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今年快過完了,我們小夥伴一起聊天,聊到春節回家。朋友小白說,我不想回家,反正每次回去都和爸媽吵到心力交瘁,太煎熬了。從小到大,不管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爸媽的第一反應都是馬上來責罵我。
「才考了90分,還有臉出去找同學玩?」
「你怎麼總這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怎麼又感冒了?叫你多穿點你不聽!」
最扎心的一次,是我在日本留學,畢業論文怎麼也寫不出來,給我爸打電話哭訴,被他劈頭蓋臉一頓罵——
「你花了我這麼多錢出國,論文你都寫不出來?學習不好你就回來吧!」
「當初你死活要出去留學,你要是中途回來了,還能有什麼出息?!」
「怎麼別人都能寫出來,就你寫不出來?!你是不是沒好好學?」
我忍不住跟我爸大吵一架,又被他冷嘲熱諷:「你瞧瞧你什麼態度?!學這麼多年白學了!」
感覺我和爸媽聊任何事情,都給了他們罵我的理由,每一句都掛在我心口上。只要我解釋,最後結果一定是雙方猛烈地開火,然後冷戰很久。
每次吵架後,過段時間好不容易有所緩和,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大吵特吵,然後越來越不想和他們溝通。和爸媽溝通這件事比寫論文還難,想想都絕望。
總有些父母不會直接表達感受,當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他們只會大發雷霆,要麼指責要麼抱怨。有時候明明一句關心的話,從父母口中說出來,卻變得格外刺耳,分分鐘讓你受內傷。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為什麼非要吵個天翻地覆?
小白說,我爸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雖然說話尖酸刻薄,但其實心底很柔軟。
明明關心我的身體,擔心我一個人在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但他就是不好好說話,非要心口不一。他越是擔憂,對我的攻擊就越猛烈。
但哪怕我知道他就是這樣的,我也沒辦法接受他總是對我「語言暴力」。我真的很嚮往在我遇到問題時,隨時有家可以回,而不是一找爸媽,就立馬被他們推出去。但既然相處起來這麼困難,就拉開距離,避開沒意義的溝通好了。
其實,無論我們和身邊的人多親近,都會遇到溝通方面的問題。溝通本身就是很困難的事。
父母對我們發火,也許是因為引發了他們自己內心的無力感。比如小白在國外留學遇到困難,父母沒辦法立即趕到她身邊,也沒辦法替代她完成她的畢業論文。既放不下對她的擔心,又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到她,只好把這種情緒轉化為憤怒:誰叫你當初要出國留學的?
總是忍不住和父母吵架,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改變不了父母,但能用一些心理學的小方法,避免自己深陷情緒之中。真正成熟的人,懂得適時表達情緒,而不是壓制它們,讓自己內心充滿負重。這些方法,同樣也適用於你和身邊其他人的溝通中。
01
不要著急,先傾聽父母的表達
當父母發火時,不要急著去「抗戰」。先停下來,去想一想父母真正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站在他們的角度,你是什麼感受?會不會想要吵架?是因為什麼?
02
趁涼打鐵,而不是趁熱吵架
不管父母情緒多麼激烈,不要否認他們的情緒。因為他們有權表達憤怒。你可以表達出你能理解他們,知道他們其實很擔心你。但如果你感覺很難受,可以先離開一會兒,避開和父母爭吵。等到彼此的情緒過去後,再心平氣和地聊。
03
和父母進一步溝通,表達你的需求
如果你帶著對父母的期待,卻不願意和他們表達,他們也會難以了解你真實的需求。你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你需要父母給你哪些支持,不希望他們對你做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