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爾登湖》書中,梭羅寫下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真的對雲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生而為人,你會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某個年齡段感到孤獨。
兒時的孤獨:
身邊沒有夥伴,沒有朋友,沒有人分享玩具。
青春期的孤獨:
沒有人傾聽自己心中的小秘密,所以愛上了寫日記。
成年後的孤獨:
成長帶來的焦慮,對未知迷茫和不確定的恐懼,即將離開父母的慌張,都讓人感到孤獨。
三十歲的孤獨:
單身一人,事業未成,跟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四十歲的孤獨:
事業有成,朋友越來越少;夫妻感情變淡,心中壓抑的情緒無人理解。
其實,所有的孤獨中,40歲以後的中年人是最孤獨的。
這種孤獨跟朋友多少無關,因為朋友越多,他們越是孤獨。
40歲以後的你,如果混得越來越好,你應該明白這些道理。
-01
遠離「老朋友,老同學」
為什麼說,你混得越好越要遠離這些老朋友?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一個男讀者向我留言說了他的故事。
他高中沒讀完就出去打工,獨自一人到了南方某個大城市打拚;離開的時候,父母只給了他1000塊錢路費,這還是父母跟鄰居借來的。
那時候,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家,總是背後對他家指指點點。
他這一走,就是十多年,中間沒有回過一次家,父母每年會過去看望他1-2次。
都說「衣錦還鄉」,他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他發達了,混得好了,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他才帶著老婆孩子回到老家。
當他開著豪車回到老家,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那些曾看不起他的人,對他冷漠的人,態度變得無比熱情。
那些兒時跟他玩得好的夥伴,卻對他冷淡疏遠,背後對他議論紛紛。
「走了什麼狗屎運,就他那樣,竟然也能混得這麼好?」
從那一次之後,他把父母接走了,給兄弟姐妹一些幫助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為什麼說,你混得越好越要遠離老朋友?
原因有2個。
第一:熟悉的人,往往見不得你好
你相信嗎?
當你混得好的時候,嫉妒你的人並不是陌生人,也不是你的同事,而是你身邊的親戚朋友。
你的成功在他們眼裡,似乎就襯托出了他們的失敗。
有句話這麼說:
「比起朋友的失敗,朋友的成功要更令人難過。」
希望你過得好,但是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們好。
這就是人性。
因為身邊的老朋友,對你比較了解,比較熟悉。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認為:「你哪裡比我好?哪裡比我能力強?哪裡比我優秀?你憑什麼比我混得好,比我有錢?」
人性就是如此,越是熟悉,心中越容易滋生嫉妒。
第二:你混得好,會讓他們產生壓力
舉個例子:
你混得沒有他們好的時候,你每次去找他們,他們都會表現出很客氣,很歡迎你的樣子。
他們會安慰你,勉勵你,站在「高處俯視你」,習慣跟你講大道理。
而當你超越了他們,混得比他們好以後,他們對你的態度就變了。
儘管你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炫耀,驕傲和攀比,但在他們眼中,也是無法忍受的。
有句俗語怎麼說?
「不要在別人餓的時候吃東西,不要在瘸腿的人面前跑來跑去。」
你是無心之舉,但在對方眼中,性質就不一樣了。
「當一個人嫉妒你,不喜歡你的時候,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覺得你是錯的。」
-02
中年人混得好,應該去結識年輕人
網上經常有熱搜:「00後整頓職場」。
「零零後給老闆上一課」
「零零後不喜歡被束縛,不喜歡被壓迫,更喜歡講道理,隨著自己的心意來。」
他們不在乎你過得好與不好,不在乎你混得好不好,不在乎你有沒有錢,不在乎你是誰。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做事情更遵循「本心」。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不會勉強;
崇拜一個人,就勇敢地表達,讚美,追隨;
對一個人不滿,就會直接指出,不在乎對方的身份地位。
所以說,混得好的中年人,就應該多跟年輕人接觸。
年輕人有朝氣,有活力,這會給中年人平淡、孤獨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
年輕人往往不喜歡攀炎附勢,不會溜須拍馬,而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
跟他們相處,你能察覺到自身的缺點,然後吸取年輕人的建議和思維。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有能力面對更多的壓力;
只有心態年輕,才能有更多的動力;
只有遠離複雜的社交和人性,你才會過得開心。
而這些,只有年輕人能給你。
一些中年人已經有了財富,有了時間,但唯獨少了「青春感」,少了「快樂」,他們才更應該跳出當下的圈子。
今日話題:
你混得好的時候,周圍的人會嫉妒你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