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一篇以第一人稱敘述自己遭遇中部某省女友一家索要「1888萬彩禮」的網文持續發酵。面對輿論質疑與巨大爭議,疑似該文作者發佈道歉聲明,稱這一情節完整的故事系自己杜撰,並糅合了諸多網友帖子的衝突元素。對此,知乎官方回應稱,該用戶存在胡編亂造虛假或引人誤解的背景、情節,欺騙、誤導他人的行為,引發嚴重後果,決定對該用戶賬號永久封禁。
吵吵半天,又是謠言。得知真相的圍觀者正在散去,但反思卻不應就此停止。要知道,彼時輿情洶湧,網友對網帖所涉地區女性的誤解乃至攻擊劇增,當地政府也不得不介入核查,其中所耗費的公共資源可想而知。復盤整個事件,其操作手法其實沒什麼稀奇,「千萬彩禮」「房子加名」「親戚紅包」等,依然是堆砌敏感詞挑動人們神經的路子。特別是原帖內容本來已於10月23日刪除,此次被翻出是因為冒出幾張微信對話截圖,聲稱答主「查有此人」,並言之鑿鑿稱其是某地的某某公子,熱度迅速攀至新高。
這些年,上網造謠、挑事作亂的風波舉不勝舉。或是杜撰一個情節跌宕的狗血故事,或是轉發幾張不知出處的群聊截圖,或是擺拍幾張真假難辨的場景照片,就能在輿論場上博取眾人眼球,收割一批流量。如是種種,也折射出網路時代謠言的新特徵。造謠成本極低,一根網線、一個手機足矣,與此同時,傳播速度極快、輻射範圍極廣。有媒體指出,社交媒體中爆裂的網路謠言可以在4小時內覆蓋數千萬對信息最敏感的人群,完成對全國信息敏感者的第一輪傳染性觸達。而且這一傳播過程的互動性極高,隨時都可能有人添油加醋,就如此番「1888萬彩禮」事件成為爆點,與網文作者有關,也與後來的「搬運者」脫不開干係。
清理謠言,越早越主動,不能總是等到紛紛揚揚、拱上熱搜後。比如該事件中,知乎最終封禁了問題賬號,但縱觀全流程,多少有些被動。諸多案例都表明,跟在謠言後面跑,等著公眾發覺不對主動舉報,或是從其他渠道得知自身平台內容不妥,負面效應就已經擴散到相當規模。身處互聯網空間,經營著「一畝三分地」,管理和服務理應跟上網路傳播速度。特別是對一些聳人聽聞之語、違反常識之論,要保持足夠的敏感,在其剛剛冒頭時及時清理,才能從源頭上避免「稗草叢生」,為謠言的整體治理減壓提速。
網路空間是一個龐雜的信息海洋。遨遊其間的每個人,是傾聽者也是供給者、傳播者。自己發言時多加審慎,瀏覽消息時多加辨別,對謠言流言警惕屏蔽,必要時主動舉報,是自我保護,也是保護他人。每個人都守住自己這一環,網路生態中的烏煙瘴氣就能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