,主要祈禱的是,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歲月里,自己能平穩地度過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