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知青:他捨命救女知青於毒蛇之口,她最終選擇與他共度餘生

2024年02月28日16:45:10 情感 1889

蒙錦河畔,茫茫雲霧中,一隊年輕人正扛著沉重的行李,踏上前往雲南建設的征程。其中,就有從北京來的李曉芬,一個18歲的姑娘,背著麻袋包裹,腳踩布鞋,親身經歷了上山下鄉的召喚。


1970年,正值知青運動的高潮。從全國各地,數百萬青年紛擁而至,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投身於鄉村建設的浪潮中。


李曉芬目睹了首都變化發展,但她無緣分享城市的富足,一心只想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於是,在父母的提議下,她懷揣著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偏遠山區的征程。


當年知青:他捨命救女知青於毒蛇之口,她最終選擇與他共度餘生 - 天天要聞


八月的夏日正酷熱,一路顛簸,李曉芬所在的知青支隊歷經數日,終於抵達目的地——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那裡風景秀麗,群山環抱,綠草如茵,溪流潺潺。


然而,青年們卻被安置在一個小瓦房村落,住的是簡陋的草棚,吃的是糙米加一點腌鹹菜。與首都生活的巨大反差,令李曉芬感到前所未有的艱辛與壓力。


村民們普遍貧窮,年年靠天吃飯。為了打破這種狀況,知青們就決定在這裡修建一座大型水庫,蓄存雨水,改良土壤,從而提高農業產量,改變窮困的現狀。於是,青年們洋溢著青春的熱情,紛紛捲起褲腿,下水作業,開始了艱苦的建設之路。


知青們從早到晚操勞不息,澆築鋼筋混凝土,挖掘溪流,平整土地,修築大壩。半年之後,蓄水池已經初具規模。那年冬日,寒風凌冽,氣溫驟降,水壩上的作業變得更加艱難。李曉芬常常在寒風中渾身發抖,手腳冰涼,唇邊結了一層白霧。


這時,班長劉建輝經常主動幫她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當李曉芬感到筋疲力盡時,他都會及時上前攙扶。


與李曉芬來自不同地方的劉建輝,性格豪爽、勇於擔當,很快就成了知青們的模範。對李曉芬來說,他就像冬日裡的一陣暖風,溫暖了她的心。


一天,正在運送鋼筋的李曉芬不慎滑倒,砸在地上,右肩重重一痛,血立時滲了出來。趴在地上,她疼得眼淚直流。


劉建輝見狀立馬沖了過來,連忙扶起她,手忙腳亂地為她簡單包紮,然後背著她就直奔醫院。一路上,李曉芬渾身酸痛,但感覺到背後溫熱的體溫,茫然中竟生出一股暖意。


後來,李曉芬肩傷痊癒後回到工地。但她再也無法對劉建輝視而不見,在心底種下了一顆朦朧的火種。不過,作為普通的知青姑娘,李曉芬總是羞於表白自己的心意。反而是劉建輝,更多地主動關心照顧她,使她在異鄉也感受到了友誼的溫暖。


一年後的夏天,一場意外的山洪暴發,沖毀了工地的一面臨時木板路。幾個年輕人被困在泥石之中。劉建輝當機立斷,奮不顧身地沖了進去,在泥漿中艱難穿行,終於將人一一救出。可他自己卻被泥石砸傷了腿部,不得不離開工地,回城治療。


水庫終於在1972年竣工,蓄滿了來自高山的雪水。知青們簇擁著合影,臉上洋溢著欣喜和自豪。隨後,知青們又被分配到附近的一個國營農場,繼續勞動。李曉芬被分到了農場的養豬場,負責餵養和防疫。


生活雖然仍然清貧,但知青們已經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環境。他們每天或從事農活,或打理家畜,或做些手工活計。李曉芬個子不高,幹活從來勤快。尤其善於餵豬,那些豬只在她的照顧下,都長得肥肥圓圓的。


1976年的一個夏夜,李曉芬照例去豬圈察看情況。不料,一條蜷縮在豬欄的毒蛇突然竄了出來,猛地一口咬在了她的小腿上。


李曉芬痛得慘叫出聲,整個人瞬間虛脫在地。就在這時,同住一間宿舍的陳勇聞聲趕到,立刻扛起她就往醫院跑。路上他一邊大聲呼救,一邊竭盡全力狂奔,碩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


醫院裡,李曉芬被搶救了過來。陳勇緊張地守在病床邊,看著她漸漸恢復了意識,不禁喜極而泣。李曉芬醒來時,看見陳勇憔悴的面容,充滿了內疚和感激。半夜裡,陳勇獨自站在走廊,眺望窗外明月高懸,內心難以平靜。


他與李曉芬都是73屆下鄉的知青,兩人在這偏僻的村落已經相識四年,但一直是普通的朋友關係。可是今晚,看著她垂危的樣子,陳勇突然發覺,原來自己的內心早已種下了別樣的感情。


自那次被蛇咬傷後,李曉芬與陳勇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陳勇漸漸主動接手了照顧她的工作,經常幫她補配藥物,煲湯餵食。李曉芬感動之餘,也生出了一些別的心思,有時與陳勇單獨在一起時,會感到面紅耳赤,難以自持。


不久,李曉芬的父母從北京趕來看望,也深受陳勇救命之恩的感動和感激。李曉芬的父親是退休的國企職工,白髮蒼蒼,母親則是個樸實的家庭婦女。他們到醫院時,看見陳勇正在為女兒喂葯,臉上滿是關切的神情。


父母連連感謝陳勇,並留下一筆旅費補助。臨別時,父親拉著陳勇的手說:"小陳同志是個好青年,我女兒有你這個好朋友真是太幸運了。"陳勇只是笑笑,謙遜地回了一句:"李叔,李阿姨,您們女兒也是個孝順的孩子。"

當年知青:他捨命救女知青於毒蛇之口,她最終選擇與他共度餘生 - 天天要聞


從那以後,李曉芬便更加珍惜與陳勇的友誼。但她仍然沒有勇氣向陳勇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是在無言中默默地牽掛著。她們都明白,相比親情、友情,戀愛是一個禁忌的話題。能與這個可靠的青年保持友誼,已經是件幸運的事了。


知青們漸漸走向成熟,在這片異鄉大地上苦苦打拚,共同成長。然而,李曉芬內心深處對陳勇的心意,成為了一份永遠無法啟齒的秘密。她明白,戀愛之事終會被大潮淹沒,因此她只能將這份感情深藏於心,在寂靜中獨自醞釀。


1978年春天,李曉芬終於熬過了知青歲月,她和陳勇在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里,低調而隆重地舉行了婚禮。雖然整個過程樸素無華,但兩人臉上寫滿了幸福。


新婚不久,李曉芬就發現自己有了身孕。雖然生活困苦,但這對年輕夫妻依然對此感到無比欣喜。他們打理著一間簡陋的小屋,靠木耳、菜畦和養豬為生。有時李曉芬會趴在田埂上休息,望著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峰,感慨良多。


1979年春天,李曉芬在家裡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小雲。陳勇拄著小雲,激動得熱淚盈眶。從此,這對夫妻的生活多了幾分溫馨,儘管日子依舊清貧,但卻透著幸福的氣息。小雲在父母的呵護下漸漸長大,成為他們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鄰里鄉親們都說,這對知青夫妻生活過得自由自在、樸實無華。每逢節日,李曉芬便會做些簡單的小吃,陳勇偶爾會從遠處打回幾隻野味,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夜晚,他們常常圍坐在小院的烤火爐邊,品著本地特有的納西族風味小酒,望著繁星點點,感慨時光匆匆。


待到1980年,全國各地知青陸續回到城裡。一些同伴揮淚告別,回到首都繼續求學深造。但李曉芬和陳勇卻下定決心,要永遠紮根在這片熱土上,用雙手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來臨,一股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開始在全國蔓延開來。隨著市場機制的確立,鄉村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彼時,農村已經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消除了人民公社的舊體制。李曉芬和陳勇抓住了這個機遇,承包了幾十畝橡膠林和一點菜地。


在此之前,他們最大的收入來自於飼養家豬出售。而現在,夫妻倆一起在橡膠林里勞作,除了照料橡膠樹,還在林下散養黑豬、種植一些蔬菜。


生活終於有了轉機,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他們貸款蓋了新房子,裝了電視機和冰箱。孩子也能上學讀書了,不用像父母那一輩人一樣輟學勞動。小雲聰明伶俐,長得也漂亮可人,成為了李曉芬夫妻最大的驕傲。


1991年,李曉芬的左肩不慎受傷,正好趕上橡膠收割的季節。陳勇便獨自一人操持承包林的大小事務,每天從林子里一人打理數十畝橡膠林,體力確實吃不消。


幸好,小雲長大了,在周末和假期就會陪著父親幹活。看著女兒嬌小的身影在林間穿梭忙碌,陳勇不禁感慨萬千。


陳勇常常在林間獨自休息時,回想起10多年前和李曉芬抵達雲南時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那時年輕氣盛,唯有一股子衝勁。而今白髮漸漬,但已在這裡紮下了根,與妻兒共同打拚出一片安樂田園,也算是知青生涯的一個圓滿了結。

當年知青:他捨命救女知青於毒蛇之口,她最終選擇與他共度餘生 - 天天要聞


2000年,李曉芬和陳勇搬離了小村,在附近的一座城市昆明買了房子,住進了城裡,過上了小有餘裕的生活。女兒小雲在城裡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也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


退休後的李曉芬和陳勇享受著天倫之樂,白天常常一起去公園散步。偶爾看著兒媳領著孫子來家裡做客,李曉芬心裡就會油然升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她不由得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那個18歲的自己獨自背著行囊離開北京家園,來到偏遠的雲南山區,幾經艱辛最終在這裡紮下了根。


時光飛逝,轉眼已是40年過去了。過去的一幕幕仍然歷歷在目,李曉芬常常會對著陳勇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那時候他們還年輕力壯,在田間地頭勞作;後來艱苦創業,終於攢下了一筆積蓄;如今兒孫滿堂,老有所依,何其幸福。


每當回憶往事,李曉芬腦海里總會浮現出很多人影,那些曾與她們一起紮根雲南,共同勞作、成長的知青戰友們。有的早早回到城裡去了,有的就永遠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他們經歷過苦難,也曾堅韌不拔;曾一起奮鬥,也相互扶持,用年輕的肩膀共同撐起了一個時代的重擔。人生就像一場百味濃香,有苦有甜,有酸有辣,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 - 天天要聞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

一個女人敢把這三件事告訴你,是真的很愛你!也應該說:女人敢說這三件事,是把心掏給你了 感情里最珍貴的,從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語,而是一個人敢於對你暴露軟肋的勇氣。尤其是女人,若她肯對你坦白這三件事,其實早已愛到了骨子裡。
男人在65歲之前應當籌備好9顆星,才能坐享悠閑愜意的晚年生活! - 天天要聞

男人在65歲之前應當籌備好9顆星,才能坐享悠閑愜意的晚年生活!

在傳統家庭結構中,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男性被視為家庭經濟支柱和決策的核心,需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這種角色的定位源於農業社會對男性體力優勢的依賴,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 ‌尤其是我們現在已經年過半百的男人,應該說在我們年輕時更加深
那個被「團圓」壓垮的春節 - 天天要聞

那個被「團圓」壓垮的春節

今年春節前,婆婆早早打來電話,說小叔子一家要帶著兩個孩子來城裡過年。我雖然心裡犯嘀咕,但還是笑著應下了——畢竟老人盼著團圓,總不能掃了興。臘月二十八,小叔子一家四口拖著大包小包進門了。從那天起,我的「春節假期」就徹底變了味。
暴雨夜,女孩與迷路父親「失散」;過路夫妻暖心相助 - 天天要聞

暴雨夜,女孩與迷路父親「失散」;過路夫妻暖心相助

7月1日晚,大連體育中心主場館外暴雨如注,電閃雷鳴中,一名身穿藍色球衣的少女孤身站在黑暗中哭泣。她與前來接她的父親因信號中斷、場地不熟而「失散」。正當她無助之際,路過的攝影師李正彥夫婦主動停車相助,冒雨驅車輾轉10多分鐘,最終讓父女二人團聚。面對網友的稱讚,這對「90後」夫妻卻說:「每個大連人都會這麼做。...
男友開車致女友截癱,後全家失聯!25歲姑娘絕望哭訴:誰來救我? - 天天要聞

男友開車致女友截癱,後全家失聯!25歲姑娘絕望哭訴:誰來救我?

一場車禍毀一生:25歲女孩高位截癱,男友一家集體「消失」2025年4月5日,甘肅白女士的人生被徹底改變——男友張某某駕車時疑似分神駛入對向車道,與一輛大貨車迎面相撞。事故導致白女士脊髓損傷、高位截癱,而張某某及其家人僅受輕傷。事故現場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更令人心寒的是,據白女士稱張某某最初承諾「結婚+終身照料」...
過期糖果——致所有不甘過期的愛情 - 天天要聞

過期糖果——致所有不甘過期的愛情

第一節:燃燒的甜蜜我們是被時光遺忘的火焰,兩顆拒絕融化的糖——在命運的玻璃櫃里,用甜膩的反抗,灼燒每一寸陳舊!看啊!包裝紙剝落處,不是霉斑,是血管般暴起的糖霜!我們的甜,早被烈日晒透,卻比任何新品都更燙喉!第二節:黏連的宣言你說我們像被遺棄
人活著普通人都是在混日子 - 天天要聞

人活著普通人都是在混日子

其實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普通人都是在混日子,如果你不信的話就問問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做了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我們現在都是退休的人了,年輕時干過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大事沒有,如果說不出來就是一直在混日子,到現在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而活。
女生願意接受你的禮物說明什麼?3 個維度解讀她的心思 - 天天要聞

女生願意接受你的禮物說明什麼?3 個維度解讀她的心思

女生願意接受你的禮物說明什麼?滿心期待送出禮物,女生收下的那一刻,心裡既開心又疑惑:她到底是咋想的?別迷茫!女生接受禮物可不只是收東西這麼簡單,背後藏著不少小心思。從這 3 個維度分析,幫你讀懂她的真實態度!一、看關係!
50歲之後,善待自己,富養自己,學會愛自己,養成這6個好習慣 - 天天要聞

50歲之後,善待自己,富養自己,學會愛自己,養成這6個好習慣

#晒圖大賽#如果人生三萬天,到了五十歲之後,人生已經走了一大半的時間。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來日方長,總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等到了五十歲之後,看著身邊有些認識的人,突然之間,就消失在人海,就會明白:人生無常,生命脆弱。經歷過世間冷暖,也品嘗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