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有: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狀態都源於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儘管我們在現實中難以發現4維以上的實際例證,儘管不少人習慣用1維的思維模式來認識各種現實中的具體事物,然而,由於社會的複雜性,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常常會有N個維度,這個N會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一直延伸到無限大。
只不過,每個維度對外界、對我們的影響不可能完全一樣或基本相等,我們可以被外界認識常常源於某個特定的維度,而對這個主要維度的判斷或選擇,我們未必與外界相同或類似,而我們能夠感知的外界也未必會形成一致或類似的共識。
所以說,標準的差異常常帶來最終結果的大相徑庭,儘管社會科學已經形成了對人基本特徵延續和關聯性的共識,然而,判斷標準的維度與判斷的結論之間的空間聯繫決不能直接採取平面投射的方式簡單處理,否者就會得出非常可笑的結論。
就像202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邏輯和判斷毫無關係,更不會牽扯到任何的學識和責任,不管給出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法定社會義務的缺失,讓連自己最應該做的事、自己職責範圍內必須的事都做不好的人去領取虛幻的光環本身就是一種徹底的異化,而這種不可逆的異化會徹底改變與此相關的每個人,幸好我們沒有與他們站在一起。
根據自身所關聯的社會關係做好社會最需要的事符合儒家的一貫立場和做事風格,而經過道學家們自作聰明的不斷演繹卻成為無能者的借口和無恥者的工具,這點歷史教訓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