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這個世上,我們可能會感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迷茫,每天忙來忙去也不知道忙了些什麼,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精彩,讓自己的人生圓滿,可到頭來卻發現是很難如願。
當我們過得痛苦迷茫的時候,就會對生活失去興趣,自然也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所在。
其實,美好的生活本來就在眼前,只是我們欲求太多,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了太多的枷鎖,最終過得苦不堪言。
作家周國平在《人生哲思錄》里寫道:
「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這本《人生哲思錄》是周國平七十年哲思精華的集大成之作,在書中周國平從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四個方面,完整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如果你現在正迷茫,那麼不妨靜下心來讀讀《人生哲思錄》。
熱愛生命,一切才有價值
每個人只有一條生命,是一切價值的前提,也就是說沒有了生命,一切無從談起。
按理說,生命應該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但是我們卻經常忽略它,周國平覺得愛護生命是一個人的責任,只有愛護生命才有資格享受它的權利。
既然生命如此重要,那麼這個世上有沒有不愛護生命的人呢?答案自然是有的。
在《生命感悟》篇里這樣寫道:
「世上有兩種人對生命最不愛護也最不善享受,其一是工作狂,其二是縱慾者,他們其實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透支和榨取生命。」
當你為了工作不管不顧,當熬夜成了家常便飯,那麼你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甚至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當你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鋌而走險做一些事情,就會對生命造成巨大的傷害,這個傷害可能是致命的,讓你直接失去翻身的機會。
生而為人,我們都想要好的人生,實際上好的人生就是熱愛生命,如果一個人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了,他就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正如周國平所言: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不管她最後成為什麼樣子,我們都得愛她。
如果你現在正在為虛名利祿而忙碌,我勸你拿出時間讓生命本身感到快樂,千萬別等生命真正受到威脅才幡然醒悟,這個時候已經無法挽回了。
真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向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內部傾聽,聽一聽生命再說什麼,想一想怎麼快樂幸福的度過這一生?
結婚後,
永遠不要在婚姻里尋找天堂
周國平老師曾說:「好的婚姻是人間,壞的婚姻是地獄,永遠不要在婚姻里尋找天堂。」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尋求完美婚姻,可這個世上哪有什麼完美婚姻啊。即便再恩愛的夫妻怕是也有幾百次想把對方掐死的衝動。
我們之所以對婚姻失望是因為愛情,明明戀愛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為何結婚之後卻成了這個樣子呢?
好像我們每個人戀愛的時候都是閉著眼睛的,結婚之後便睜開了;戀愛時是披著的服飾,結婚把它脫掉了。
在《情感體驗》篇里,周國平寫道:
「結婚只是一個信號,並不是表明兩個人成為了一體,而是重新成為兩個獨立的人,攜起手來走人生的路,這就要做到相互包容。」
關於對婚姻的包容,曾看過一部叫《人生果實》的紀錄片,丈夫修一和妻子英子,是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但在一起生活65年,過得特別幸福。
他們相處得秘籍也特別簡單,彼此從來不指責對方,即便對方錯了也選擇包容。這點看似很容易做到,實際上做起來特別難。
結婚之後,我們很容對自己所選的伴侶失望,甚至會和對方吵架,可這又有什麼呢?吵完了選擇原諒繼續生活就行了。
林語堂在《人生不過如此》寫過這樣一句話:
「婚姻就是兩個個性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本來過兩種生活的人去過同一種生活,假定你們不吵架,就一點人味也沒有了。」
有人想在婚姻里享有單獨的幸福,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結婚的兩個人要麼共贏,要麼共輸,這是婚姻遊戲的鐵的法則,不論你信或者不信,都是如此。
對人性理解的越透,生活就越幸福
有人說,人性是介於動物性和神性之間的一種性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離動物狀態越遠,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
這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周國平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人性未必總是動物性向神性的進步,也可能是退步。
如果你對人性了解得不透徹,可能會對人性失望,但如果透徹就不會失望了,因為你知道人性本就如此。
在《人性觀察》篇中,周國平認為:
「人性實際上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主要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另外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
簡單來說,人是感情的動物,也是理智的動物,兩者缺一不可。
人性的好壞說到底就是慾望的作祟,正如周國平所言,人生舞台上的諸多角色,其實都是慾望的主角,它是在借殼表演。
我們不能否定人的慾望,一旦否定了人活著也就沒有價值了。
比如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遇到事情開始選擇躺平,不願意再為了得到而想辦法做到,只想躺著擁有,即便最後無法擁有也沒關係,這其實是一種悲哀。
在這個世上我們每個人都藏著人性的秘密,完全可以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人性,簡單來說對人性通透的人都是懂得自我反省的。
作家東野圭吾曾說: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一是人心。」
這樣看來好像人性是一種罪惡,實際上並不是,若是把人性看成罪惡,那一定是帶著偏見的眼光的。
生而為人,我們要盡量做到懂人性,也只有這樣遇到讓自己難以接受的事情,才不會痛心,才會用客觀的眼光來面對,才能坦然面對社會的複雜。
做個有文化的人,日子才過得通透
很多人會把文化和知識混為一談。其實,有知識的人未必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也未必有知識,因為文化有兩個必備要素,一是傳統,二是思考。
簡單來說,要是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於人類精神傳統中進行思考。
在《文化》篇中,周國平提到: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離開生命的本原,文化不過是人造花束,中西文化之爭也不過是絹花與塑料花之爭。」
這句話可以說把文化詮釋地特別通透了,當你是一個有文化人,那麼對生活就不會迷茫,因為你懂得思考,善於思考的人自然是生活的智者。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呢?這點周國平和梁曉聲的觀點是一致,他們以為真正有文化的人首先是有教養的人,應該具備四種素養,就像梁曉聲所言: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倘若你能做到了,那麼自然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也是一個活得通透的人。
有位網友說過一個自己的小故事,感觸挺深的。
十一假期期間,他陪媽媽逛街時遇到一位流浪歌手。聽完一曲後,他走過去,隨手把五元零錢扔進了那帽子里。
但接著,媽媽的舉動讓他大吃一驚。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輕輕將兩個硬幣放進了帽子里,並微笑著向流浪歌手點頭示意。
網友感嘆在這一刻自己輸媽媽太多了,雖然媽媽學歷比自己低,但卻比自己有文化,正如白岩松所言: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人這一輩子,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很難,因為這對一個人的要求特別高,如果你能嚴格要求自己,遇事理性思考,則有可能成為一個文化人;但如果你人云亦云,遇到事情不加思考,對自己要求也不高,則很難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人這一輩子很難按照自己的預期生活,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可能上一秒還春風得意,但下一秒則會跌入人生低谷。
就像網上有句話說的:
「人世間的事情終歸不能如意,強求勢必不會有圓滿的結局,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盡心儘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無悔,盡心無憾。」
未來的日子裡,願你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調整好心態,在順境時居安思危,在逆境時積蓄力量,倘若你做到了,自然會把日子過成自己喜歡的模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