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屆九零後普遍跟父母不親?真實答案:最傷人的往往是親人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現在很多九零後、九五後的年輕人,普遍跟父母關係不親。

也不是說不愛父母,更不能說是不孝,但就是沒辦法跟父母產生很深的感情。

如果有選擇的話,年輕人更願意跟自己的朋友、戀人在一起,但是卻不願長時間跟父母在一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今天我們請到了兩位九零後年輕人,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吧。

園園,25歲,公司行政文員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

可能你會問,我都25歲了怎麼才工作啊。

就算讀大學,22歲也該畢業了。

我的情況有點特殊,首先我上學本就晚了一年。

後來因為生病,陸陸續續休學長達兩年。

所以畢業這一年我都25歲了。

其實我也很著急。

我大學的時候還挺想考研的。

但是想到,父母這麼多年,供我讀書也不容易,所以就放棄了考研的想法。

本科一畢業,就趕緊出來找工作。

但是今年,找工作的情況並不順利。

今年的應屆生超過了一千萬,但是公司卻關門了很多。

也就是說,原本就「狼多肉少」的職場,如今的情況變得更為窘迫。

競爭更為激烈。

我只是一個二本應屆生,真的沒有太強的職場競爭力。

所以,到最後就找了一個小公司文員的工作。

我安慰自己,雖然工資不高,月薪只有4500。

但對我來說,節省一點,一個人花也勉強夠用了。

我父母一直對我說:「先就業,再擇業。」

我也認同這個說法,畢竟,我已經25歲了,成年人必須要自己養活自己,不能再啃老了。

上個月剛發工資。

扣掉五險之後到手四千出頭。

看著這微薄的薪資,還沒來得及感慨。

我媽發信息說,今年家裡用錢的地方很多。

我嫂子生了二胎,現在沒人帶,送到我家讓我爸媽幫忙帶。

我媽很高興因為二胎是孫子,滿口答應幫忙帶娃。

但是我爸媽也沒有多少錢,這麼多年就是靠一點存款在生活。

現在家裡多了個娃,我媽意思是讓我每個月往家裡交一千塊錢。

我爸接著說:

「養你這麼多年,讀到大學,你還多病,我們也不容易,現在你終於開始掙錢了,要知道感恩。」

我無法反駁,只能默默答應……

章磊,29歲,程序員

「你大舅家的表哥,今年又買了一套房子,八十多平的公寓,在市中心,說是給大舅和舅媽買的。在市中心,離超市近,還有公園,讓他們安心養老。」

「咱對門搬來的新鄰居,兒子你見過了沒?據說是博士呢!今年36歲,還沒結婚。他們單位為了挖他,給了他五十萬的安家費,所以才在咱們這個小區買了房子,真厲害啊,果然學歷還是有用。」

「你那個在英國讀書的表妹還記得吧,你二姑家的。聽說今年被學校保研了,一個小姑娘家家的,真是出息了,以後你二姑就有指望了。」

——這就是我,一個月薪八千的程序員,每天在家裡聽到的日常對話。

其實我很清楚我父母想說什麼。

他們就是想說:

在他們認識的人當中,我是所有孩子里最沒出息的一個。

親戚家的孩子,要麼做生意賺了大錢;

要麼讀書讀到碩士,博士,光宗耀祖;

要麼在體質內升職加薪,成為眾人巴結的對象;

要麼擁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比如醫生,律師,金融等等……

總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我好,就是比我強,就是比我厲害。

一開始,聽父母說這些話,我還會心裡暗暗的較勁:

我也想變強!我也想變優秀!我也想成為父母的驕傲!

我也一直在努力。

高考成績不好只上了一個大專,但是我沒有放棄自己,努力學習成功升了本。

我學的是文科,畢業後做了兩年HR,感覺沒有什麼出路,自學了編程,轉行程序員。

我真的一直在努力,一直沒有放棄自己,一直在尋求更好的職業。

然而,我的每一次提升,我父母只是象徵性的表揚一下,然後繼續「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呵呵,算了吧。我也累了。

我這僅有一次的人生,為什麼總要去迎合他們的期待呢?

我能從一個野雞大專,自己考上本科,又從文科行業轉到理科行業,我已經盡我所能在提升。

我也就是一個普通家庭出來的人,不論是升本還是找工作沒有依靠過父母。

回頭看看我的起點,我已經走出很高、很遠了。

我不想再活在他們的期待之下,不想再被他們無止境的比較而擾亂我的心態。

討論

為什麼這屆九零後,跟父母普遍不親呢?

歡迎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