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2022年10月07日15:47:36 情感 1674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921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珊珊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對生活中的點滴,都報以欣賞的微笑)

1976年,我幸運地出生在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父母都是廣州某大學的教師。我的妹妹小我五歲,現在也是一位大學老師。

父親和母親大學時一個是班長,一個是支部書記。老兩口恩愛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紅過臉,他們的愛情讓我感動和羨慕,相敬如賓和相濡以沫在現代應該是傳說了,但在我父母身上卻真實又平常。

我們的小家溫暖又民主,父母給我很多自由選擇,從小到大他們都會尊重我的選擇,給我機會去嘗試。

我和妹妹從小在教師宿舍區長大,我經常和朋友們在院里瘋玩,童年過得無拘無束。我的幼兒園、小學都在父母任職大學的附屬學校上學,同學也大部分都是青梅竹馬的教師子弟。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我對學習充滿了興趣,成績一直很理想。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留下燦爛的笑容,作別青青的校園)

1995年,我被保送進華南師範大學生物專業。跟其他學校相比,這個學校的管理極其嚴格,我們既有早讀,也有晚修。

生物是一門極有趣的專業,比如考試的時候只給你幾片葉子,你要把腦海里成百上千的植物都調出來,確認這是哪種植物,還要寫出這種植物的門綱目科屬種和特徵等。

當年的考試,滿分的學生,只有我一個,有點學霸的特質。

當年學校里的情況是只要家裡有條件的學生,幾乎都會出國留學,這也在我的計劃里。

大學畢業後,我先做了一年老師。2001年,我前往德國斯圖加特的大學求學。本來我可以選擇去美國或者澳洲,那裡會有親戚可以照顧和幫助我。

也許是我對德國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眾多的哲人和無數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嚮往,堅定地選擇了誰都不認識的德國開始求學之路。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德國的人間四月天)

剛到德國時,街道兩旁滿是開花的樹,尤以櫻花居多,大片大片,不夾雜一片綠葉的粉紅,櫻花爛漫幾多時?正逢芳菲四月天。

景色雖美,也只能匆匆帶過,我必須立刻投入語言學習,因為英語在德國的使用頻率可能跟在國內差不多,很少人能用英語交流,在德國不會德語寸步難行。

德語的詞性分中性陰性陽性,還有4個格,組合變化非常多,詞尾、母音也有很多變化,語法極其複雜。半年後我通過了語言考試,但也只能磕磕巴巴地跟人交流,大概一年左右才達到流暢交流的水平。

當時語言班裡有很多中國人,我們相處得很好,後來有的回國了,有的繼續留在德國,到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繫。

我在斯圖加特攻讀的是環保專業碩士,跟之前的生物專業有很大關聯。其中很多涉及到化學的內容,我本科時就已經學過。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到維也納工業大學去和「神仙」打架)

況且理科需要的語言輔助比較少,搞定了化學方程式,很多事情也就融會貫通了,所以我並沒有覺得很難。

當時德國的高校,碩士必須由本科連讀六年,而且跟中國的學歷互認不是很好。

國內本科生過去,還要重新讀本科,最多免一兩個學期的課程。提前畢業的很少,一般都是六年畢業,但也有人讀了十年還沒畢業。現在的話,本科和碩士已經分開了,對留學生來說比較友好。

很多人留學挑選學校,總喜歡看這個學校有沒有大牛教授,但我要告訴你們,教授越牛,就越難畢業。我所在的斯圖加特大學的化學系,就有一個很厲害的教授,但是基本上沒有中國人能畢業。

2001年,我在朋友聚會中邂逅了我現在的先生。他是奧地利人,比我大一歲,是一位機械設計工程師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孩子們都很好,是我最滿意的事情)

他是傳說中理工科鋼鐵直男,談戀愛就像對待工作一樣,不解風情,但是在感情上,卻專一、純粹,喜歡就是喜歡,不會附帶其他條件。

曾仕強老先生說:「男人的貞操是負責任」,而他就是盡責任的一位好男人。

2003年,我碩士畢業,本來想繼續攻讀博士,但苦於沒有比較好的課題和老師,就先去慕尼黑工業大學讀了2年MBA(工商管理碩士)過渡一下

那兩年我的壓力很大,MBA的課程排得滿滿當當,而且文科性質比較強。我們連教材都沒有,能拿到的只有老師課堂上幾頁簡單的PPT。課後只能使勁啃老師推薦的「大部頭」。

這對咱們德語不太好的國人來說,就比較吃虧。考試題目也是非常活的,會的會做,不會的話真的是一句話都答不上來。

2005年MBA畢業後,我和先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登記結婚。婚後我們回到了他的故鄉奧地利生活。也許這就是我們廣州人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猴子漫山跑。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淺淺淡淡地生活,每一天的平凡,都是幸福和感動)

奧地利和德國沒有太大區別,都是說德語,在氣候飲食以及大眾娛樂上,都保持著一致性,就連看電視也是德國的頻道。

2006年,我的大女兒出生,原本想著公婆能在帶孩子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這邊的國情跟國內很不一樣。歐洲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的界限感很強,公婆對我們很客氣,禮貌周全,不會幹涉我們的決定,可也不會像國內那樣,全天候無私地幫忙帶小孩。

公婆的生活很豐富,喝咖啡,逛街,約朋友等。我只能在有事情時,臨時找他們幫忙看一下,還得提前預約,語氣還得是溫柔客氣的。

所以很長時間裡,我都沒有出去工作,就在家帶孩子。好在我從小就比較自立,也沒覺得有多難多累。反倒是先生,要一個人工作養家,每天早出晚歸,壓力雖然大,他卻樂在其中,這就是疼並幸福著。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姐姐作為學校代表參加會議,與奧地利現任總理合影)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般來說,都是女方為家庭做出犧牲。歐洲大部分家庭也是媽媽在家照顧孩子,但一個人的工資要將生活質量維持在較好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很多媽媽會做兼職,純粹的全職主婦並不多見。

好在這邊工作時間彈性比較大,有很多每周20個小時的兼職崗位,既能為寶媽們減輕一些經濟上的負擔,也方便以後重回職場。

孩子大點比較獨立後,我也是做這樣的兼職,在一家諮詢公司做助理。隨著中國的崛起,與歐洲貿易合作的增多,當時整個歐洲對中國很有好感。我主要負責跟國內的業務對接,還有小部分的項目。

2011年,我們的小兒子出生了。在這邊,兩個孩子基本上是每個家庭的「標配」,所以我們生二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弟弟為能獨自上路而努力著——備考自行車證)

我帶小孩比較粗放。比如說我從來不抱小孩,帶他出門就推童車,會走路後就拉手一起走,孩子自己也不會要求媽媽抱抱。除非在有磕碰的情況下,基於情感需求我會抱一下,安慰安慰他,但這不會成為他的習慣。

我每次回國,跟妹妹一起帶孩子,我都是讓孩子自己去玩,不管他是跑還是跳。一天下來,頭髮和衣服都是濕噠噠的,根本沒幹過。

我也因此被妹妹質問過好幾回:「你怎麼都不管小孩啊?你會不會帶?」

由於育兒理念不同,她就會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亦步亦趨。一會擦汗,一會換衣服,生怕孩子會著涼。

可在我看來,這樣帶孩子的方式無形中給自己製造了很多工作。省下來的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好嗎?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生活中的小美好)

像我雖然也是一個人照顧小孩,但我在網上進修了心理學和營養學,不但考了證,還有時間看小說,研究感興趣的塔羅牌。非但沒有覺得手忙腳亂,還收穫一份恬淡的心境。

在我這樣中西合璧的教育下,孩子們不論是性格還是品德都比較不錯,這是我最滿足的事情。

我特別喜歡祖國的蘭花,它代表高潔、高雅、美好、賢德、淡泊。這也是我所追求的品質,我期待著兒女們也能擁有這樣的品質,如中國蘭花盛開在奧地利,散發出芬芳。

我的大女兒今年16歲,這邊的小學初中高中都是4年制的,她現在高中二年級。

她是班裡的「班級代言人」,類似於國內的班長一職。代言人可以直接向校長或董事會反映學生們的需求或者意見。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姐姐作為州學生代表,在奧地利國家議會會場)

現在女兒已經由「班級代言人」經過選舉,成為學校代言人,一路走到州代言人的位置,成為學生黨的一員。

她們經常會做各種演講,主題涉及環保、新能源、新冠等各個方面,儼然一個真正的小政黨。

女兒還是學生黨的自媒體負責人,黨內的很多活動或者會議信息都是由她發布。

作為洲代言人,女兒還被邀請參加州政府舉辦的活動,甚至還到國會,與國家領導人一起開會。

就像這幾天,女兒又去薩爾茨堡開會去了。雖然參加這些活動很耗費時間和精力,但女兒自己樂在其中,不知疲倦。

女兒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初中交往過好幾個男朋友。不過那時候所謂的「男朋友」,只是很好的異性玩伴而已。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準備出差,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

真正意義上的男朋友,一般都是在高中後交往的。歐洲這邊,如果孩子到十五六歲還沒有交男女朋友,家長會很著急

女兒和現在的男朋友已經跟我們家長都「官宣」過了,也對雙方父母進行了正式的拜訪。他們倆計劃在維也納讀大學,那個男孩想讀法律。

我從不擔心女兒在感情關係中會被欺負,因為歐洲的性教育開始得很早,學校里四年級(12歲)就已經演示怎麼用避孕套了

這邊的父母平時也會跟兒女們討論這些問題。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關注點不在有沒有這些行為,而是要保證安全的問題。

我有一個中國女性朋友,她高中生的兒子還沒有女朋友,她很擔心兒子到畢業時還是個處男。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登山徒步是人對自然的挑戰,也是對自己的挑戰)

聽她這麼一說,我也有點擔心11歲的小兒子。我這個兒子很少跟女孩玩,只跟男孩玩。他朋友的女朋友都換了好幾個,兒子卻連一個都沒有。

對,你沒看錯,這在歐洲是很平常的事情,放到國內肯定是不可理解的。

兒子出生後,我做過很長時間的中文老師,先是在一所私立的旅遊學校,後來轉到了公立中學。

2020年疫情開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新冠源頭來自中國。他們表面上雖然還是友好的,實際內心裡對國人的態度轉變很大,就連走在路上也經常會有小孩朝華人喊「Corona」(新冠)。

當時學校教學受疫情影響很大,我就沒有再繼續教中文,而是找到了現在這個項目經理的工作,回到了正規職場,開始追尋自己的事業。

我,遠嫁奧地利,兒子11歲沒女朋友替他著急,這裡12歲開始性教育 - 天天要聞

(現在就職的公司,暫時放下工作的重負,去欣賞潔白寧靜世界的愜意)

回顧我的前半生,因為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很早就取得了雙碩士學位,但為了家庭,直到近兩年才進入事業的正軌。

而與我在國內同時畢業的同學,事業上大都很有建樹,其中不乏珠江學者、長江學者和學院院長。跟我一同讀完MBA後回國的同學裡,也是早早就已年薪百萬。

很多人覺得我為家庭付出這麼多年,浪費了大好時光,很為我可惜。但其實我自己甘之如飴。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家庭和事業二選一,我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感恩生活讓我擁有溫暖的家庭和平凡的人生,平淡恬靜幸福美滿。其實這不就是世人追求的東西嗎?

良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孩子成長的時光錯過了,就再也回不去;而工作錯過了,還可以再找。為了我愛的和愛我的人,一切都值得!

【口述:珊珊】

【編輯:Lisa】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真實人物採訪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完)這一世,我不哭不鬧答應離婚,但我也不打算輕易放過她 - 天天要聞

(完)這一世,我不哭不鬧答應離婚,但我也不打算輕易放過她

我為保護妻子車禍不能人道,她卻以安心休養為借口,直接替我去學校辭職。我想找她評理,卻看見身為教授的她正抱著研究生熱吻。「我懷了他的孩子,咱們離婚吧。」我毫不猶豫的在離婚協議上簽字。只因上輩子我抱著女兒鬧到教務辦。在大家的風言風語中,男學生悲
我給兒媳發5000塊的紅包,換她帶孩子回家吃一頓年夜飯,真貴啊 - 天天要聞

我給兒媳發5000塊的紅包,換她帶孩子回家吃一頓年夜飯,真貴啊

"五千塊錢的年夜飯""五千塊紅包?這麼多?"兒媳丁桂芝拿著微信轉賬單愣住了,抬頭看著我,眼裡滿是疑惑。那是2015年臘月二十八,寒風刺骨,窗外雪花飄飄洒洒,像是天上撒下的鹽粒子。我叫馮長河,今年六十二歲,退休前是華北機械廠的技術工人,算得上
婚姻那點事兒:感情與金錢哪個更重要! - 天天要聞

婚姻那點事兒:感情與金錢哪個更重要!

《婚姻那點事兒:感情與金錢哪個更重要》婚姻,是一場漫長的旅程,而究竟靠什麼才能讓這段旅程走得穩健而長久呢?通俗點來講,無非就是感情與金錢。先來說說感情。感情是婚姻的基石,沒有感情的婚姻就如同沒有根基的大廈,隨時可能坍塌。
金賽綸父親被爆女兒屍骨未寒,葬禮次日急討租房保證金引眾怒! - 天天要聞

金賽綸父親被爆女兒屍骨未寒,葬禮次日急討租房保證金引眾怒!

5月3日,韓國已故女星金賽綸女士的名字再一次登頂韓網熱搜,而所曝光的事更是讓大量韓國網友久久不能釋懷——經韓國媒體證實已故女星金賽綸女士的父親在其葬禮次日聯繫房東,要求返還5000萬韓元(目前匯率約26萬人民幣)的租房保證金!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韓網輿論嘩然,甚至有網友直言:「女兒屍骨未寒,父親卻只想著錢?...
行走社會必備:從20個細節看透人心的識人術 - 天天要聞

行走社會必備:從20個細節看透人心的識人術

在錯綜複雜的社會大熔爐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同一場永不停歇的博弈。學會識人,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必修課。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中的細節,往往是解讀人心的密碼。掌握這20個實用的識人技巧,便能在社交場上多一份警惕與從容,避免陷入被欺騙的困境。1.
真心建議:這個年齡前控糖,效果最好!太多人都做晚了 - 天天要聞

真心建議:這個年齡前控糖,效果最好!太多人都做晚了

你猜,國際公認的「血糖管理警戒線」是幾歲?是 35 歲……[1]額,本來也就進來隨便看看,猛然發現自己跟 35 歲也沒差多少,更甚者,還超齡了……突擊檢查!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是多少嗎?先拋一個世衛標準,看看你的血糖達標沒![2]根據《2024 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描述:中國糖尿病的知曉率僅為 36.7%![3]也就是說——每 ...