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幸福與否,不僅看門當戶對,還要看雙方的品質和擔當

在封建時代,女子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兼之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因此男女之間的婚姻關係,可能是一句話,一份恩情便定下來了。所以才會有指腹為婚、童養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習俗流傳下來,直到改革開放後,這些陋習才得以摒棄。

但門當戶對這種觀念,卻能流傳至今,說明是有一定可取之處的。

不然古人為何如此講究門第呢?

也許是時代的變更,有些古老的傳統已經不適用了,所以大部分現代人在婚姻關係中,已經很少講究門第了,甚至對這種觀念褒貶不一。但依舊有小部分人,在婚姻關係中講究門當戶對的,因為這種婚姻關係,好處是相對穩定。

為何這麼說呢?

清朝乾隆時期,乾隆有一女,乃妃嬪所出,按清朝的制度,最多封為和碩公主,地位等同於郡王,但乾隆對其很是寵愛,甚至說出,她如果不是女兒身,定要立她為太子。

《嘯亭續錄》——和孝公主,惇妃所生,為純皇帝最幼女。上甚鍾愛,以其貌類己,嘗曰:「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

固倫和孝公主,在乾隆的女兒中排行第十,又稱十公主。十公主除了在乾隆這邊受寵,也很討容妃喜愛,而容妃,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香妃」。

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公主也是避免不了,乾隆為其指定了一門,門當戶對的政治聯姻,而額駙則是和珅之子。此舉屬於下嫁了,乾隆因此給和珅之子,賜名豐紳殷德。

而古人之所以,如此看重門第,是因為除了政治利益交換,還有夫妻雙方同屬於相同或相近的階層,由此推之,兩人的志向,興趣愛好大都是相同的,這樣一來,夫妻在一起生活就有了共同的話題和追求。

當然,這種只看門第嫁娶的婚姻,夫妻兩人自然很難產生愛情,但又最是符合實際情況,因此這種關係,的確相對穩定。

如果運氣足夠好,聯姻也不是不能,尋到自己的一生所愛

豐紳殷德與十公主,便是如此幸運的一對,兩人婚後相濡以沫,又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一起吟詩作對,一起出外打獵遊玩,可謂是神仙眷侶。

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十公主便發現和珅貪贓枉法。《嘯亭續錄》記載——公主嘗對豐紳殷德言:「汝翁愛皇父厚德,毫無報稱,惟有見有日彰,吾代為汝憂。

嘉慶四年,和珅東窗事發,本該是抄家滅族的禍事,因為十公主的求情,和珅與豐紳殷德父子兩人,都被革職剝爵,抓捕進牢獄,但事後卻放出了豐紳殷德,並且允許豐紳殷德享受伯爵待遇,並且歸還半個和府,作為豐紳殷德與十公主的住處。

和珅一生育有二子二女,但次子夭折,兩女早已嫁人,十公主不得已,只能找嘉慶帝求情,豐紳殷德才得以出城,料理父親的後事。

也許是該辦的事辦完了,豐紳殷德了無生趣,整日渾渾噩噩,要麼就是沉迷酒色,於是又犯了錯誤,被固倫和孝公主府長史奎福控告,可謂是牆倒眾人推。

因為皇帝去世一定時間內,全國都得掛孝,一般平頭百姓,期間都不得生兒育女。而豐紳殷德確實犯了錯誤,與小妾生下一女,此後又是十公主前去求情,他才得以無事。

事后豐紳殷德卻像沒事人一樣,對任何事情都不在意,誰也不搭理,每日縱情聲色,大錯沒有小毛病卻不斷,讓嘉慶帝看見他就煩,於是授予他頭等侍衛,擢副都統,賜伯爵銜,並派到烏里雅蘇台任職,等於把他打發到犄角旮旯,來個眼不見心不煩。

對於此事筆者也不意外,世家貴公子沒經過磨礪,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之後也沒啥好說的,豐紳殷德適應不了邊疆氣候,沒幾年便病入膏肓了。

嘉慶十五年,在十公主的求情下,豐紳殷德得以回家療養,但熬了三個月便去世了,享年三十六歲。十公主與豐紳殷德生過一子,但早夭,因為沒有子嗣,後來十公主從別處,過繼了一個兒子,名福恩,至此度過餘生。

結語

回顧十公主一生,年幼時恩寵不斷,成婚後夫妻恩愛,但之後卻家破人亡,丈夫英年早逝,可謂是先甜後苦,實在是造化弄人。兼之清朝在皇太極後,就沒有公主改嫁之事,十公主後半生,也只能孤苦無依。

也怪不得如今的人,對門當戶對這種觀念褒貶不一,雖有可取之處,但利弊參半。想要維持穩定幸福的婚姻生活,不能僅靠門當戶對,還要看雙方的人品和擔當。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十公主敢愛敢恨,面對困難時苦苦支撐,而豐紳殷德卻一直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