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2020年12月04日19:36:08 情感 1720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

古代的時候,中國大多都是以男性為尊,到了近現代才開始追求男女平等。然而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些村落因為過於偏僻,他們的思想依舊比較封建,男女地位並不平等。

就比如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克木人,在男女生相處的過程中,男生的地位要低於女生,甚至男生只能住在樹屋上,想要下來和女生一起生活,就必須經過女生的同意。

"克木人"女生的地位要高於男生

克木人是主要分布於亞洲中南半島的一個民族,在中國、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都有分布,只不過分布在寮國的族人最多。克木人的人數並不是很龐大,現如今約有3000多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少部分人懂得傣文和漢語。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村落

克木人有一個非常傳統的文化現象就是"圖騰崇拜",和古時候的原始族人一樣,他們分為了好幾個圖騰,而同一個圖騰姓氏的族人是不能結婚的,會被視為"不敬"。他們非常信仰鬼神,信仰他們的祖先,每個村落都會祭拜"官鬼"。

祭拜儀式,幾個村落都差不多是一樣的,一般都是在每年的1,2月份,在一棵參天大樹下,擺上一塊畫著他們祖先的人像,或者是圖騰的石頭,再搭上棚子舉行儀式。而他們的祭祖儀式,則一般是在夜間舉行,除了要發自內心的祈禱外,他們還要模仿本族圖騰的動作。

比如像只老虎一般"張牙舞爪",或者是揮舞著自己的雙臂,模仿"雄鷹"。而克木人在中國是人口比較少的群體,大多分布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有的分支靠近城市,在與其他人的交流中,漸漸學會了一些漢語。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

還有的分支則深藏於森林之中,遠離人群,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而這些克木人有一個習俗倒是令人"大開眼界"。要知道,在當今這個社會大多都追求人人平等,每個人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但是深藏於西雙版納森林中的克木人不同,她們還保留著封建的思想。

這群"克木人"以女生居多,男生人數比較少,而他們一直保持著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女性為尊"的封建思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男女交往中,都是由女生做"主導"的那一方。而像這種民族,似乎"相親節日",還有各種"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若是女生有在"節日"、"活動"中,遇到自己的心儀的男生,那麼她便可以直接將"心儀之人"領回家。若是女生的父母對待男生,非常熱情,那麼就說明這樁婚事父母同意了;若是父母的態度非常冷淡,甚至問男生來家裡做什麼。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

這就代表著父母並不滿意男生,而男生這時候就會起身告辭。克木人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且"老婆最大"。在男女雙方結婚後,女方會為男方修建一棟高高的樹屋,來供男方居住,若是男方想要下來,就必須女方同意。

女方同意的方法也很獨特,她們是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敲擊樹屋的門,來通知男方可以下來生活,與她們繁衍後代的。畢竟樹屋一般都被建的很高,而身為女子,並且在家裡有著高地位的她們,自然不會爬上爬下,因此就用竹竿代勞了,既省時又省力。

那麼為什麼這些克木人會以女性為尊?為什麼她們會一直保留著這麼封建的思想?世界上還有像她們這樣的民族嗎?其實無論是古時候的"男性為尊",還是"克木人"的"女性為尊",造成這種階級思想的原因,有很多種。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

為什麼會以"女性為尊"

第一個原因,男女比例問題,說白了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克木人,尤其是分布在西雙版納森林的那群克木人,女生佔總人數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很多,差不多十個人裡面,有6,7個都是女生。那麼無論做什麼決策,女生占的分量要遠高於男生。

這時候,"羊群效應"就發生了,十幾個女生都做了這個決定,兩三個男生哪怕持反對意見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只能妥協。妥協的多了,也就默認了"女生說的對"的這種情況,女生的地位自然也就變高了。

第二種原因,則是環境因素。這些克木人大多都生活在森林中,遠離大城市,鮮少與外面的事物,還有外人接觸,思想自然比較落後。現如今生活平穩,也沒有什麼特殊情況,促使她們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發生改變,所以就一直保持現狀了。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克木人

再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克木人也習慣"女性為尊"的生活了,人其實都有點"惰性思維",一旦習慣了某些事就很少主動去改變現狀。至於世界上還有沒有像"克木人"這樣,以"女性為尊"的民族,自然還是有的,畢竟世界那麼大,有些民族像"克木人"一樣有著封建思想,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

比如同樣來自中國的"白褲瑤族",她們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南丹縣、里湖瑤族鄉等地區。她們的人數要多於"克木人",有3萬多人,是"克木人"的10倍。而她們是被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有著"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

"白褲瑤族"實際上是"瑤族"的一個分支,她們自稱"布諾"。不過因為本族男子總是穿著齊膝白褲,所以又被稱為了"白褲瑤"。既然都說她們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了,就說明她們一直保留著古老傳統的習俗。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白褲瑤族

"白褲瑤族"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里,生存的環境十分惡劣。而她們在與自然環境艱難搏鬥的生活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民族文化,比如"銅鼓舞",這是她們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每逢五穀豐登的時節,或者是重大節日等時候,就會敲打銅鼓。

"銅鼓舞"還與"白褲瑤族"男女之間的愛情息息相關,因為他們大多都是在跳銅鼓舞的夜晚時分,向自己心儀的對象表白心意的。而與"克木人"一樣,"白褲瑤族"在男女交往中,也是女生佔有主導地位,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心儀的男子。

甚至在男女雙方結婚之前,男方是需要給女方時間,讓她和自己以前的情人告別的。倘若男生不能忍受女生在結婚前有過一段戀情,那麼他就會受到眾人的指責,會被認為心胸狹窄,女方隨時有悔婚的可能性。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男人不能下地只能住樹屋,靠一根竹竿繁衍後代 - 天天要聞

白褲瑤族

對待文化差異,應該持包容態度

當然女方和自己以前情人的告別儀式是公開透明的,女方的家庭還要給情人準備好二十斤的糯米飯,當做最後的告別禮物。不過"白褲瑤族"與"克木人"還是有著不同之處的,"白褲瑤族"的男女雙方結婚後,是女方跟著男方一起住,而男方的地位要比交往時候高一些。

或許在現在思想先進,開放的"現代人"眼中,這些"克木人"、"白褲瑤族"的思想實在是過於落後,封建,有些人會覺得這種習俗很"好玩",甚至有點"可笑",但這種習俗實際上已經被"克木人"、"白褲瑤族"等人遵循了幾十年,幾百年了。

這種習俗其實也是"克木人"、"白褲瑤族"的一種傳承文化,如非必要,其實是不需要改變的,還不如順其自然。更何況要想讓她們的思想變得跟大家一樣,肯定需要更久遠的時間沉澱,在這之前,大家其實應該採取一種"包容"的心態,來看待這種文化差異問題。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 天天要聞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在愛情與婚姻的路上,有人一帆風順,有人卻屢遭波折。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35歲女子小雨的坎坷婚姻歷程。她兩次離婚,每次都選擇凈身出戶,面對周圍人的不解和網友的質疑,小雨內心究竟藏著怎樣的堅持與掙扎?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感受那份不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