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氣大傷身。有些人脾氣急,動不動就生氣,有時候為了某件事或某個人生氣之後,心裡還特別後悔,可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還真是經常動不動就發火?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好;老公臨睡前老玩手機;吃完飯杯盤狼藉沒人管;單位評優雖然覺得自己很優秀但是沒有入選等等,這都有可能導致不良情緒發生。
在《情緒:影響正確決策的變數》這本書中說,情緒是人腦主觀構造出來的東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它是影響我們正確決策的變數。
作者是美國的列納德•蒙洛迪諾,他是霍金《時間簡史》的合著者,也是會講故事的科學作家。
人類的情緒調節好,對心理和生理都會有很多好處。但是,真正有效地調節情緒的方法並不多。
為了更好地管理情緒,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三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接受、重新評估和表達。
一是接受。這是斯多葛學派的核心做法。告訴我們不要對無法控制的事情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要學著去接受。
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就是讓你掌控自己的人生,懂得在自己有能力完成或改變的事情上下功夫,而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
比如,如果我們去野餐,遇到了下雨天,肯定玩得不痛快,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感到憤怒。原因是對於下雨,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再有倘若有人對我們很苛刻,我們往往也會很生氣,然而你要知道,對我們苛刻的人,我們也不能控制和改變,因此,如果因此而生氣同樣很愚蠢。
如果你接受了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而且只關注自己能做什麼,用積極的方式來應對,你就能使很多情緒上的痛苦逐漸減少。這樣一來,情緒帶給你的便是激勵和力量,而不會把你摧毀。
二是重新評估。一旦有事情讓你感到焦慮,你在有能力選擇自己對生活中的環境、事件和經歷的理解方式時,不妨改變一下怨恨或焦慮,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通過改變大腦對事物的理解過程,你可以有效縮短導致不快情緒的惡性循環。這種引導性思維,就是「重新評估」。
比如你開會遲到了,不要因為遲到而過分內疚,你可以想:「即使我遲到了,大家也不會在意。」或者「別人不會介意,因為他們知道我平時都很準時」。
如果換個角度想問題,就會使你的消極狀態緩和,雖然不會把消極情緒全部趕跑,但是,隨著思維的改變,你消極方式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有所緩和。
三是表達。如果委屈、遭受不公平待遇等感覺非常氣憤時,建議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談話和書寫的方式表達出來,訴說對象一定是你信賴的人,或者你認為很重要的人。
通過訴說,把負面情緒抒發出來,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這樣就會使憤怒逐漸減弱,直到煙消雲散。
這樣做的前提是,你的傾聽者應該專心傾聽。如果傾聽者不專心,而是心不在焉,或根本沒有時間聽你訴說,那麼表達情緒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莎士比亞說過,悲傷若不說出口,就會始終與不堪重負的心竊竊私語,直至讓其變得支離破碎。他的意思是,只要把悲傷的情緒表達出來,你的內心就能得到解脫。
情緒管理,的確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非常關鍵。
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妨試一試以上三個方法,將會對你的情緒管理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