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選擇時,你是為自己著想,還是為別人著想呢?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有時是為自己著想的,有時是為他人著想。當為自己著想時別人或許會說你自私,當為別人著想時,有些人又會說你是傻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分不清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儒家的義,是一種最高境界的道德規範,它沒有具體的定義,也沒有具體的標準。就用一個義字所代替。儒家提倡重義輕利,首先是勸人向善、催人向上、勵人向公的一種教化,應該加以肯定。其次,由於義之無形,無確切定準,也導致其中不少混亂。有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就是「義」,而有人認為其是「不義」,它與利的界限是模糊的。大是大非,一清二楚,可有些是無法分清是義是利。因而重義輕利在這時也就有此含混了。

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孔子的義是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地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的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在孔子的思想中,「義」和「利」並非是衝突的。而是在面對利益時,首先要考慮眼前的「利」符不符合「義」,如果是符合「義」的,儘管獲取好了;如果是違背「義」的,則應該毫不猶豫地拒絕。這就是「見利思義」。

君子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所行動,而是為了國家,社會,家庭,他人的利益而採取行動。所以 「義」也是為了維護利益,不過這個利益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為大眾著想。君子是覺悟了的小人。趨利避害,人之天性,君子也是這樣。君子的覺悟就在於他理解了人是社會性動物這一根本。人之所以強大,在於人們組織的家庭、部落、族群、家國,知識得以積累、傳承,生產力得以發展,所以,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社會性也是人的天性,而人的社會性組織就需要道德來有效降低社會的組織成本,所以,人不能象野獸那樣赤裸裸的率性而為,人必須約束自己的慾望才能組織為社會,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其實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卻應該提倡做好此時此刻該做、能做的事。

只要我們能盡職盡責地按照自強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麼,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們活得心情舒暢、問心無愧,而不是富貴。富貴不是人們想求就必然能夠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後就永遠能擁有的。人生的意義不是為個人的利益而生活的,一味地追求利益,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多得多。而「義」,或許會從物質上失去的多,但是在情感上會得到更多。試想,事事都以自私和自利為出發,見利忘義,那人類文明能得到傳承嗎?我們的生活能夠安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