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十部》(47)
他人的意義
這世上只有兩種人:我和他人,除我以外,都是他人。我們只能給人下定義,我們從未給他人下過定義,或者是我們無法給他人下定義。因為不同的他人相差甚遠,愛人、親人、朋友、同仁、同謀、同黨、同事、熟人、陌生人、戰友、敵人。他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關係,或親密無間、形同一人;或是利益同盟、同舟共濟;或是各自為生、井水不犯河水;或是生死之交,或是你死我活……等等,這些不同的關係意味著我們面對不同的他人,他人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所以我們並無他人概念。這裡出現了一個重大的邏輯漏洞,人是需要他人的,他人的作用絕不是某種社會角色或生活角色,個人從邏輯上需要純粹的他人給予存在的認定與補充,而不是發生某種角色的關係。他人的角色會遮擋他人本身的作用,每個人需要的他人不是他扮演了什麼角色,而是他作為感知同類傳遞的真實的感知信息,這種感知的傳遞才直接支持著人的存在,而不是有關於人的社會性或生活性活動。因為我們並不與他人發生直接關聯,而是與他人充當的角色發生社會或生活關聯,起的作用就是社會或生活的作用,因此,真正意義的他人反而是缺失的,我們因此不能廣泛地、全面地、可靠地得到他人的感知信息支持,這個致命的巨大缺失我們至今沒有意識到。
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社會關係和生活關係,人的感知存在也變成了生命存在、社會存在和生活存在。試想,如果鳥群、魚群、蜂群分成這麼多複雜的有差別的關係,它們還怎麼飛?怎麼游?怎麼釀蜜?我們需要他人是生物的本性決定的,也就是感知存在所要求的,沒有他人的各種感知信息作印證、補充和支持,個人不會建立存在度,也就是個人不能存在。就如同鳥群外的一隻鳥、魚群外的一條魚、蜂群外的一隻蜂不能存在一樣,我們對這種他人效應缺乏認識,更無意識,所以我們不知道人的自身存在問題出在哪裡?就出在他人感知互動支持的缺失。
正因為如此,新紀元讓他人的意義得到本質性回歸,這就是說,我以外都是他人,而不再是:夫妻、母子、父子、親人、朋友、路人、敵人……等等複雜的社會生活關係。個人與他人直接純粹的感知互動得以無條件無障礙進行,這才還原到生物存在的本理狀態。個人的存在得到所有他人的感知互動支持,基本原理就是:人與人密切的感知互動彌補了個人存在先天缺失的感知信息,極大地加強了人的感知能力以及感知信息儲存和存在度,這從理論上解決了個體存在遭遇的所有問題。人們結成感知共體,這就是同種生物共體存在原則在人類社會的理性應用。個人還原到純粹的個人,他人還原到純粹的他人,存在的感知運動才能順利地有效地進行,人作為感知體,才能在感知運動中圓滿自足地存在。
到了感知紀元,他人的作用才有了明確的定義:他人——我另外的感知。他人就是我感知的來源,因為個人並不能從其他生物的感知互動中獲得人特有的和所需要的感知信息,並且,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溝通的感知信息遠遠不受語言和行為活動的限制,其信息量遠遠大於人們主動交流的部分。大量的潛在信息在人與人感知互動中流通交流,其對人存在的實用性支持我們還所知甚少,我們只知道人與人的親密關係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舒適感和幸福感,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無條件無限制感知互動給我們帶來高存在度的心理體驗。理論上,我們獲得的他人的感知信息量與存在度成正比關係,我們與多少他人直接的或間接的親密互動,我們就會有多高的存在度,高存在度的直接體現就是生活的幸福愉悅。而低存在度的直接體現就是混亂無序、緊張恐懼、孤獨無助和焦慮失望的生活現實。
我們這該明白了吧?他人意義的回歸有多麼重要?(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