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媽媽逼4歲女兒做飯看哭全網,15年後,女兒和爸爸現狀如何?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Slowtime | 慢時光

文/時光君-雙木

慢時光原創,轉載請聯繫


15年前,一位年輕的媽媽乳腺癌複發,即將不久於人世。


她最放不下的,是自己才4歲大的女兒。


她開始思考,自己可以給女兒留下些什麼,才能讓女兒在沒有媽媽的日子裡,好好地活下去。


可她沒有金錢,沒有財產,沒有權利和地位,什麼都沒有。


最後,她想了想,做了一個讓人出乎預料的決定:


教會女兒做飯。



「我只能教會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個故事被改編為電影《小花的味增湯》,感動了千萬人。

如今,15年過去了,女兒也長大了,這個故事也有了更為溫暖的後續。


死亡陰影下,在愛里生出「小花」


先說說故事發生的那一年。


2000年,日本福岡縣,千惠在一所學校里擔任音樂教師,過著平淡普通的生活。


然而,一個突如其來的噩耗,打破了她寧靜的生活:


在一次體檢中,她竟然確診患上了乳腺癌。


千惠第一時間就想和當時的男朋友信吾分手,但信吾堅定地對她說:


「出院後我們去加拿大吧,可美了,看過落基山脈的雄偉,這些事就煙消雲散了。但在那之前,先結婚吧。」



千惠的手術很成功,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隨後,兩人舉辦了一場浪漫而永恆的婚禮。



因為藥物的作用,千惠幾乎不再可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不過奇蹟發生了,有個小傢伙意外地來到千惠的腹中,她懷孕了。


可不好的消息也伴隨著喜訊而來,醫生告訴她:


「懷孕會導致雌激素活躍,妊娠過程中很可能導致癌症複發。」


信吾也勸千惠把孩子打掉,可當千惠躺在手術台,看著B超那顆跳動的小心臟時,她決定一定要生下來:


「我生來就是為了見到我的孩子。」



就這樣在2003年,千惠抱著赴死的決心,生下了一個軟軟糯糯的小女孩。


她給女兒取名為「小花」。


希望她的一生都能像花兒一樣被人愛著。


「能和小花相遇,證明我在這個世上活過,這個比自己還重要的孩子,是我人生的至寶。」



學會做飯,就是學會謀生和謀愛


要是故事到此結束,也不失為一個圓滿的結局。


然而,看似最圓滿的時候,總有晴天霹靂。


在小花9個月大的時候,千惠的癌症複發了。


更不幸的是,儘管她積極治療,癌細胞還是在2006年擴散到了全身。


看著可愛的小花,她滿懷愧疚。


自己註定不能陪她長大了,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能給女兒留下點什麼呢?



想來想去,她送給了小花一條圍裙:


「飲食攸關性命,所以我要教女兒做菜及家事。我不在後,只要小花身體健康,擁有活下去的能力,將來不管去哪裡,都一定能好好生活。」


而爸爸則送給小花一套小型的廚房刀具。


就這樣,媽媽開始教年僅4歲的女兒下廚做飯。



每天一大早,同齡孩子還在賴床、撒嬌的時候,小花就被媽媽叫起,穿起圍裙,站在小凳上在灶台上忙碌。


「這個是菜刀、這個是鍋、這個是食用油、這些是味增湯的調味料.....」


「小花,這叫鰹魚乾,放在上面磨,就可以變成好吃鰹魚花。」


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千惠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可她最後還是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


當小花搞砸的時候,千惠也從不批評,而是一起找原因,鼓勵女兒再試。



就這樣,在千惠充滿愛意的耐心教導下,四歲的小花終於可以獨立做出味道鮮美的味增湯了。


千惠告訴小花:


「如果媽媽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所以要好好吃飯。


要想好好吃飯,就要用心做飯,無論是吃飯,還是做飯,都不能糊弄。


所以你要做好味噌湯,再努力做出其他的東西。」



漸漸地,小花做飯越來越熟練,已經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菜肴了。


不僅如此,千惠還開始讓小花學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洗衣服、晾衣服、疊被子、整理房間、用吸塵器……


教會一個孩子做飯,便是教會他謀生和謀愛。


年僅4歲的小花還不懂那麼事情,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樸素,卻開始植根於心間。



癌症媽媽去世,女孩在愛中長大


2008年,在小花過完5歲生日的4個月後,千惠與世長辭。


失去媽媽的小花,在以後日子裡,並沒有過得太糟糕。


因為,她不會委屈自己的心和胃,她已經懂得了愛自己、愛他人。


小花信守著對媽媽的承諾,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一碗味增湯。


牆上的紙條,記錄著她每天的日常:


洗臉,禱告,喂狗狗,散步,做湯,吃早飯,刷牙,鋼琴,上學……



那段時間,爸爸信吾很沮喪,不僅拿起戒了多年的煙,還喝起了酒,整日鬱鬱寡歡。


小花試著去安慰他。


她偷偷將爸爸的煙扔到垃圾桶,勸他少喝酒。


有時候爸爸工作忙回家晚了,她便做好晚飯等著父親。


「吃之前看一下哦!這是阿花做的,給爸爸做了米飯和小菜。」



在女兒的安慰下,爸爸漸漸走出陰影,父女倆也開始相依為命。


平常在家,誰有時間就去廚房做飯,也一起打掃房間。


小花上學後,爸爸還要每天輔導小花做作業。


到了周末,爸爸就會帶上小花一起,出去散步,爬山。



2012年,爸爸將媽媽的博客文章,整理編輯成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小花的味噌湯》。


他說,出書只是想在女兒心裡留住這幾年的時光,讓阿花記得媽媽是如何努力活著,又是如何堅強面對死亡。


2015年,《小花的味噌湯》被改編為電影,一上映便感動了無數人。



如今,距離媽媽教小花做飯已經過去了15年,小花也已經19歲。


她考上了大學,學習的是食品食品專業,並準備在畢業後從事飲食相關的工作。


因為她覺得,這樣能離媽媽很近。



爸爸也一直沒有再婚,一直照顧著女兒長大。


在2010年時,節目組曾問爸爸的願望是什麼,爸爸回答:


「希望一家三口都在一起吃飯。」


如今12年又過去了,節目組再次問起願望,爸爸依然眼含熱淚地說:


「想要一家三口一起吃飯。」



雖然這個願望不再能實現,但至少還有小花一直陪在爸爸身邊。


雖然考上大學後,父女倆一起吃飯的機會也少了。


但只要女兒有時間回家,兩人都會去廚房,一起做飯、做味增湯,熱熱鬧鬧地吃個飯。


19年的漫長時光里,一張餐桌將父女兩人緊緊連結在一起。



最近,安武信吾的書出版了,他和女兒帶著書去看望千惠。


悲傷雖未消退,但相信他們父女倆會堅定地走向未來,將日子好好過下去。


珍惜當下,珍惜媽媽為自己付出的一切,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好好生活,是一場人生修行


朱光潛先生曾說:


「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生活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真的要過好,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現在的社會裡,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了:


不願做飯,嫌麻煩,嫌浪費時間,隨便點個外賣對付一下就過去了;


討厭煙熏火燎的味道,驕傲地表示自己十指不沾陽春水;


認為一切都買得到,家裡做得再好,還能有外麵店里的好吃?



但也許,做飯才是表達感情最好的方式。


食物能帶來的不僅是飽腹感,更是人的滿足感和愈療。


保持對食物的虔誠,這不僅僅是源於自然的饋贈,還有自己付出的十二分態度。


一日三餐看似小事,其實藏著一個人最深的心意。



我有一位朋友小林,之前從不下廚房,不是去外面吃就是叫外賣。


但疫情被封在家裡半個月,不能出門,也不能叫外賣的他,只得自己下廚。


從最簡單的煮清湯麵開始,最多再煎一個雞蛋。


再慢慢的,學著煮一些青菜,煎一塊牛排,再學幾個家常小炒。


我問他,自己做飯的感覺怎麼樣。他回答說:


「挺滿足的,吃自己做的東西特別有成就感,之前從未有過這種感覺,整個心境豁然開朗了。」



生活,說白了就是過日子。


而日子,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要想把日子過好,就得踏踏實實地去感受人間煙火。


會做飯或許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才華,無非是執著在一勺鹽、一把火里。


但我相信,會做飯的人,他們走到哪裡都能好好生活。


因為他們至少找到了一種方式,去和自己、和這個世界溫柔相處,他們掌握了一種逃開那些晦暗時刻的力量。



汪曾祺曾說: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生活其實就是是一面鏡子。


當你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它,它就會還你荒如沙漠的日子。


反之,你用積極的態度來對待,用一顆熱氣騰騰的心對待,用一雙勞動的手對待,回報你的是詩意一般的生活。


點個「在看」,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作者:時光君-雙木,來源:慢時光(ID:manshiguang3)。這裡是100萬知性人都在看的治癒系公眾號。只寫深度,不談八卦。每晚九點十五,用文字讓心靈棲息,睡前必讀!關注我,幫助你治癒焦慮,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