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句話:人總是把最多關心,最多耐心,最多善意釋放給了遠方的陌生人,但對於自己的身邊人卻總是過於苛刻,有太多責難,太多壓力。假設這裡的遠近關係是成立的,那麼就必然可以推導出一個結果:人往往對於自己最為苛刻,有最多責難,釋加了最大壓力。
人們總是在問,如何能夠改善自己和身邊人,周圍人的關係?認為一定存在某種人際關係技巧,或者把一切歸結為所謂的情商問題。但這麼去想,最終往往不會有任何成效,不會有任何結果。因為問題是一個鏈條,想要解決需要解開第一扣,也就是改善一個人和他自己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自己和任何他人的關係,只是因為這個問題沒解決好而產生的外溢而已。
這同樣可以解釋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人對自己親近的人,周邊的人反而不好?因為他們之所以會在你身邊,是因為他們身上一定有一部分很像你自己。所以,你不是對他們嚴苛,你是在他們身上想起了自己,你是在對你自己嚴苛。同樣的,你沒有責難他們,你是在責難自己。
從最基礎的層面來說,如果你不愛自己,那麼你當然也就會對周圍的人冷漠。也因為你不愛自己,所以你會認為愛不可能在近前,它只能在遠方,在陌生人處。所以,你會對遠方的陌生人熱情友好。不是因為他們當真可親可愛,是你的心一早認定了溫暖只可能在遠方,只存在於陌生人身上。
但是你依然對自己有所期待,因為那不是別人,那就是你自己。於是,你又要給自己定下許多難以達成的高標準,難以完成的大目標。這也很好理解---既然不存在一個可愛的自我,那麼起碼應該有個偉大的自我,值得他人讚美、肯定、崇拜的自我。壓力就那麼產生了,這種壓力一旦外溢,那就是望子成龍的父母。
而且,這樣的父母對於子女任何小進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顧。這樣的人對親人對好友的任何小進步,小成就都不屑一顧。因為這不符合自己的高標準,也不是自己想要達成的大目標。於是,他們就總是會去鄙薄,去貶低,去否定。他們不是對別人不滿意,他們真正不滿意的是自己。
不出預料的話,大部分的高標準都無法達成,所有的大目標都會失敗。這時候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達到了最糟:早就知道你是個廢物!早就知道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樣的糟糕關係也需要得到和解,於是人就會開始接受自己是個廢物,自己的確無能,自己缺乏勇氣,自己沒有判斷,自己沒有運氣,或者像很多人經常說的那樣:我就是會在最後那一下出問題,我控制不了。
在這樣的和解基礎上,人就會認定這個我不合適,這個我無法達成,這個我不是那塊材料,這個我無法堅持到底,或者,「這個它就不是我的菜」。同樣的,這樣的心態也會外泄,於是就有了我們所有人都熟悉的那些說法:你別弄了,你別試了,想都別想,絕對不可能,你做不到的,沒希望的,別浪費時間了,我看你還是算了吧......
人們不覺得這是對於他人的一種否定,不認為這種否定會帶來傷害,這是因為他們熟悉。他們在內心裡已經對自己說過無數次類似的話,現在只是對他人重複一遍而已。在他們看來,這些話語根本不能稱之為一種傷害,恰恰相反,這些話語表達所要的是自己的關心---因為自己已經嘗試過了,想著讓別人省點氣力,別走彎路。但他們不會想到,這些想法的基礎是他們一早接受了自己是個廢物的這個觀點,於是,講這些話的時候對方能感受到這些話語下隱藏的那句話:你就是個廢物。這就帶來了傷害,並且對方會把這些話理解為一種貶低或者仇視。
所以,首要的問題是一個人應該如何和自己相處。比如說一個人不愛自己,這就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幾乎和太愛自己等同麻煩。不愛自己的理由往往是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不值得喜歡,不值得欣賞,那麼這裡就涉及到自我評價的問題。自我評價也是一種評價,那麼重點就是不偏不倚的目光,和誠實勇敢的態度。
如何獲得不偏不倚的目光?這就回到了老問題上:需要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動隨時保持覺知。這樣人就對自己會有足夠長足夠多的觀察,基於這種觀察,得出的結論就要更接近真實一些。只有在人生巔峰才會打開覺知,感覺到自己的英明神武,或者只有在人生低谷才會打開覺知,感覺到自己的弱小無助,這樣觀察的結果只會是扭曲的,要麼過度放大自我,要麼過度貶抑自我。無論是哪一種,人和自己的關係都不會是很好。
如果能夠不偏不倚地觀察自己,誠實勇敢地面對真實的自我,那麼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身上有可親可愛的一部分,也有鬼憎神厭的那一部分。都能認識到自己身上有達成某些事情的能力,也有搞砸更多事情的能力。同樣的,人也能夠因此知道自己潛能和邊界,於是避免了過度自我貶抑,同時也避免了自大狂妄。他還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慾望,觀察過慾望的生起、壯大、衰退和消亡,觀察過慾望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效果,無論心靈還是肉體。那麼,他對外求取的心就會不那麼熾盛,沒那麼熾盛就對自己不會那麼嚴苛,不那麼嚴苛內心就容易平和安定。自身安定了,那麼和他人的關係也就安定了。
人們在心靈雞湯里時常會說:請你對自己好一點。這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能不能和自己良好相處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根本就不認同自己,他如何能對自己好得起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根本就毫無任何信心,他如何能對自己有個好的態度?根本的問題是許多人對自己根本就不熟,對於自己的心根本不了解,也就沒辦法彼此相處,連彼此相安無事都做不到,更不用說認清楚自己之後,試著改變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從來就存在著兩條路,一條路是向外探索,探索物質世界,從原子結構到股票漲落,從中研究控制現實世界的方法。一條路是向內探索,探索心靈世界,探究「我」的構成,「我」的特性,「我」的能力,建構起對自己的認知。遺憾的是,在前一條路上人山人海,在後一條路上卻行者寥寥,而前一條路上遇見的諸多難解的問題,往往在後一條道路上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