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一點# 認知提升#《精進》#無法做到堅持,那就從專註開始
很多朋友見到我都會說,你的意志力真強,能每天堅持寫一點。似乎只要有足夠強的意志力,完成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就會變得很容易。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意志力固然重要,但想要長期堅持做一件事的動力光有意志力是不夠的,因為意志力就像橡皮筋,它是有承受上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上限,橡皮筋就會綳斷。所以,會遇到堅持了一段時間而放棄的情況。
那怎樣能讓我們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呢?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通過實驗發現,在興趣這種內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完成同一任務的表現比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更好。也就是說,興趣和激情才是驅動我們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的動力。
比如我之所以能做到每天堅持寫一點(當然我寫得不好),是因為做這個事能促動我不斷地學習新知,掌握新知能可以擴展我的認知邊界,然後我通過寫一點的方式進行輸出,強化我的這個學習效果,這個過程讓我愉悅。
或許有些朋友會說,我也很想知道自己的興趣點是什麼,所以去做了很多嘗試,但就是尋覓不到怎麼辦?
有什麼辦法能幫我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嗎?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在上周提到過學習積累通常呈現S形曲線的特徵,對於興趣的尋找上也是如此,寧可先做一些並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並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循環。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告訴我們,行動能影響思維,所以,我們可以調整一下順序,不再是要求先有興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二是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象與騎象人》一書中將理想腦形容成騎象人和用大象來形容感性腦,當大象發揮作用時,騎象人是無法控制的。所以可以通過繞過騎象人直接給大象刺激的方式來激發興趣。
三是給予自主空間,化被動為主動。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說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其中自主性非常關鍵,自主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出興趣。但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自主的空間很小,還可能處處掣肘、束縛太多,那麼即便起初興緻盎然,這種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最好的方式是用探索的精神,發現條條框框之外自由騰挪的空間,從而拓展出屬於自己新領地來。
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註地做,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麼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