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2歲的溫大媽曾言:女兒本來是個很好的孩子,但自從她開始計較小事,女婿因為一桶15塊的泡麵摔門時,我知道,晚年無法依靠他們了。
案例分析:
(62歲大媽自述經歷)
我姓聞,今年62歲了,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勸告大家:養老,不要太指望兒女。
我們是獨生女家庭,我只生養了一個女兒;
我從小身體不好,長得比同齡人瘦小,當年生女兒的時候,差點要了我半條命,老伴也體諒我,就再也沒生。
女兒嫁人生子,我沒把女婿他們當外人,對他們掏心掏肺;
2年前,外孫出生了,親家母來伺候孩子,女兒過完月子就去上班了;
但那段時間,女兒總跟我抱怨,說婆婆故意刁難她,但都是通過一些小事,比如:把菜炒的很咸,故意只做女婿愛吃的,用髒水給女兒洗衣服等等。
我是個長輩,也不好指責親家,就勸女兒要大度,等外孫上了幼兒園,她不就回老家了嗎?
晚上吃飯時,我就把這事跟老伴說了,老伴思慮片刻,說道:「要不你去幫著帶孩子吧,你不是也經常想孩子嗎?」
老伴這麼一說,我就動心了,既然親家母不想帶,那我可以幫女兒,這樣還能經常和外孫在一起。
當我去了女兒家,住過一段時間,我才知道自己多單純:
我很注意分寸,就怕女婿不自在,女兒難做,晚上先讓他們洗澡,等他們都睡覺了我再洗。
做飯我也要協調,比如一三五做女兒想吃的,二四六就做女婿想吃的飯菜。
就這樣,我住了大概一年,女婿開始不耐煩了,他總是找事吵架,一回來就皺著眉頭,還總講親家的不容易;
我雖然知道他的心思,可我舍不下外孫,女兒察覺出不對勁,於是出錢讓我去旅遊,外出待一段時間再回來。
女兒給了我3000塊錢,雖然不多,但我省吃儉用,應該也能花一段時間;
我搜了感興趣的景點,加上自己兜里的錢,一共在外面待了兩個星期。
當我花光錢回到家的時候,家裡的氣氛就開始不對了;
我拿著行李,還沒有進房間;
女婿就皺眉問道:「三千都花光了嗎?去哪玩了花這麼多錢?」
我連忙解釋:「我在這待了這麼久,想給你們留點空間過二人世界,我又不是去享福的,有時15塊錢的泡麵就當一頓飯。」
沒成想,女婿聽了這話,直接暴起,他說:「15塊錢一桶泡麵?你是真捨得花我們的錢!」說完就摔門走了。
我看向坐在沙發上的女兒,她一言不發,等女婿走了,女兒突然開口;
女兒說:「媽,您還是把這個錢還回來吧,我也不工作,這樣對我老公不公平。」
我有些震驚,女兒何時變得這麼小氣了?
在我帶娃的這一年,女兒什麼禮物也沒買,現在資助我旅遊,竟然這麼耿耿於懷?
我失望了,依靠兒女養老,終究是奢望。
玉兔說
當兒女變得不孝時,都會對父母「摳門」;
兒女摳門,就是不想為父母付出,或者覺得父母不值得花錢。
別說花大價錢孝敬,真正不孝的兒女,連一頓飯都不給老人吃。
曾看過一個真實故事:
當年,在河南省有一位102歲的老大爺,他有5個兒女,但這些孩子沒一個願意供養他。
老人的要求多簡單呢?
他只是想一日三餐不餓肚子,晚上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兒女們不想養他,老人就住在老房子里,他都一百多歲了,不能種地,也不能出去賺錢買吃的;
每到飯點,大爺就到兒女門前坐著,希望孩子們良心發現,能給他碗熱飯;
似乎知道老人在外面,兒女全都大門緊閉,連一碗水都不施捨。
最終,老人只能拄著拐棍走開,有時那些鄰居看不下去,會把家裡的飯菜拿給老人,他們看著老人狼吞虎咽,心裡很不是滋味。
外人對待老人,尚且有憐憫之心,怎麼親生兒女就看得下去呢?
首先,孝順是貫徹在方方面面的,飲食、衣物、大事小事,兒女都能保證。
其次,兒女的孝,不一定是要給父母多少錢,畢竟每個人經濟能力不同;
給母親梳梳頭,給父親做一碗熱湯麵,就像他們對待小時候的我們一樣,這就是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