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相愛容易相守難。戀愛時,兩個人互生好感,相互吸引,最終走到一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最終考驗一段感情是否長久的,卻是婚後相處時的雞毛蒜皮。
生活中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因相愛走到一起,卻在柴米油鹽的消磨中,最終互生怨恨,要不成為怨偶,要不各奔東西。
不同的婚姻有不同的矛盾,但幸福的婚姻卻千篇一律。想在婚姻中長期相守,其實並不難,只要做好四個方面就夠了。
一是付出能得到對方的肯定
婚姻中,最怕一方不斷付出,另一方卻感覺理所當然。當一方不斷付出卻得不到對方的肯定時,內心就會積壓太多委屈。這樣的委屈,時間長了,就會轉化為憤怒。
婚姻是兩個人的舞台,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在婚姻中,沒有回應的愛,往往無法長久。
縱觀如今的許多夫妻離婚,往往是女方提出離婚的多。因為,當一個女人長期以來承擔家庭中的各種瑣碎事情,男人卻熟視無睹,認為一切都是女人應該做的。時間長了,女人也會累了,疲憊了,最終失望了。
對於女人而言,不是怕做太多家務,而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被對方看見,被肯定,而這樣的肯定,才是她們做事的動力。
婚姻是兩個人的雙向奔赴,需要大家有共同意願,共同把家庭建設好。需要互相體恤,關心對方,共同去承擔家務勞動。就算做不到平等付出,至少,也應該看見對方的付出,並懂得感恩。
對於長期相守的夫妻而言,沒有人願意長時間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一切,都因為愛,因為對對方的珍惜。但當愛得不到回應時,就會漸漸失去它,最終再也無法找回。
二是家庭瑣事,不分對錯
婚姻中出現矛盾,往往是每個人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認為凡是不符合自己觀點的,就是錯的。當認為對方是錯的時,矛盾就會產生。
一方面,認為對方是錯的時,就會想著去改變對方。而婚姻中的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基因遺傳,不一樣的成長環境,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看待問題的方式都不同,大概率上,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所以,當改造對方的目標不能實現時,就會產生抱怨指責等行為。雙方的溝通會演變成到互相指責和批判,最終讓矛盾升級。
其實,家庭中的事情是無法分清對錯的。房子一定要收拾到一塵不染才是對的?襪子就不能放在沙發上?吃完飯立即洗碗一定是正確的?沒有定論,只不過是習慣不同罷了。
許多家庭發生糾紛的根源,是由於不同的習慣引發的。
如何面對在家庭瑣事上的分歧?最主要的,是學會溝通。當發生分歧時,不抱怨,不指責,不評判,客觀地陳述事實,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並認真傾聽對方的想法及需求,會讓溝通變得順暢。
而正是這種時候,給予兩個人互相了解的機會。如果溝通方法正確,會讓雙方理解加深,心與心靠得更近。
三是互相自我暴露較多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說過一句話:自我暴露較多的夫妻,夫妻關係會更融洽。
這裡的自我暴露,指的是一個人能向另一方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我喜歡的是什麼,討厭的是什麼,理想是什麼,什麼會讓我感覺到滿足,我最看重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會帶給我幸福,什麼又會讓我感覺到挫敗。
當你向對方表達這些時,等於給對方畫了一張如何對待自己的地圖。對方會沿著這條地圖,知道如何表達愛,如何以你想要的方式對待你。
婚姻中的矛盾,大多是因為不了解造成的。當你為了自尊,把自己隱藏得很好,不願意讓對方知道內心所想時,夫妻往往會很難和諧相處。
一個心理學家說過一句話,婚姻中,最糟糕的伴侶,是那些喜怒不形於色的人。
這樣的人,可能放在職場或其他地方,會是一個成功的人,因為,他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得很好,讓別人看不出來他在想什麼,從而在人際關係中掌握著主動權。可在婚姻中,會讓伴侶不知所云,難以相處。
在婚姻中,願意真實地表達自我,一方面,是對對方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在相處中配合默契,讓婚姻更長久。
四是能夠積極回應對方
曾有一項著名的研究,研究人員邀請130對新婚夫妻,讓他們住進類似賓館一樣的房間,觀察他們「在自然環境中」的互動,想預測在哪一種相處方式下,婚姻會更長久。
結果準確率達到83%。其中,關鍵因素在於夫妻間的對話。雙方對話,通常始於一方想要嘗試獲得的關注、愛或歡笑。而那些6年後沒有離婚的夫妻,在86%的情況下會積極回應對方。而離婚的夫妻回應對方的比例只有33%。
實驗證明,能積極回應對方的夫妻,關係往往更長久。
回應對方,意味著對方的關注和重視,同時,能讓雙方在互動交流中,獲得更多了解,增添更多樂趣,促進感情的升溫。
許多夫妻結婚時間長了後,對彼此沒有了新鮮感,缺乏了交流的興緻,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卻常常一天說不上一句話,讓婚姻處於「三無」的狀態中。
他們走過婚姻的磨合期,最終,卻人到中年時,讓婚姻走到了盡頭。
婚姻中,真正長久的關係,來自於雙向奔赴,以心換心。
能夠珍惜另一半的付出,願意共同承擔生活中的難;能夠換位思考,體恤對方的心理,並滿足對方的需求;能夠在發生分歧時,不評判,不指責,尊重對方的選擇。才能讓婚姻這艘大船,在遇到生活中的暗礁急流時,駛得更穩。
但願所有的夫妻,都能因彼此珍惜,讓歲歲年年變得更加充滿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