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安全距離的,我們把這稱之為界限感。
你喜歡動,我喜歡靜,這本沒有好與壞之分,相互尊重,才能找到合適的相處模式。
只是,生活中總有人喜歡改變別人,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稍有反對,便自尊心受傷,起了衝突。
這其中,婆婆和兒媳就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矛盾,一個試圖用自己的經驗傳輸觀念,一個想要活出自我不願將就,如果丈夫在中間不會平衡,很容易讓關係變得緊張。
周林就陷入這樣的矛盾中,他剛和妻子結婚時,就發現妻子耿雲不是好說話的人。
結婚第二天,就為了床單跟婆婆爭吵,婆婆喜歡紅色,不管是窗帘還是床單都是紅彤彤的,她認為紅色耐臟還喜慶。
耿雲不喜歡紅色,結婚第一天沒的說,當然要喜慶的顏色,第二天,她就想換上喜歡的灰色床單,素雅大方。
但婆婆說,這灰色一看就很沉悶,看上去顯得死氣沉沉,非讓兒媳把床單換成紅色,為這件事,婆婆晚上飯都沒吃。
如果說僅僅是審美眼光的不同,也沒什麼,關鍵是婆婆愛說,隔一天,村裡的大娘、大嬸就都知道,耿雲不是個善良的人,對老人不懂得謙讓。
為此,耿雲一氣之下,出去租了房子,讓周林跟自己搬到出租房,周林心裡不願意,在家被母親照顧習慣了,洗衣、做飯都不會,他認為還是在家住比較好。
當婆媳關係出現問題時,丈夫的態度很關鍵,偏向於一方,很容易讓關係失衡。
02.
自從老婆耿雲出去租房,周林就成了家裡的「夾心餅乾」,一邊是母親對兒媳的看不順眼,一邊是老婆的委屈。
他的態度是和稀泥,兩邊都不得罪,將自己置身事外。
一年後,耿雲懷孕,婆婆直接放話,我沒時間幫你們帶孩子,家裡還有2畝菜地,誰生的孩子誰帶。
耿雲身體瘦弱,胎兒又偏大,在醫院疼了一天也沒生下來,醫生建議剖宮產,婆婆阻攔道:「還是生吧,這樣對孩子好。」
要不是耿雲在產床上疼得大哭,可能周林還是不肯簽字,孩子生下來後,婆婆一看是女孩,天沒黑就回了老家,再不肯過來。
周林哪裡會照顧孩子,他手忙腳亂做飯都糊鍋,更別提給老婆做營養餐了。
為了爭一口氣,耿雲沒出月子,就自己洗衣服、做飯,她不肯去求婆婆來幫忙,在孩子滿月時,家裡親戚們都來祝賀,唯獨婆婆沒來,說家裡忙,走不開。
耿雲知道,婆婆還因為自己搬出來耿耿於懷,生活再苦再難也能熬過去,她不想因為孩子而示弱。
就這樣,她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兼職,好容易女兒上幼兒園了,婆婆讓周林傳話,希望她趕緊生二胎,不生個男孩就是遺憾。
都什麼年代了,還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耿雲明確拒絕,婆婆看她不肯生,直接表態:「家裡的老房子給老二,積蓄18萬多,也全部給老二家,因為老二家有男孩。」
周林跟耿雲大吵一架,說就是因為她太要強,才讓母親這樣偏心,耿雲不以為意,既然不給就算了,生活要靠自己打拚。
轉眼16年過去了,婆婆跟老二媳婦關係也不好,血壓高經常頭暈,想來市裡看病,住到大兒子周林家,讓耿雲照顧自己。
耿雲知道後直接拒絕,告訴丈夫,你想怎麼孝順母親都行,但不要讓自己照顧婆婆。
看到耿雲的態度,周林很生氣:「你的心也太狠了,我媽病了,你應該辭職回家照顧,憑什麼不管?」
是啊,憑什麼?
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你在兒媳需要時沒有付出,對於財產又分配不勻,怎麼能要求兒媳在自己需要時,不計前嫌地照顧自己呢。
03.
有時,矛盾可以化解,但需要建立在彼此坦誠的態度上。
婆婆不是永遠都是對的,兒媳也不都是錯的。
要平衡好婆媳關係,丈夫的態度很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家庭的界限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
我們沒有必要,強求對方接受自己的喜好,就如周林母親要求兒媳換紅色床單,看上去是為對方好,其實是想改變對方的喜好。
這樣的態度不可取,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求同存異,包容才能產生家的溫暖。
其次,遇事自己主動承擔,不要和稀泥。
有的男人遇事喜歡和稀泥,其實這是一種逃避心理。
就是明知道婆媳關係緊張,自己卻不願意承擔責任,而是聽之任之,時間長了,矛盾很容易激化。
正確的做法,是將矛盾點攬到自己身上,比如母親喜歡男孩,催兒媳再生一胎,兒子可以說:「媽,男孩女孩都一樣,我就很喜歡女孩,不準備再生了,老婆想生我也不讓。」
你看,輕鬆一句話,就轉移了矛盾焦點,婆婆不會責怪兒媳,老婆也欣慰丈夫的理解,對老人多一份尊重。
這樣的關係才是健康的,彼此向自己身上找原因,家庭怎麼能不幸福呢。
家人相處,不要總拿放大鏡看對方缺點,而要多看對方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包容,生活自然顯露溫柔的一面。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