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其說是追求成功,不如說是追求成長。成功必須有一個世俗的定義,成長只需自己內心確信即可。成功是與別人比,成長是與自己比。成功是外在的,成長是內在的。成功也好,成長也好,都有一定的方式和路徑。
我們最熟悉的方式或路徑是「贏在起跑線」模式。儘早確定目標,持續不懈努力。要麼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胎教幼教,上好小學,上好初中,考好高中,還要上各種學科、興趣培訓班,參加各種競賽,然後進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要麼是獨闢蹊徑:選定體育或藝術,心無旁騖地追求,不顧一切地投入,昏天黑地地訓練。
另一個大多數人心嚮往之、實不能至的方式或路徑是「放養」模式。沒有明確目標,不設限制藩籬,摸爬滾打,廣泛嘗試,發掘真正的興趣和專長,然後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向和路徑。
兩種路徑孰優孰劣呢?是不是有第三條路徑呢?
加拿大暢銷作家大衛•愛潑斯坦(David Epstein)的《成長的邊界:超專業時代為什麼通才能成功》(Range: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World)探討了這個問題。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曾被IT之神比爾•蓋茨作為2020年書單鄭重推薦過。可是推薦後不久,就傳出了其一地雞毛的的離婚消息。不過,比爾蓋茨在此之前,的確是一個既獲得巨大成功又不斷成長的典範。
在中文版「該死的書腰」上印著「一本戳穿專業化神話的好書」——從排版上來看,應該是蓋茨之言,但從書中的內容看,這句話並不準確,因此存疑。同時印著這樣的廣告詞:「刻意練習?贏在起跑線?成為專業精英?瞬息萬變的AI時代,你的成長需要更多路徑和可能!」
全書以高爾夫之神老虎•伍茲和網球明星費德勒的故事開篇。老虎•伍茲從小就表現出對高爾夫的過人天賦,其父母就全力以赴地訓練小伍茲,直到其封神。費德勒的母親是一位網球教練,她卻沒有從小培養兒子的網球興趣和技能,費德勒什麼都玩,壁球、滑雪、摔跤、游泳、籃球、手球、網球、乒乓球……進入青少年時期才逐漸被網球吸引,選定方向,全力以赴,最後成為一代經久不衰的巨星。
老虎•伍茲代表了「儘早起步,刻意練習」的專才路徑,費德勒代表了「多方嘗試,晚一步專業化」的通才路徑。
作者在書中首先抨擊了「贏在起跑線」的教育狂潮;然後對抽象思維和概念推理的重要性給與了肯定,而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世界的廣泛接觸和認識之上的;作者也推崇關聯思維、類比思維,直指本質固然快意高效,但整體性、系統性、關聯性能讓我們在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豁然開朗事半功倍。作者同時指出,要跳出經驗,不要迷信專家;過分堅持,也會失去校正機會;要經常跳出三界外,當個局外人,重新審視我們的方向和路徑;用過時技術和方法進行橫向思考會有意外收穫;放下熟悉的工具,離開熟悉的環境,偏離熟悉的路徑,都會帶來全新的視野和認知。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書中在談到利用過時技術和方法進行橫向思考的時候說,其他的此類案例,與中國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利用古方提取青蒿素的巨大發現相比,都相形見絀。還不忘提一下屠呦呦是無院士資歷,無海外研究經歷,無研究生學歷的「三無教授」。
在結語中,作者告訴我們,「創新和自我發現的故事看起來就像是從A點到B點的有序運動」,但實際上所有的成長都不會是直線運動,都會有意外,都會有迂迴曲折,都會有迷失迷惑。老虎•伍茲們「成長之路上的彎路、廣度和試驗的作用被壓縮到最小」,構造了一曲簡單直接高效走向成功的神話。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綜合性成長之上的。
作者貌似推崇通才之路,一定程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作者的意思遠非這麼非白即黑簡單粗暴。作者實際上在兩種路徑之間走了中間路線——中庸大道,看來是普適的——認為專才和通才是殊途同歸的(作者特彆強調「最後,請記住,專業化本身沒有任何錯誤。我們都在做深入研究,只不過專業化的程度和內容有所不同。」)伍茲模式中被修剪掉的迂迴曲折也是伍茲們獲得了綜合性成長不可或缺的,而費德勒的成功中也絕對不能忽視專業訓練的作用。
這從書的副標題「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a Specialized World」也可以看出,「專業世界通才為什麼成功」,並不排除專才的成功。何況所謂專才和通才,到了一定段位都是相通的,專才即通才,通才也必有所專。
作者還談到,在人工智慧時代,許多有規則有邏輯的所謂「專業性」工作,都可以交給機器或系統去做,人需要有更大的視野、更好的抽象能力、更強的洞察力和應變能力,與機器或系統做好人機協同,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人的價值。這個意義上講,通才在如今這個時代比專才具有更大的優勢,倒也不失為一種共識。這也為「跨界」成為時尚做了一個意外的註腳。
作者認為,「精神上的自由和個人試驗是(成長)力量的源泉。」而且「所有生命都是一場實驗。」
所以,敞開胸懷,解放思想,吐故納新,不斷成長,好好做一場人生實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