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僅僅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煙火氣。還有融洽的家庭關係。我喜歡岳父岳母家的家庭氛圍。
人們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的家,在我記事開始,一個詞形容:雞飛狗跳。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父親和母親經常吵架。長大後,當兵,一個人外面打工,而後組建自己的家庭。
因為每年回老家一次,在父母的家中,兄弟姐妹難得一聚,大家相處得還算不錯。後來放棄了在京城打工,回到老家縣城,回家的次數多了,漸漸地感覺家庭的氛圍一點都不好。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家風。家風的建立,我認為一定是家裡父母中強勢的那一個。
媽媽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形象,很辛苦,但有一點,永遠任勞不任怨。父親家中說一不二,小時候總感覺不能親近,高高在上。
因為父親的個性,從沒感到他與叔叔姑姑們非常的和睦,但也沒覺得水火不容。也因為父親的獨斷與愛埋怨的個性,我們兄弟姊妹五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影響。
回到老家以後,我漸漸地發覺,飯後聊天總會出現不愉快的場景,因為什麼呢?愛埋怨。埋怨過後就是互相生氣。後來只要出現一點爭嘴的現象,必是不歡而散。我極不喜歡這種局面。
妻子是個溫和的人,別人眼中的知性女人,剛開始總是想和他們和睦相處,後來也就失去了與他們交談的樂趣。家庭氛圍越來越差了。
而每次回到岳父岳母家,他們讓我感覺有家庭的氣氛,大家總是有說有笑。他們姊妹三個,兩個小舅子成家後,妯娌關係也如同姐妹,家務活都是搶著做。岳父岳母基本把她們當作自己的女兒看待,非常的和諧。
妻子老大,因為多年的京城打工經歷,相對於兩個弟弟兩個弟媳見識更多些。在娘家說話,屬於沒心沒肺的那種,經常說教他們,他們也不生氣,岳父岳母也被數落。岳父岳母也是典型的農村人,家庭觀念是重男輕女,但對於女兒說的話,大多也能聽得進去。
老丈家在南京的西南角,與安徽接壤。交通相對不便,回去一趟也不容易。逢年過節我們是肯定要回去的。每次回家前,妻子總要叫上兩個弟弟弟妹,一來有人陪我喝酒,二來都回家熱熱鬧鬧的,丈人丈母娘也開心。
每次回去,兩個妯娌都是積極到廚房忙活,沒有明確分工卻也井井有條,老丈母娘基本不用在廚房幹活了,大多是和老婆聊天,或者帶著老婆下地整理她的菜園。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到我的父母家。一般,都是妻子和我老母親在廚房忙活。兩個哥哥和嫂子都住在村裡,快到飯點,才姍姍來遲。更多的時候,是來了就吃。吃完就走,留下一攤吃剩的碗碟,妻子和老媽總是默默的收拾。妻子有過抱怨:憑啥讓我一個做媳婦的干?
唉,兩邊一比較,你說,我還願意回我父母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