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對北大學霸夫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們要離開北京,搬到北京與河北交界的一個偏僻山區。
他們在這片山區租下了10畝田地。
此後,他們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這片田地和鄉村生活中,希望在這裡找到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的意義。
在那片偏遠的山地上,王青松夫婦的隱居生活充滿了挑戰與驚喜。
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現代化的電力和網路,交通也極為不便。
但這樣的環境並沒有打敗他們,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堅韌精神。
他們開始動手,從零開始,一磚一瓦地建造起了自己的家園。
他們利用周邊的天然資源,用石頭和木頭搭建了一所簡陋卻溫暖的房屋。
王青松在建房時對張梅說:「雖然這裡的生活條件艱苦,但這裡的每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我們的愛和汗水。」
張梅笑著回應:「是的,這裡雖然簡單,但比起城市的喧囂,我更喜歡這裡的平靜和自由。」
他們開始手工製作農具,安裝石磨,用這些原始的工具來耕作和加工食物。
為了使生活更加自給自足,他們還養起了牛、羊、雞等家禽家畜。
這些牲畜不僅提供了他們的日常食物需求,也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同時,他們也注重食物的多樣性和營養。
他們種植了紅玉米、高粱和旱稻,這些作物既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也豐富了他們的餐桌。
此外,他們還種植了蘋果樹和桔子樹等易於生長的果樹,這些果樹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新鮮的水果,也美化了他們的生活環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在這樣的環境中,王青松夫婦的生活雖然簡樸,但卻充滿了幸福和滿足。
每天,他們在田野間勞作,晚上則坐在自家門前,享受著夜空下的寧靜。
王青松有時會對張梅說:「看看我們的這片土地,它給了我們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張梅則回應道:「是的,這裡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但卻有我們最真實的生活和夢想。」 在這片被大自然包圍的家園裡,他們體驗著與世隔絕的寧靜,閱讀詩書,享受著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生活。
在這片遠離塵囂的深山中,王青松夫婦的生活節奏變得非常悠閑和自然。
白天,他們可以靜靜地坐在院子里,觀賞天空中雲彩的緩慢變化,感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
晚上,兩人常常坐在門前的搖椅上,仰望星空,欣賞流星划過夜空的壯麗景象。王青松有時會感慨地說:「在這裡,我們能感受到宇宙的奧妙,這種寧靜真是難得。」
張梅微笑著回應:「是的,這裡的每一個夜晚都像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心情寧靜。」
當王梅懷孕後,王青松親手接生了他們的兒子「小宇」。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讓他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歡樂和希望。
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他們繼續堅持著深山中的自然生活方式。即使後來他們聘請了幾位工人幫忙,王青松夫婦也嚴格要求他們維持環境的原始和純凈,以保證孩子能在最自然的環境中成長。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宇,身體健康且充滿活力。
他從未接觸過現代醫學的藥品和疫苗,卻自然地擁有了強健的體魄。
他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感知,超出了常人。他不僅能夠準確地辨別各種穀物,還能感知四季的變化,知道何時播種,何時收穫。
放羊時,小宇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能力。
他雖然身材瘦小,但他的嗓音卻異常洪亮而有力。
每當他在山間呼喚,遠處散落的羊群便迅速聚集。
他的笑聲在山谷中回蕩,給這片寧靜的山地帶來生機和歡樂。
他有時會對王青松說:「爸爸,我覺得這些羊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它們總能聽懂我的話。」
王青松微笑著回應:「是的,小宇,你和這些動物有著特別的聯繫。這是你在大自然中成長的禮物。」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小宇不僅在身體上茁壯成長,他的心靈也與自然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和諧與理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青松和張梅逐漸意識到,儘管他們為小宇提供了一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但他在教育方面仍面臨著挑戰。
在他們簡樸的山林家園中,小宇的日常教育主要依賴於父母的知識和經驗,但這種方式顯然缺乏系統性和多樣性。
小宇對書本上描述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一天,他在看一本關於海洋的書時,不解地問道:「爸爸,書上的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它真的有我書上看到的那麼藍嗎?」
王青鬆柔和地回答:「大海非常廣闊,它的顏色隨著天空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有時它是蔚藍的,有時則是深沉的。等你長大一些,我們一定會帶你去看真正的大海。」
然而,王青松和張梅越來越擔心小宇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
由於在偏遠的山區生活,小宇缺乏與外界孩子交流的機會。
張梅有一天不禁憂心忡忡地對王青松說:「我們為小宇創造了這樣一個乾淨的環境,但他也需要學習如何與其他人相處,尤其是同齡的孩子。」
王青松點頭表示同意:「是的,小宇的世界不應該只局限於這片山林。他需要更廣闊的天空來飛翔。」
王青松和張梅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該讓小宇離開這片山林,去外面的世界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他們明白,雖然深山中的生活給了小宇一個純凈的成長空間,但同時也限制了他對外界的了解和社交能力的培養。
小宇繼承了父母的聰明才智,但他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
每當他在書本上看到其他孩子們在學校的操場上玩耍、在圖書館裡學習的畫面時,他總是顯得既好奇又困惑。
一次,他不解地問:「媽媽,書上的孩子們為什麼總是一群一群的?他們在做什麼呢?」
張梅溫柔地回答:「他們在學習,玩耍,還有交朋友。孩子,你也應該有機會體驗這樣的生活。」
這樣的對話讓王青松和張梅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決心,為了小宇的全面發展,他們必須為他打開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
此時已經是2021年了。
外面的世界已經瞬息萬變,每天都有新的科技產品和創新理念湧現。
街道上的車輛更加現代化,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無人配送車和智能機器人都已經不再稀奇。
可王青松一家的生活依舊與世隔絕。
當王青松的北大同窗,一位現在已成為成功富商的老友,得知他們的下落後,決定親自前來探望。
這位富商同窗穿行於蜿蜒曲折的山路,經過長時間的跋涉,終於找到了王青松一家。他們的重逢在這片靜謐的山野中顯得尤為溫馨。
「青松,這麼多年了,你過得怎麼樣?」富商同窗不禁心疼地問道,他的眼中充滿了好奇和不解。
王青松帶著淡淡的微笑,看著自己的老朋友,回答道:「我們過得很好,雖然生活簡單,但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平靜。」
富商看著眼前這對曾經在北大備受尊敬的教師夫妻,如今變成了純樸的山野農夫,他的心中湧起了強烈的感慨。他注意到他們的手上布滿了干農活留下的痕迹,此刻他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你們缺錢我可以給啊。」。
王青松輕輕搖頭,帶著堅定而平靜的表情,說道:「感謝你的好意,但我們的生活雖然簡樸,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們相信,不管在哪裡,只要有愛,就有幸福。」
「青松,你真的不需要我的幫助嗎?我真的很願意幫助你們。」富商同窗眼含淚水,聲音哽咽。
「謝謝你,但我們相信我們的選擇。我們會找到適合小宇的道路。」
同窗的話也給了王青松夫婦夫婦啟發,確實小宇需要接受現代化,需要接受教育。
在那年年末,王青松夫婦帶著小宇離開了他們在深山中的家園,踏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他們走在繁忙的城市街頭,被四處閃爍的霓虹燈和高聳的摩天大樓包圍時,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城市的繁華景象讓他們感到既驚嘆又不安。
張梅在觀察著周圍快節奏的生活,不禁感慨地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我們過去的生活彷彿已經是另一個時代的事了。」
王青鬆緊握著妻子的手,鼓勵地回應:「沒關係,我們會一步步適應的。為了小宇,我們也需要勇敢地面對這個新時代。」
小宇在這個充滿科技和新奇事物的世界中顯得格外興奮。他迅速適應了智能手機、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他的好奇心和學習能力讓王青松夫婦感到驚喜。
「爸爸,媽媽,你們看,這個手機里有好多好玩的東西,我可以用它來學習、玩遊戲,甚至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小宇興奮地向父母展示他掌握的新技能。
王青松看著兒子對新技術的熟練掌握,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感慨:「互聯網真是個不可思議的發明,我們這一代人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
張梅溫柔地回應:「是的,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這個新世界雖然複雜,但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王青松夫婦的回歸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地理轉移,更是一次文化和思想的重大轉變。他們的生活由深山的寧靜轉變為都市的喧囂,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懷念。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新世界中,他們漸漸找到了適應和融入的方式,開啟了他們家庭新的篇章。
窗體底端
而王青松夫婦當初為何要到山裡去呢?
一切要從頭說起。
王青松出生於河南洛陽的一片廣袤的黃土地上,這裡遍布著金黃的麥田和青翠的山丘。
他的家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房屋簡樸而溫馨,牆上掛著先輩們的黑白照片,記錄著家族的辛勤和堅韌。
王青松從小就在這片土地上長大,他每天跟隨父親下地幹活,看著太陽從東方升起,直至西沉,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作。
周圍那些質樸的鄉村生活和家族的艱辛經歷,在王青松心中早早埋下了改變命運的種子。
他有著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不滿足於這種平凡的農村生活,心中總是懷揣著遠大的志向。
每當夜幕降臨,他常常會對著家裡的老槐樹說:「我要改變我們的命運,我要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高中畢業後,王青松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成功考入了機要局,成為了一名幹部。他清楚地記得面試的那一天,面試官問他:「為什麼想加入我們?」
王青松堅定地回答:「因為我想用自己的力量,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改變。」
這一刻,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將會有所不同,他即將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1979年的春天,王青松站在北京大學國政系的門口,心中充滿了激動與期待。這所著名的學府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擁有著中國最頂尖的學術資源。
他環顧四周,看著古樸的紅牆和濃郁的學術氣息,深知自己的人生即將開啟新的篇章。
在這裡,他不僅學習了深厚的政治理論,還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思想日漸成熟。
然而,王青松的家庭條件並不富裕,這讓他對未來的職業選擇更加深思熟慮。一次在圖書館的角落,他對同學說:「我想,法律專業未來會非常有前景,也許我應該轉向。」
畢業之際,王青松果斷轉向攻讀法律系的研究生,希望在未來找到一份既有成就感又有高薪的工作。
他的決定不僅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也是對家庭的一種回報。
碩士畢業後,王青松憑藉出色的學術成就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他在校園裡以成熟穩重的形象和深厚的學識給同事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常說:「作為教育者,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迪思想。」
在1985年,隨著「養生熱」的興起,王青松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社會趨勢的變化。作為一位有遠見的教師,他開始在北京大學舉辦養生講座,吸引了眾多學生和教職工的關注。
王青松不僅將他對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融入講座中,還巧妙地將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與養生相結合,講解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內保護個人健康權益等內容。
在一個充滿活力的下午,王青松站在講台上,熱情地對著滿座的聽眾說:「養生不僅僅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它還關係到我們的法律權益,比如工作環境的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法規。」
一位年輕的學生提問:「王教授,您如何看待現代科技與傳統養生之間的關係呢?」
王青松微笑著回答:「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保持健康的手段,但傳統養生之道教會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兩者相輔相成。」
他的講座成為了校園內外的熱門話題,不僅因為他的講解內容深入淺出,還因為他能夠將看似乏味的法律知識與養生緊密相連,引人入勝。
王青鬆通過這些講座,不僅增強了學生和教職工對健康生活的認識,也提升了他們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和了解。
在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養生講座不僅給王青松帶來了職業上的成就,也在私人生活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正是在這些講座中,他遇見了聰明而優雅的張梅,一位對養生文化同樣充滿熱情的年輕女教師。
他們在學術上的共同語言和對生活的相同看法使得他們迅速產生了深厚的情感聯繫。
儘管張梅比王青松年輕一些,這種年齡差距卻成為了他們關係中獨特的魅力。
他們的愛情故事很快在北大校園內傳為佳話,成為許多人羨慕的焦點。
不久之後,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成為了校園裡的模範夫妻。
然而,隨著養生熱潮的逐漸消退,王青鬆開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他曾以為自己在這個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但現實讓他意識到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道路。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決定進一步提升自己,將目光投向了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找到新的方向。
然而,命運並不總是如人所願,他沒能如願考上哲學系的博士。
在得知結果的那一天,王青松有些失落地對張梅說:「我本以為我對這個領域有足夠的理解和準備,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
張梅安慰他:「每個人的生活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重要的是我們能從挫折中學習和成長。」
王青松並未就此放棄,第二年他又嘗試報考法律系的博士學位,但結果依舊令人失望。
這一系列的挫折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張梅在工作上也遭遇了不小的挑戰。
張梅在學校里努力想要評上講師,但是經過五年的努力,依然沒有成功。
這一系列的困境讓王青松夫婦感到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工作的壓力也日益加大。王
青松對於養生工作的熱情也逐漸消退,他感覺自己在這個領域已經達到了瓶頸。
最終,在長時間的疲憊和迷茫中,他們決定尋找一個新的生活方向。
也因此,在1994年他們做出了歸隱山居的決定。
如今他們一家三口已經回到都市兩年了。
這兩年時間裡,他們已經逐步重新適應了社會的變化,然而時代變遷之快,避世的那27年,已經讓他們無法跟上同輩人的腳步了。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同樣的,躺平與成功亦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