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年紀輕輕不吃苦,將來能幹成什麼大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一系列的說教。
但是,吃苦就一定有用嗎?
「哎喲,這點苦有什麼大不了的啦,年輕人就應該多吃苦,你不知道我們那時候的日子喲……」
從小大吃,父母的這句話聽得可以倒背如流,他們常常說起以前的日子有多艱辛,說我現在很幸福,沒有吃過他們的苦。
比如,我用洗衣機洗衣服,媽媽就會說我為什麼不用手洗,她平時都不捨得用,爸爸在工廠掙那點錢很辛苦。
去打暑假工,一天要工作大概15個小時,身體受不住跟爸媽講了一聲,他們說我矯情,連這點兒苦都吃不了……
可結果就是無論天氣多冷,媽媽都堅持手洗衣物,導致她手上傷痕纍纍,到處都是皸裂的口子。
我暑假去做了廉價勞動力,錢少活多暫且不說,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不但沒有任何收穫,還被打擊了信心。
為什麼有些大人總是熱衷於吃無意義的苦?明明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有的苦明明無意義,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找罪受呢?
什麼是吃苦?吃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窮,也不是無差別的體力消耗。
就像稻盛和夫先生曾說:
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可能理解的太膚淺。窮,並不是吃苦。窮就是窮,吃苦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而聚焦的能力。
我就讀於一所普通二本,從大三下學期開始,我決定謀個出路。綜合各方面考慮,我在考公和考研之間,選擇了後者。
從決定考研開始,爸媽就在一邊念叨「哎喲,費這個時間和精力幹嘛啦,還不如早早出去幹活掙錢呀」親戚也在一邊幫襯道「考上了又怎樣啦,出來都那麼大年齡了,怎麼找對象噻」
可我偏不!我知道考研道路艱辛,可我不想給自己留有遺憾,所以,這一次我選擇了吃苦並且願意吃這個苦。
在這個過程中,我放棄自己的娛樂生活,放棄和姐妹們的娛樂社交,降低物慾,減少開支,這樣就可以買更好的資料,我不斷承受著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親戚的壓力和不被理解的孤獨。
最終,成功上岸。
再回想起那段考研的日子,枯燥,忙碌,疲倦,充實。
你要問我考研之路苦嗎?我的回答是,當然。
不過它更像是一趟旅程,一趟我在不同的時間段里,捨棄掉生命中原本的甜,去擁抱一段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苦盡甘來的旅程。
總有人認為:年輕人不願意加班就是不願意吃苦,不願意做辛苦活就是太嬌氣,再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點,給多少年輕人加上了一個「不夠努力」的帽子。
好像吃苦就能掩蓋高不成低不就,想追求卻無能為力的事實。
「你現在多吃點苦,以後才能少走彎路。「
在他們心裡,吃苦彷彿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甚至把能不能吃苦上升到人品和道德的高度。
要知道苦難並不值得追求和感謝,我們要感謝的永遠都是在遇到苦難時,拼盡全力沒有被打倒的自己!
就像余華說的「永遠不要相信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我們可以有耐吃苦的能力,但我們不一定要能吃苦才能成為一個好的人。
我們選擇吃苦,不是因為苦難可以換來幸福,而是對苦難的思考,思考如何才能不再次經歷那些苦!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分辨不出哪些苦該不該吃,而是明知這個苦是有意義的卻還是一再逃避。因為這個過程中的痛苦,枯燥,孤獨是難以忍受的。
比如:你明知健身可以緩解自己的身材焦慮,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自信,可在美食和愜意的迷惑中,你還是放鬆了自己,所以你總是在焦慮和自卑中後悔。
所以,優秀的女生要懂得,把吃苦的選擇權握在自己的手裡,去吃應該吃的苦,去享應該享的福!
我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吃沒必要的苦,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價值,不要被「吃苦文學」所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