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花錢購買「監督員」監督自己學習,成了一種新興備考輔助手段。打開購物平台搜索,包括規律生活、減肥健身等需要各類「監督」服務商品不少,價格也不盡相同,最便宜的單日體驗打卡監督只需7元,昂貴的特聘老師全面監督一個月超1400元。
花錢僱人監督自己學習,這是件新鮮事,也符合部分年輕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從心理需求角度看,這是消費者對「權威效應」的一種追隨,因為在對「監督員」的描述里,充滿了「高分上岸的優秀師兄師姐」「真人學霸」「211、985高材生」這樣的詞句,購買者會得到一定的心理暗示,覺得有這樣「權威」的監督,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事實是否如此,卻有著很多不確定性。有購買服務者覺得有用,在「監督員」的定時提醒下,放下了手機,調節了情緒,提高了工作和學習效率。當然也有購買服務者覺得「監督員」除了到點要求打卡外,幾乎不交流,跟鬧鐘沒區別,更沒什麼材料來證實「監督員」的「211、985高材生」身份。「考研複習都還需要人監督,考上研究生又有何意義呢?」這樣的質疑,更是直指問題的內核——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要輕易把基本的努力交到別人手中?
如果學習需要監督還有一些客觀成立的條件的話,那麼規律生活、減肥健身等生活類監督項目的存在,則顯得有些匪夷所思。在生活節奏、鍛煉身體等方面有控制、有追求,完全是私人層面對美好的追求與對慾望的剋制。這一層面不是說別人無法參與,而是過於強調外在因素的影響,容易讓人產生推諉心理,這是心理學上常見的責任逃避心理。
消費者在付費之後,必然產生期待,而不同消費者購買「監督」服務後必然產生不同評價結果。也就是說,網購「監督」是沒有服務標準的,在付費行為發生之後,因為缺乏必要的規則約束,必然產生「期待滿足」與「期待落空」兩個結果。對於期待得到滿足的付費者來說,購買行為有可能形成依賴,那麼生活萬象層層疊疊,是否每個細節都需要有人監督才能夠得以順利執行,這要打上一個問號。對於期待落空者來說,付費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減輕壓力,而服務無效則會憑空產生些失望與挫敗,這何嘗不是雪上加霜?
作為一項帶有趣味性的服務,「購買監督」可以當作一次體驗行為,花很少的錢來對自己的耐心與恆心進行一下檢驗是可以的,短期體驗幾次就足以驗證自己是否需要此服務,聘請昂貴的「監督員」就真的沒有什麼必要。作為成年人,在小事情方面的努力與選擇,往往決定了大事情的發展軌跡與方向。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哪怕是自己多付出一點心力,多體現出一些毅力,多吃一點苦頭,也要把訓練和提升自己的權利放在自己手裡。有些事,只能自己去做,別人無法替代。
文|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